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小儿脾虚生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old caused by spleen deficiency(children)
拚音 XIAOERPIXUSHENGFENG
别名 西医:中毒性消化不良,重度营养不良,婴儿手足搐搦症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小儿脾虚生风证,多因久吐久泻或暴泻暴吐,或因大病损伤元气,导致脾阳不振;亦有长期喂养不足而病者。脾土虚败,土虚木盛则肝木乘脾,虚风内动。如子盗母气,可因心气虚,心火偏亢而兼见心热肝风的虚热征象。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小儿脾虚生风证,多因久吐久泻或暴泻暴吐,或因大病损伤元气,导致脾阳不振;亦有长期喂养不足而病者。脾土虚败,土虚木盛则肝木乘脾,虚风内动。如子盗母气,可因心气虚,心火偏亢而兼见心热肝风的虚热征象。其病位在肝脾,是慢惊风的主要证候。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形瘦神疲,四肢怠惰,面色萎黄,或晦滞无华,昏睡露晴,噤口咬牙,大便稀薄,色带青绿,时有肠鸣,摇头弄舌,手足掣搦,双目上视,舌质淡、舌苔白,脉沉微,指纹淡红。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补脾温阳,柔肝熄风。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益脾镇惊散人参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朱砂1克、钩藤30克。以上方药,朱砂冲服,钩藤后下,余药加水先煎30分钟,加入钩藤再煎10分钟。离火稍候,以药汁兑朱砂,每日1剂,不论次数,服完为度。
(2)止痉散:全蝎蜈蚣天麻僵蚕等分,焙枯,研末备用,每服1~3克,水
调或药汁冲服。
2.加减变化:抽搐频繁者,可于(1)方中加(2)方末药冲服,以加强平肝熄风止痉功效。若脾虚至极,阳气衰败,四肢清冷,皮肤青灰的脾肾阳虚表现者,又应按回阳救逆法治疗。惊风甚者,加龙齿镇惊安神;呕吐乳食者,加丁香3克、半夏8克;虚汗频出者,加黄芪15克、五味子l0克;久泻不愈者,加陈皮10克、青皮5克,不效,再加醋炒大黄5克;泻下青谷,洞泻无度者,加肉桂2克、诃子3克;手足心热,腹胀,舌苔黄腻者,加内金、10克、麦芽10克、连翘10克;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加石斛10克、沙参10克清热养阴;舌尖红者加竹叶5克、灯心10克、黄连3克清心宁神。
(二)外敷药物
1.抽搐时以鲜地龙1~2条,捣烂如泥,加入蜂蜜或白糖调匀,敷于未闭之囱门
处,可缓惊止搐。
2.古方有封髓丹,适用于囱门未闭而发惊风之病儿。
施治要点:
(一)脾虚生风是属慢惊风,首先应柔肝熄风、镇惊安神以治其标,治标可用钩藤饮;继以补脾养血固其本,固本可用四君子汤加味。
(二)脾虚必挟食积,治疗时不可妄用消导之品,以防损伤脾气而惊风难愈,治当
健运脾气,脾气健运,积滞自消。
(三)若有热象,尤当仔细辨别虚实,不可随意加用苦寒,重伤不足之阴。而温中
回阳之药又应注意份量不可太过,防止阴津耗损,阳气亦无所附而不能回复。
中药
针灸 1.针刺:抽搐时急掐人中、合谷。其后可取上肢穴位: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不开、取下关、颊车穴。
2.艾灸:取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等穴,用艾条温和灸,适用于脾阳虚弱或脾肾阳虚患儿。
推拿按摩 运五经、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按足三里。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脾虚动风时,当防止咬伤舌头,可用纱布包压舌板,置于上下齿间。如若痰盛者,应随时吸出痰涎。抽风发作后应让患儿安静休息,使其正气得以恢复。2.若患儿吐泻未止,应当积极治疗,才能阻止病情发展,有使脾气回复的可能,是治疗脾虚生风的根本。3.脾虚生风者,脾阳必虚,运化无能,饮食当富于营养又少油腻,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大枣粥、麦片粥、蒸鸡蛋、鲜牛奶等,以养脾气,益胃气。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方剂歌诀 固涩剂 上课笔记
 论过服寒凉法当温补
 摇鞭丸
 
 三七皂苷
 生地黄汤(《外台》卷三引《删繁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