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vertigo(TCM) |
拚音 | XUANYUN(ZHONGY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清窍。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病、脑萎、神劳等疾病,头部内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等五官疾病,皆可出现眩晕的症状。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扰;痰浊、瘀血阻滞,清阳被遏等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耳源性眩晕诊断标准: 1.有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旋转感或摇摆感,常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3周,但可复发。 2.多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3.前庭性眼震(有快相和慢相)多为水平性,眩晕与眼震程度相称。 4.多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及高调耳鸣。 5.前庭功能检查示前庭功能减退,前庭反应协调。 |
西医诊断依据 | 4.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必要时应作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颈部x线摄片、头部CT、心电图、电测听、眼震电图等检查,或根据病情需要,作有关血液及生化等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若对导致眩晕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眩晕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根据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1)系乘车船而发者,为晕动病。 (2)久病体弱者;多为虚劳类疾病,如血劳、神劳、髓劳等。 (3)与失眠、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者,多为神劳等。 (4)近期用过某些有毒害药物者,可能是药物中毒。 (5)新产之后以眩晕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血晕。 (6)因头部损伤引起者,多为头部内伤。 2.注意测量血压,并进行诊断思考,如: (1)血压高者,多为风眩、厥头痛,孕妇可为子眩、子痫。 (2)血压低者,可为虚眩及某些虚劳病。 3.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1)眩晕不能张目,伴呕吐、眼球震颤者,多为耳眩晕及某些脑部疾病等。 (2)年事较高或伴肢体麻木、震颤等症者,常为项痹、脑络痹、脑萎等病。 (3)眼耳鼻等五官科疾病引起者,一般有其原发病的特征性表现。 (4)脑瘤见眩晕者,多具有持久性、逐渐加重的特点。 (5)妇女产后眩晕日久,且有毛发脱落等症者,多为血风劳。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耳源性眩晕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病因解除,眩晕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观察无复发者。 2.好转:病因基本消除,眩晕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眩晕等主要症状消失,但停药后偶有轻度复发者。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眩晕甚者,服用定眩宁。眩晕停、安定、眠尔通等。 |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头重脚轻,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浊犯头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体多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祛痰化浊。半夏白木天麻汤加减。 3.瘀阻脑络证:头晕,头痛如刺或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有斑点,脉弦涩。活血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4.脾虚气陷证:时时眩晕,遇劳即发,气短神疲,气下坠感,食少便溏,面白少华,舌淡,脉缓弱。补气升阳。补中益气汤加减。 5.气血两虚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唇甲色淡,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补益气血。十全大补汤加减。 6.肝肾阴虚证:眩晕耳呜,头痛且胀,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口苦,腰膝酸软,遗精,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滋补肝肾。大定风珠加减。 7.肾精不足证:眩晕,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无力。偏阴虚者,补肾益精,左归丸加减;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 单方验方: (1)桑寄生15g,1剂/日,代茶饮。 (2)苦丁茶10g,夏枯草30g,野菊花15g,水煎服,1剂/日。 (3)芹菜根30g,龙葵60g,水煎服,1剂/日,代茶饮。5.磁疗、激光照射等治疗。 6.常用止眩晕中药: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
中药 | 常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天麻首乌片、刺五加片、脑心舒。强力脑心康、大麻丸、步长脑心通、天麻注射液等。 |
针灸 | (1)体针疗法:常用穴位有风池、百会、合谷、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透针用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隔日针1次,7天为1疗程。 (2)耳针疗法:常用穴有降压沟、脑干、内分泌、皮质下、神门、眼、心等。每日或隔日针1次,每次选用其中1~2个穴位,留针30分钟,7~10天为1疗程。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子代替埋针,每日按压2~3次。 (3)七星针疗法:用梅花针轻叩头部、脊柱两侧,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
推拿按摩 | 百会、风池、风府、太阳、印堂、肺俞、心俞。胸俞、肾俞。用推拿、抹、按、搓手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