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热入血分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ttack of blood-phase by heat
拚音 RERUXUEFEN
别名 西医: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钩端螺旋体病,暴发型流行性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见于风温、春温、伏暑、瘟疫等外感热病极期阶段。因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所致。血分之热毒,或由气分传入,或由营分传入,亦有初起未见气,营证候而迳见血分证候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见于风温、春温、伏暑、瘟疫等外感热病极期阶段。因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所致。血分之热毒,或由气分传入,或由营分传入,亦有初起未见气,营证候而迳见血分证候者。其为外感热病中常见的危重证候,病位较广泛,涉及到肺、胃、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身体灼热,入夜较甚,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发斑、斑色紫黑,成片成块,或吐血,或衄血,或便血,或尿血,或非其时而行经,且血量多,血色鲜红,舌质紫绛而干,脉数。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解毒养阴,凉血散血。
施治方法:
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犀角地黄汤:干地黄50克,生白芍10克,丹皮10克,犀角10克(或
2克磨冲服)。本方适宜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的各种证候类型。以上方药,水适量,煎后取汁200毫升,分二次服,每日1~2剂。
2.加减变化:若血热盛而伤肺络,并见咳嗽、气粗,痰粘带血或骤然咯血,衄血,胸胁作痛,可合银翘散同用加侧柏叶炭10克,白茅根15克,牛膝5克、黄芩10克;若见吐血甚加鲜茅根50~100克,知母10克,白头翁l5克,茜草10克;若肠络伤而见便血鲜红者,可加槐花10克,地榆15克、白头翁12克;若伤及膀胱而见尿血者,可加白茅根30克、小蓟30克;若热毒重而热势高者,可加大青叶15克,玄参l5克、丹参30克,紫草12克;若内陷心包而见神昏轻重者,可加安宫牛黄丸或加神犀丹,生石膏50~150克,知母15克。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为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故治疗关键在于清热解毒,毒不去则热不
除,血亦难以平静,切忌不可—见出血则妄用止血法或止血药物,炭类止血药物不宜采用,防其涩滞留瘀,使热毒闭于内。热去血则自止。
(二)本证治疗之“散血”,不是泛指使用活血化瘀之品,尤为辛温之“散血”药物,更为禁用,而当用辛凉散血之品。但寒凉太过,则又有血遇寒则聚之弊。
(三)血分热毒炽盛,耗伤血中阴津,导致血液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故可配以大剂量的生津养阴之品,滋养阴液,以使血中津液充足,而不致粘稠,则其聚亦散,其流亦畅。此即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犀角地黄汤一方自注所言“地黄去积聚而补阴”之意。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丁香吴茱萸汤(《准绳·类方》卷三引东垣方
 妈妈腰椎盘突出很久了,想请先生帮忙看看
 中药化学成份
 牙齩痈病
 请问,病气会传给被按摩的人吗?
 奇穴 一、头颈部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