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witch(TCM) |
拚音 | CHOUCHU(ZHONGY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四肢不自主抽动的症状。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常见于脑系疾病、传染病,中毒、头颅内伤、厥病类疾病、子痫。产后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病中。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引起抽搐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毒内盛、风阳扰动、风毒窜络、阴血亏损等方面。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临床对以抽搐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抽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手足蠕动。颤抖系以肢端为明显,不同于抽搐。 2.除详细了解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外,血、尿、粪常规检查多属必要。其他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有选择性进行,如脑脊液、血糖、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检验,以及x线、B超、心电图、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的确立。 3.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1)起病突然,伴高热者,应考虑春温、暑温、疫毒痢等。 (2)伴头痛、呕吐等,除应考虑春温、暑温、疫毒痢等病外,尚应考虑脑痨、脑部寄生虫病等。 (3)肝热病、肝瘟患者出现深度黄疸和脑神症状并抽搐者,多为肝厥。 (4)小儿高热、抽搐,为急惊风;小儿体弱、久病而抽搐,为慢惊风。 4.结合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1)慢性或急性肾病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肾厥。 (2)消渴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消渴厥。 (3)风眩患者并见抽搐,应考虑出血中风、厥头痛。 (4)既往有类似病史,发作时神志不清,口吐白沫,移时自行停止者,多为痫病。 (5)暑季于高温环境下发病,多属暑风。 (6)因情志刺激等所致者,常见于气厥。 (7)有外伤或被狂犬咬伤等病史者,应考虑破伤风、狂犬病等。 (8)妇女妊娠末期出现抽搐,称为子痫;新产后出现抽搐,称为产后痉病。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对症处理: 1.绝对安静环境,卧床休息,禁食。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论治: 1.风痰闭神证:突然昏仆,肢体抽搐或瘫痪,喉中痰鸣,口吐涎沫,苔白腻,脉弦滑。搜风祛痰开窍。苏合香丸合涤痰汤加减。 2.热盛动风证:壮热汗出,口渴,躁扰不宁,甚则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面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数。清热解毒、开窍熄风。羚角钩藤汤加减,配服紫雪丹。 3.肝阳化风证:头痛眩晕,项强不舒,肢体麻木,震颤或抽搐,急躁易怒,或见昏迷,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细。平肝潜阳、熄风解痉。镇肝熄风汤加减。 4.阴虚动风证:眩晕,肢体发麻,或手足痪疯,震颤,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数。滋阴熄风。三甲复脉汤加减。 5.风毒入络证: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或肌肉震颤,或苦笑面容,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头痛眩晕,舌红,苔腻,脉弦。祛风止痉。玉真散或五虎追风散加减。 6.脾阳(气)虚动风证:四肢抽搐无力,肌肉瞤动,肢体发麻,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肢凉,眩晕,体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温阳补气熄风。可保立苏散加减。 。 二、常用止痉中药:羚羊角、全蝎、钩藤、地龙、蜈蚣、白僵蚕、乌稍蛇、白附子、南星、蝉蜕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
中药 | 2.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气解毒注射液,复方鱼腥草注射液等,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2)紫雪丹、牛黄惊风片(牛黄抱龙丸)、琥珀惊风片(琥珀抱龙丸),牛黄镇惊丸、止痉散、猴枣散、瓜霜退热灵、安脑丸等,口服. |
针灸 | (1)体针治疗:人中、素髎、百会等为首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穴位注射疗法:用地龙注射液,注射大椎、合谷、曲池,每穴0.5~1.0m1。 (3)耳针疗法:取神门、皮质下,用强刺激。 (4)灯火蘸疗法:用灯草蘸清油点燃,以明火对准印堂、人中、颊车,角孙、神阙、大椎等穴,一触即起,可听到"啪"声,止痉速效。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