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胁痛(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lank pain (TCM)
拚音 XIETONG(ZHONGY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病是胁痛是指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的症状。胁痛可归属于广义的胸痛范畴。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胁痛为肝胆、胁肋部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如肝癌、肝、肝热病、肝著、鼓胀、胆瘅、胆胀、悬饮,肥气、干胁痛、胁肋痛等病均可导致。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其病机特点为气机郁滞,脉络失和,疏泄不利。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临床若对导致胁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胁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胁指胸壁两侧,其下界为肋缘尽处,故胁痛一般应与胸痛、胃脘痛腹痛、肩背痛、腰痛相区别。
2.肝胆病变一般都可见右胁痛,然其确切痛位多在胁之内,体表肌肤一般无压痛等表现。
(1)肝痈、肝热病、肝瘟等之胁痛,常有急起发热,多见黄瘅等症。
(2)肝癌、胆癌出现右胁痛时,多已进入晚期,通过B超、CT等检查能发现肝胆占位性病变。
(3)胆瘅、胆胀、胆石之胁痛,常可触及肿大之胆囊,压痛明显,并有呕恶等症。
(4)肝积之胁痛,右胁下可有较平滑而坚硬的肿块。
(5)有痨病史,或有盗汗、潮热等症者,其右胁痛可能是肝痨所致。
(6)小儿或青年突起胃脘偏右部位阵发剧痛,而压痛等体征不明显,伴呕吐等症者,应考虑蛔厥之可能。
(7)肝著有肝热病病史,以右胁长期隐痛等为特点。
3.非肝胆病变出现胁痛,其常见者有:
(1)胸胁饱满,支撑作痛,检查发现胸腔有积液者,为悬饮。
(2)胸胁刺痛,干咳,有胸膜摩擦音者,为干胁痛。
(3)肌肤沿肋骨相引掣痛者,为胁肋痛。
(4)有疟疾、蛊虫病等病史,左胁下有较大肿块者,为肥气。
(5)胸胁部外伤所致胁痛,有明显的外伤史及局部青紫、压痛等症。
4.除询问病史、症状及作体检外,一般应作肝功能、B超、X线等检查,以鉴别病种。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肝气郁滞证: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苔薄,脉弦。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当归郁金川楝子之类。
2.瘀滞肝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痛处拒按,胁下或见痞块,舌质紫黯,脉弦或沉涩。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3.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甚则剧痛而拒按,痛引肩背,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有目黄、身黄、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利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4.虫扰胆膈证:突发脘胁痛剧,攻撑及背,呕吐蛔虫,口苦,舌苔黄腻,脉弦。安蛔定痛。乌梅丸加减。
5.肝阴虚证:胁肋灼痛或隐痛,痛喜揉按,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滋阴柔肝。一贯煎白芍、白蒺玫瑰花之类。
常用止胁痛中药:郁金、白芍、金铃子枳壳、柴胡、玄胡等,可在辨病、辨证
的基础上选用。
中药 香附丸、元胡止痛片等。
针灸 对症处理:针刺常用支沟、丘墟透照海、肝俞,用泻法。肝郁加太冲;血瘀加期门;湿热加阳陵泉、三阴交;阴虚加泻行间,补复溜、肾俞。或用皮肤针叩刺痛处加拔火罐,适用于劳伤瘀血作痛。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青龙饮(《证治宝鉴》卷十二。)
 第四章 超声成像
 痰浊凝滞筋骨
 壮真五和丸(《易氏医案》)
 血清蛋白电泳(SPE)
 每天早上都3-4次大便 何解????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