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自汗(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pontaneous perspiration(TCM)
拚音 ZIHAN(ZHONGY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病是自汗是指不因劳累、炎热、衣着过暖、服用发汗药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汗出异常症状。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引起自汗的常见疾病有虚劳类、脱病类疾病,中暑、瘿气等。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正气外越等为自汗的常见原因。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临床若对导致自汗的病种不能确定时,可以自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辨病思路:
1.本处所指的自汗,应与盗汗(睡时汗出,醒后则止)、局部多汗(腋部或掌跃部多
汗)区别。
2.经常自汗,体质虚弱者,多为久病体虚,或为虚劳类疾病。
3.根据病史。伴随症等进行诊断,如:
(1)怕热、食欲亢迸、颈部肿块、眼突而多汗者,多为瘿气。
(2)病前1~4周有咽痛史,症见发热恶寒或持续低热,关节酸痛而多汗者,应考虑
痹病等。
(3)饥饿时,或胃切除患者于餐后突然多汗,伴心悸、面色白者,多为饥厥。
(4)起病急骤,伴高热者,多属温热性外感病。温热病后期热退之后,因体虚未复,
亦常有自汗表现。
(5)妇女产后,自汗或盗汗不止,称为产后汗症
4.临床一般不会以自汗为主诉而就诊,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症时,应有原发病特点,
对此应全面分析,并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抗"0"、血沉、粘蛋白、T3、T4、基础代
谢率等,以助确立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
薄白,脉细弱。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小麦牡蛎党参等。
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
白,脉浮缓。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
3.风湿犯表证: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祛湿解
表。防己黄芪汤加减。
七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
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5.湿热蕴蒸证: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
濡数或滑数。清热化湿。三仁汤加减。
6.阳脱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
浮数无根。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加减。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症处理:
1.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2.单方及成药:
(1)黄药子6g,煎水服,1剂/日。
(2)六味地黄丸,1丸/次,2次/日。
(3)天王补心丹,1丸/次,2次/日。
3.体针治疗:夹脊穴(颈3~5)、间使、三阴交为主穴,配阴郄、复溜、太冲、内关
等穴,交替使用。
4.常用止自汗中药:黄芪、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在辨病、
辨证基础上选用。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抵当丸到底是【丸剂】还是【汤剂】呀?
 刘善人讲病
 敖氏伤寒金镜录 白苔黑点舌 上课笔记
 退阴散(《博济》卷一。)
 外用剂
 雄黄丸(方出《肘后》卷四,名见《普济方》卷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