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sphyxia(TCM) |
拚音 | SHENHUN(ZHONGYI) |
别名 | 中恶,卒忤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神昏是指神识丧失,对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症状。轻者称晕厥或昏厥。以突然头晕呕恶,呼吸困难,不省人事,移时或经治而解为主要表现的厥病类疾病。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多种外感温热、疫病类疾病,各种厥病、脱病、痫病、中风、中暑、中毒、头部内伤、电击伤等,均可出现神昏或昏厥。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常因痰浊、热毒、外伤、气血逆乱、阴阳衰竭及其他强烈刺激等,使神明失主所致。疾病过程中出现神昏或昏厥时,多为急危重症。神昏的深度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中恶是因神气不足,卒感秽浊不正之气,或阴森恐惧之处等,神明被蒙。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临床若对导致神昏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神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救治。辨病思路: 1.神昏指人事不省,意识完全丧失,时间较久而不易苏醒。其轻者为一过性短暂的 意识丧失,称昏厥或晕厥。神昏及昏厥与痴呆、头晕、但欲寐、昏睡等有所不同,当予 鉴别。 2.体检除脉象、血压、体温、呼吸等之外,应检查反射情况: (1)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反射尚存者为浅度神昏; (2)角膜反射消失,瞳孔反射迟钝,病理反射阳性者为中度神昏; (3)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吞咽反射消失者为深度神昏。 3.根据神昏、昏厥发生的原因和经过等,进行诊断思考,如起病的急缓、有无诱发 原因等。如: (1)有头部外伤、在暑热高温下劳作、暴遇寒冷、过饥过累等病史和诱因,而致神 昏者,分别为头部内伤、中暑、冷厥、饥厥等。 (2)因过量饮酒、食服毒物、吸入煤气等所致者,为酒厥、食物或药物中毒、煤气 中毒。 (3)因精神刺激或情志变动等引起者,常见于气厥、血厥、痰厥、中恶等病。 (4)以往有风眩、肺心病、心系病、肝系病、消渴、肾水等病者,多为中风或脏厥, 如心厥、肺厥、肝厥、肾厥、消渴厥等。 (5)儿童出现神昏,多因肺热病、疫毒痢、暑温、春温等所致。 (6)中老年人突然出现昏迷,多见于出血中风或缺血中风。 4.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1)伴高热、呕吐、抽搐者,多为温热、温毒类疾病,如春温、暑温、疫毒痢、肝 瘟等。 (2)突然昏仆伴口吐涎沫者,多为痫病。 (3)头痛剧烈而神昏者,可见于春温、颅内痈、脑痨、脑瘤、瘴疟等病。 (4)伴黄疸者,常见于肝瘟等。 (5)伴发热、斑疹者,可见于麻疹重症、温毒发斑。 5.根据诊断需要,作有关实验室检查,以助鉴别诊断。可能系脑部病变引起者,可选作脑电图、脑血管造影、脑超声波、脑CT扫描等检查。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多见于精神脆弱、体质不健之人。有因触遇污秽之气,或在阴森恐怖环境,卒见怪异事物,突受惊恐等剧烈精神刺激的诱因。 2.突感头晕目眩,恶心欲呕,呼吸困难,语言错乱,手足逆冷,肌肤粟起,甚至晕厥不知人,面色青灰,牙紧口噤等。 3.移时或经治疗后症状缓解。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1.气厥、血厥、风厥、痰厥等:无触遇污秽之气、处阴森恐怖环境等而发病的情况。 2.出血中风:有风眩病史,血压高,昏迷苏醒后有偏瘫、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1.热闭心神证:高热,神昏谵语,面赤唇红,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或绛,脉滑数。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2.痰热扰神证:发热,神昏,口渴不欲饮,或烦躁不宁,狂躁妄动,咳吐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开窍。猴枣散加竹沥、姜汁什等。 3.痰蒙心神证:神识朦胧,痴呆,嗜睡,甚则神昏,喉间痰鸣,或咳吐痰涎,苔白腻,脉沉滑。涤痰开窍。涤痰汤送服苏合香丸。 4.瘀阻脑络证:神志痴呆、错乱,甚或昏迷,头部刺痛,或久痛不止,头晕目眩,健忘失眠,或面唇紫暗,舌暗或有斑点,脉弦涩。活血化瘀、开窍通闭。通窍活血汤加减。 5.暑闭心包证:神志昏迷或躁扰不宁,身灼热,口渴,息粗气喘,面赤,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实。祛暑开闭。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6.肠热腑实证:高热神昏,烦躁不宁,大便秘结数日不行,小便短黄,舌红绛,苔黄干,脉沉数有力,清热攻下、开窍通闭。大承气汤送服至宝丹。 7.浊毒闭神证:神识时昏时清,谵语,烦躁不宁,口气秽浊,舌暗苔灰腻,脉沉弦。解毒泄浊、开窃泄浊。菖蒲郁金汤加减。 8.肝阳化风证:眩晕头痛,口苦,急躁易怒,突然仆倒神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潜阳熄风开窍。羚角钩藤汤配服至宝丹。 9.内闭外脱证:神志昏迷,口开目合,二便失禁,肢厥,鼻鼾息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开窍通闭。回阳固脱。回阳救急汤加减,配服至宝丹等。 |
中药 | (1)邪热内盛而致者,常用玉枢丹、安宫牛黄九、紫雪丹、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安脑丸等。 (2)痰浊内闭所致者,常用猴枣散、苏合香丸、麝香注射液等。 (3)久病体虚而致者,常用脑乐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人参汤等。 |
针灸 | 对症处理: (1)三棱针疗法:十宣、大椎、陶道刺血。 (2)体针疗法,长强配大椎、陶道;人中、劳宫、涌泉;内关、中脘、丰隆、气海、关元、三阴交等。 (3)穴位注射疗法:常用丹参注射液等,注射大椎、合谷、曲池等,0.5~lm1/穴。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对症处理: 宜采用持续吸氧等急救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精神状态。面色等。防止并发症发生。有呕吐者,保持气管、食道通畅。 常用醒神中药,苏合香、郁金、菖蒲、冰片、麝香、竹沥、姜汁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1;立即平卧,上氧气。 2。苏醒后应行心理治疗,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3.单方验方: (1)还魂汤(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水煎服。 (2)韭根1把,乌梅10g,吴茱萸6g,水煎服。 4.针灸疗法:针刺人中、涌泉、内关等穴,或艾灸百会、人中、关元穴。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中恶又名卒件。其病名出《时后备急方》之救卒中恶死方、救卒客忤死方。《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曰:“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