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deficiency of heart qi-blood |
拚音 | XINQIXUNLIANGXU |
别名 | 中医:心悸,怔仲,崩漏,不寐,虚劳,西医: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心脏病,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神经衰弱,甲状腺机能减退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常因心脾失养,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失血之后;或久病体虚,导致心气不能温煦,心血失于濡润,而形成心的气血两虚的证候。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为气失温煦,血失濡养的常见虚弱证候。常因心脾失养,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失血之后;或久病体虚,导致心气不能温煦,心血失于濡润,而形成心的气血两虚的证候。本证病位在心,常可导致肝血不足,或脾失健运。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心悸气短,时自汗,憋闷,神倦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益气补血,养心宁神。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七福饮加味: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熟地12克、远志6克、枣仁10克、甘草6克、枸杞15克、白芍10克、柏子仁10克、橘红6克。本方适用于心气血两虚偏于气虚者。(2)生脉散合四物汤加减:炙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当归12克、熟地10克、白芍12克、桂元肉12克、柏子仁10克、远志10克、枣仁12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气血虚偏于血虚者。上方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l剂,温服,每日3次。 2.加减变化:芳兼见脾失运化,面色萎黄倦怠,食少便溏者可在基本方(1)中加莲肉10克、薏苡仁15克、芡实10克、大枣5枚健脾益气。若兼见阴虚,失眠虚烦,口干,盗汗,手足心热,舌光剥无苔,脉结代或细数者可在基本方(2)中加黄精lo克、太子参15克、鳖甲15克滋养气阴;失眠,入寐多梦纷坛者加夜交藤18克、合欢皮18克、朱茯神10克以养心安神;若自汗淋漓,心悸气短者加浮小麦30克、百合15克、山萸肉12克以益气敛汗;若妇女兼见崩漏或月经淋漓不净者可加蒲黄炒阿胶珠15克、艾叶炭12克、旱莲草10克、益母草10克以调经止血。 (二)饮食疗法: (1)人参末3克(或党参末15克)、枸杞30克,粳米200克,冰糖少量入砂锅煮粥,宜秋冬季节早餐空腹食用。(2)黄芪粥:生黄芪、何首乌各30~60克浓煎取汁去渣,加粳米200克、大枣2~3枚、陈皮末1克、红糖少许,同入砂锅,煮粥。 施治要点: (一)心气血两虚之证,当以益气养血为主,如无热象时,可少佐肉桂、鹿角片等温药以助气血的生长,提高临床疗效。 (二)治疗心气血两虚之方,常由两组药物组成即补气、补血。若补气使用失当,则会导致中焦壅塞不通;若补血过于滋腻,则常碍中焦阳气的温运,均会使脾胃运化功能受阻。此时应加悦脾和胃的广木香、砂仁、橘红、生姜等使其上述两组药物补而不守,补而不滞,促进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有源,则病情减轻乃至痊愈。(三)因心气虚运血无力,心血虚则载气不运,常形成血脉瘀滞。故在补血益气方药中可加理气之药陈皮、广木香、檀香等促进气的流动;亦可加丹参、三七、藏红花、泽兰等理血活血之品,使血能畅行,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四)心虚血少,易受惊吓,因惊者气乱,使心气紊乱,不能温煦心体,加重心神不宁,怔悸不已的症状,宁心安神之品如柏子、枣仁、仁茯神等是必用之品。 |
中药 | |
针灸 | 主穴取心俞、巨阙、膈俞、神堂,配穴取脾俞、足三里,均采取补法,留针10~15分钟,留针期间捻针2次,每日1次。艾灸:可用上述针刺穴位进行艾灸,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 |
推拿按摩 | 心气血两虚而致心脉痹阻不通,形成厥心痛时,可按摩肺俞、心俞、膈俞、内关、天池、屋翳、灵墟等穴,手法要用力轻,行上下颤动,每穴每分钟100次,先按背部,再按胸部和内关穴。或者用手蘸药水(沉香、菖蒲、牙皂、乳香、川芎、大黄、红花、冰片研面加酒调成)按摩上穴,亦有良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气血亏虚病人,抗病能力较弱,要注意避风寒,慎起居,防止外邪侵入使病情加重。自汗淋漓时,要随时用于毛巾揩拭,衣服汗湿要勤换。气血不足病人在起床或蹲位起立时,动作不宜过猛,过快则因气血不能及时上供于头,而突然晕倒,造成外伤。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