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heat shock |
拚音 | REJUE |
别名 | 西医: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低血压,日射病,热射病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热厥证为外感热病中常见危重证候,由于外感热病,邪入阳明气分,热邪亢盛,邪热深伏于内,使阳气内郁,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形成厥。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热厥证为外感热病中常见危重证候,由于外感热病,邪入阳明气分,热邪亢盛,邪热深伏于内,使阳气内郁,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形成厥。属阳热实证,病位主要在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有时可涉及肝与心包。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四肢厥冷,发热,胸腹灼热,面赤气粗,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或脉沉实。或见便下臭秽;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卧,甚则昏愦,谵语,小便失禁;或见腹部胀满硬痛拒按,不大便。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 清泄里热,宣通阳气。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l.基本方药:(1)白虎汤: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甘草8克、粳米10克。本方适用于阳明经热亢盛而见四肢厥冷者。本方先煎生石膏,然后再入诸药,煎至米熟汤成,取汁300毫升,分3次服。视病轻重,每日1~2剂。 (2)大承气汤:生大黄10克、厚朴l0克、枳实12克、芒硝10克。本方适用于热厥而又有不大便、或热结旁流,泻下臭秽,腹部满痛拒按等阳明腑实证者。本方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煎煮取汁200毫升,最后入芒硝,置火上煮1~2沸,入芒硝溶化后,微温,分2次服用。每日1~2剂。 2.加减变化:胸腹灼热、口臭便秘者加黄连10克、黄芩12克、金银花15克、炒 栀子10克、连翘10克:若见下利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者加黄柏10克、白头翁30克、赤芍10克、蒲公英15克;若见多汗,口燥渴欲饮水数升,或见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者加人参10克;若因感受暑邪而致者,加竹叶10克、荷梗l0克、西瓜皮30克;若见谵语、小便失禁,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者合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亦可配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注射;若神识不清,喉中痰鸣者加竹沥10克、生姜汁6克、石菖蒲l0克、郁金10克;若病人手足躁扰,或痉厥,舌质红绛,脉弦数者为热极化风,宜用羚角钩藤汤(羚羊角4.5克、钩藤l0克、桑叶6克、川贝母12克、竹茹15克、生地15克、杭菊花10克、白芍10克、茯神10克、甘草3克)凉肝熄风。热厥证在清泄里热同时,可配合使用枳实注射液、生脉针(人参、麦冬等量,配成l0%浓度)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发热甚者可用柴胡注射液或蒿甲醚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3次。 (二)外敷药物 1.银花酒精搽拭全身,以热势下降为度,每日4~6次。 2.薄荷酒精搽拭全身,用法同上。 3.生石膏水湿敷于手足心、胸部,干则更换,至热度下降为止,每日4~6次。 上述三种外用药物都可使体温下降,适用于热厥证兼有高热者。 (三)饮食疗法 (1)石膏粥:生石膏100~200克,捣碎放入砂锅中,煮沸30分钟后去滓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服食,每日2~3次。本方具有清热除烦止渴之功,热退后即停服,防其损伤胃气。 (2)西瓜汁:新鲜西瓜,去子取瓤,纱布包,绞取西瓜汁,代茶频服。本方具有明 显清热除烦生津之效,有天然白虎汤之称。 (3)竹叶粥:竹叶(鲜)200克,水洗净,生石膏l00克(打碎),水煎取汁500毫升,加入粳米l00克,煮成粥后,加入适量白糖服食。每日2~3次。热退后停服。 (4)雪梨绞取汁,代茶频频饮之。 (5)甘蔗绞取汁,代茶频频饮之。 施治要点: (一)本证厥逆系由热邪深伏,阳气不能外达而致。应及早采用泄热通腑之法,兼以清热解毒。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同时合用凉血化淤药物,有利于热厥的好转。与此同时,由于热势鸱张,极易耗气伤津,所以在治疗上还要注意顾护津液。 (二)热厥一证治疗不当,甚易向脱证转化,或者厥脱并见。故虽为热厥,在治疗 上往往需伍用人参、麦冬、五味等益气生津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防其转为脱证。 (三)本证甚为危重,治疗方法很多,结合现代经验,宜清下两法同用。清法使热毒从内而解,下法使邪从大便而出,二者合用具有协同作用,热势消减,阳气自能透达于外,厥证即可解除。使用针刺、食疗、外用药物综合治疗,亦能收到较好效果。 |
中药 | |
针灸 | 取穴:曲池、合谷、内关、手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用泻法,强刺激,每次15~30分钟,每日2次。手足厥冷甚者加素髎、少冲、少泽、中冲、涌泉;热盛神昏者加刺人中、十宣,强刺激。还可在十宣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1.本证甚为危重,一般宜住院治疗。病室宜安静。若因烈日曝晒,突受暑邪引发 者,应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之处。 2.病者一般宜采取平卧位,解开衣领,头部稍低。若神识不清,或有呕吐,喉中痰鸣者,头部宜偏向一侧,以利痰涎排出。 3.若热极动风,牙关紧闭者,要注意防止损伤舌体。 4.若病者高热不退,宜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干净。 5.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随时注意体温、神识、血压、脉搏的变化。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