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胆郁痰扰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disturbance of phlegm due to stagnation of gallbaladder
拚音 DANYUTANRAO
别名 西医: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内耳性眩晕高血压癫痫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多因七情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热内扰而成。属实证,其病位在胆,多累及肝脏。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多因七情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热内扰而成。属实证,其病位在胆,多累及肝脏。常见于眩晕、不寐、郁证、癫狂等疾病中。胖人多湿,易聚湿成痰,本证多见于胖人,尤以性情急躁、多愁善感者更易罹患本证。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眩晕,口苦,泛恶,咽干,烦躁,失眠,胸闷,呕吐痰涎。舌苔黄腻,脉弦滑。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清热化痰,调气解郁。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22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竹茹15克、枳实10克、生8克、甘草8克、茯苓15克。本方适用于胆郁上扰之证。以上方药,水煎,取汁300毫升,微温,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痰浊引动肝阳,而致头晕,目眩,口苦,泛恶者,可加天麻10克、钩藤20克;若痰热内扰,心神不宁,善惊,不寐者,加远志10克、天竺黄10克;若气机郁滞痰涎结聚,而致咽中不适,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者,加川朴10克、苏梗10克、桔梗8克;严重失眠者,加夜交藤30克、合欢皮15克;若痰郁化火兼头目胀痛,心烦口苦者,加黄芩10克、菊花8克。
(二)外敷药物
1.牛蒡子捣汁,加盐,酒熬膏,频擦太阳穴,治疗痰热头目眩晕。
2.黄连煎汤敷胸口,用于胸闷不适。
3.酒炒白芍12克、胡椒2克、葱白100克捣成膏,贴心窝(剑突下),用于心烦呕恶。
(三)灌肠疗法
大黄15克、竹茹15克、半夏10克、枳实12克,水煎取汁250毫升,保留灌肠20~30分钟。
(四)饮食疗法
(1)葡萄汁、芹菜汁各一盅,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20日为l疗程,适用于高血压眩晕症。
(2)柿饼2个,切碎,拌米中蒸熟,连吃2日,适于呕恶不适者。
(3)枣仁15克、粳米1把,加水煮成粥,睡前食下,适用于烦躁失眠。
(4)生白果3个捣碎,开水冲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适于头目眩晕不适。
施治要点:
(一)胆司相火,其性为刚,火逆则诸症生焉,故治疗重点在于清胆解郁化痰,胆火一清,郁解痰消,乃为关键。
(二)本证虽郁在胆,但肝胆互为表里,故常与肝证错杂出现,如胆郁往往与肝郁互见,痰热内蕴易引肝阳浮动。因此当本证兼见肝气郁结肝阳上亢之证时,必用疏肝解郁或平肝潜阳之品,如天麻钩藤饮之类。
(三)《内经》云:“心阳独啸,少阳厥火”。因经络循行部位所关,临床常见暴鸣,暴聋,面赤等胆经实热证,宜重剂清泻胆热
中药
针灸 取穴心俞、丰隆、阳陵泉、内关、期门、日月、神门、风池、风府,每次洗3~5穴,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推拿按摩 揉按百会、太阳、风池、风府、睛明、迎香穴,每穴揉按3分钟,每日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1.要因人而异做好思想工作,消除各种精神负担,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疾病发作时要卧床休息,闭目养神,病情缓解后,方可活动,并行气功、太极拳锻炼。
2.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室内光线不宜太强,让病人充分休息。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眩晕(中医)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图及歌括
 葳蕤饮(《外台》卷十五引《延年秘录》。)
 二、有机化学与医学
 鸡骨,猪骨,人骨
 鸡子方(《圣济总录》卷一二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