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flank pain (TCM) |
拚音 | XIETONG(ZHONGY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胁痛是指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的症状。胁痛可归属于广义的胸痛范畴。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胁痛为肝胆、胁肋部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如肝癌、肝痈、肝热病、肝著、鼓胀、胆瘅、胆胀、悬饮,肥气、干胁痛、胁肋痛等病均可导致。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其病机特点为气机郁滞,脉络失和,疏泄不利。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临床若对导致胁痛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胁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胁指胸壁两侧,其下界为肋缘尽处,故胁痛一般应与胸痛、胃脘痛、腹痛、肩背痛、腰痛相区别。 2.肝胆病变一般都可见右胁痛,然其确切痛位多在胁之内,体表肌肤一般无压痛等表现。 (1)肝痈、肝热病、肝瘟等之胁痛,常有急起发热,多见黄瘅等症。 (2)肝癌、胆癌出现右胁痛时,多已进入晚期,通过B超、CT等检查能发现肝胆占位性病变。 (3)胆瘅、胆胀、胆石之胁痛,常可触及肿大之胆囊,压痛明显,并有呕恶等症。 (4)肝积之胁痛,右胁下可有较平滑而坚硬的肿块。 (5)有痨病史,或有盗汗、潮热等症者,其右胁痛可能是肝痨所致。 (6)小儿或青年突起胃脘偏右部位阵发剧痛,而压痛等体征不明显,伴呕吐等症者,应考虑蛔厥之可能。 (7)肝著有肝热病病史,以右胁长期隐痛等为特点。 3.非肝胆病变出现胁痛,其常见者有: (1)胸胁饱满,支撑作痛,检查发现胸腔有积液者,为悬饮。 (2)胸胁刺痛,干咳,有胸膜摩擦音者,为干胁痛。 (3)肌肤沿肋骨相引掣痛者,为胁肋痛。 (4)有疟疾、蛊虫病等病史,左胁下有较大肿块者,为肥气。 (5)胸胁部外伤所致胁痛,有明显的外伤史及局部青紫、压痛等症。 4.除询问病史、症状及作体检外,一般应作肝功能、B超、X线等检查,以鉴别病种。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1.肝气郁滞证: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苔薄,脉弦。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当归、郁金、川楝子之类。 2.瘀滞肝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痛处拒按,胁下或见痞块,舌质紫黯,脉弦或沉涩。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3.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甚则剧痛而拒按,痛引肩背,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有目黄、身黄、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利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4.虫扰胆膈证:突发脘胁痛剧,攻撑及背,呕吐蛔虫,口苦,舌苔黄腻,脉弦。安蛔定痛。乌梅丸加减。 5.肝阴虚证:胁肋灼痛或隐痛,痛喜揉按,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滋阴柔肝。一贯煎加白芍、白蒺藜、玫瑰花之类。 常用止胁痛中药:郁金、白芍、金铃子、枳壳、柴胡、玄胡等,可在辨病、辨证 的基础上选用。 |
中药 | 香附丸、元胡止痛片等。 |
针灸 | 对症处理:针刺常用支沟、丘墟透照海、肝俞,用泻法。肝郁加太冲;血瘀加期门;湿热加阳陵泉、三阴交;阴虚加泻行间,补复溜、肾俞。或用皮肤针叩刺痛处加拔火罐,适用于劳伤瘀血作痛。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