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脾不统血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ailure of spleen in keeping blood
拚音 PIBUTONGXUE
别名 中医:便血崩漏,衄血,尿血,西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多由劳倦内伤,或某些侵性疾病的后期阶段,导致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或脾阳虚弱而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或外渗于肌肤而成。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多由劳倦内伤,或某些侵性疾病的后期阶段,导致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或脾阳虚弱而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或外渗于肌肤而成。其病位在脾,日久可出现心脾两虚。证属虚证,以气虚、阳虚为主。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以身体各部位出血为主,其中主要是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亦可见齿衄、或鼻衄、或肌衄、或尿血等。此等出血,血色谈红,或慢性反复多次小量出血,或大量出血。同时伴有短气懒吉,头晕心悸,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白或萎黄,唇甲色淡,或有久泄,久痢,或有脏哭下垂。舌质淡,脉细弱。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补脾益气,摄血归经。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归脾汤加减: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龙眼肉10克、枣仁10克、党参15克、木香5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生6克、大枣3枚。本方能养心健脾、益气补血,故适用于脾虚气弱、不能摄血者。(2)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炙甘草6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本方能调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中气下陷而不摄血者。(3)黄土汤:干地黄10克、白术10克、附片6克、黄芩3克、阿胶10克(另包烊化)、炙甘草6克、灶心土30。本方能温阳健脾止血,适用于脾阳虚而不摄血者。
2.加减变化:鼻齿、肌出血时选用方(1)酌加侧柏叶10克、茅根12克、节10克等以止血。便血可用方(3)加炮姜10克温阳止血,白及粉15克以收敛止血;便血不止,尚可加三七粉10克、花蕊石15克以化瘀止血。尿血用力(2)加龙骨牡蛎金樱子各12克以固涩止血;若尿中有血块,宜加三七、生蒲黄各10克、琥珀粉(冲服)15克以行瘀止血。月经量过多,崩漏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阿胶15克、艾叶8克、炮姜10克以温经止血,加乌贼骨血余炭、茜草炭、仙鹤草旱莲草各10克等固涩止血。若出血最多,病人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为气随血脱之危重证候,当急用独参汤(人参15~30克)益气固脱,待病情缓解后,再辨证论治。若气虚衄血不止,可用别直参6克,加童便一盅冲服。
(二)胃内喷洒中药法
1.复方五倍子液:以五倍子15克、诃子5克,加水适量煎至30毫升,加明矾5克煮沸过滤,留取上清波加甘油3毫升,放冰箱内备用。
2.复方马勃液:将马勃100克,用水浸泡2小时后,加水至1000毫升,煎煮至300毫升时加入大黄50克,再煎至200毫介时取汁,用四层纱布滤过,加入甘油15毫升以延缓鞣酸分解,置冰箱内保存。此法适用于呕血、便血者(血压稳定在80毫米汞柱以上)。操作方法:通过纤维胃镜找到出血病灶后,由活检钳孔插入塑料管,抵达出血部,固定旋钮位置,经管喷洒复方五倍子液或复方马勃液,5~10毫升,进行局部止血。
(三)饮食疗法:
(1)红枣30枚,煎汤连枣服。可常服,能补益脾胃。
(2)大枣4份、藕节1份,将藕节水煎至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枣,可健脾益胃止血。
(3)花生衣50克、红枣50克,水煎服。治肌衄。
(4)活鲫鱼l尾(约4、5寸长)去肠杂,腹内纳入当归10克、血竭3克、乳香3克,泥封烧存性,研成细末,用温黄酒送服。每次3克,1日2次,治脾不统血之血崩。(五)静脉注射疗法生脉针(或参麦注射液)由人参、麦冬、亦可加入五味子制成静脉注射液,每次30~5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静滴。每日l~2次,适用于气不摄血和气阴两虚之出血。
施治要点:
(一)脾不统血之出血,乃属虚证,寒证,由气(阳)不能统摄而成。故治疗上应以益气而固血为要,归脾汤乃主治之方,人参为大剂应用之药,征临床上,适于出血,血色鲜明,或略兼紫块者之虚证。若是血色晦暗者为血寒不归经,还须兼以炮姜炭,或大剂理中温之;或加肉桂行之。此外,在临床临证时,还切不可见血便责之火热,而妄投苦寒之品,那么就不异于雪上加霜,后果不良。
(二)脾不统血,临床见症颇多,表现不一,在上者,吐、咳、齿、鼻衄,在下者,尿血、便血、以及崩漏者。治疗大法,虽为益气以摄血,然而随转山血部位的不同,而须选择恰当的引经药,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如在上者引之于牛膝,在下者升之于柴胡、升麻等。肺胃出血常先白芨,大肠出血多用地榆槐花,尿血取小蓟。崩漏加艾叶等。
(三)治疗出血,止血为第一要法,但血既离经,又易产生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血亦难止,所以在选方用药时,除益气补脾之外,还宜选择一些止血而不留瘀的药物,如三七、蒲黄、茜草根、花蕊石等之类。
中药
针灸 1.针灸:取隐白、关元、足三里配脾俞、隔俞等,中等刺激,每日1次(隐白、关元加艾灸)。
2.耳针:取脾、肾上腺等,1日1次,每次10~15分钟。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静脉注射疗法:生脉针(或参麦注射液)由人参、麦冬、亦可加入五味子制成静脉注射液,每次30~5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静滴。每日l~2次,适用于气不摄血和气阴两虚之出血。
护理 1.发病急及出血员较多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注意保暖。出血量少的病人亦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及时清除血迹、血块,多加解说,以消除恐惧心理。
3.注意密切观察血量、面色、脉象、血压变化,防止气随血脱。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一个农民:对疾病和治疗原理的新解
 大黄散(《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龙脑丸(《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代母求医,咳喘
 噙化仙方(《回春》卷四。)
 女儿湿疹多年,痛苦!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