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尪痹(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rheumatoid arthritis(TCM)
拚音 WANGBI(ZHONGYI)
别名 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病是以关节晨僵,小关节对称性多发性肿痛,活动受损,甚至僵硬变形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女性较多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尪痹是因风寒湿热之邪留滞于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好发年龄在15岁以后,高峰在35~45岁之间。起病缓慢,病势迁延反复。
2.晨起指关节或脊背僵硬,活动不利,特别是握拳不紧。至少有1个以上的关节在活动时疼痛或压痛、拒按,呈梭形肿胀,功能受限,常有对称性特点。症状出现持续6周以上,间隔期少于3个月。受累关节一般依顺序是指(趾)、腕、踝、膝、肘、肩和髋。病久可出现关节梭状畸形、强硬、表面平滑、肌肉萎缩,形体羸瘦,伴全身虚弱症状。
3.少数病例于关节周围的骨突起处或伸面可有皮下结节。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中期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晚期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实验室诊断
血液 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活动期血沉增快。有贫血。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三痹:初发者年龄较小,以大关节为主,多呈游走性,愈后不留畸形,x线检查一般无骨质受损。
2.热痹:单个关节红肿热痛,且伴有高热口渴,关节穿刺液有革兰氏阳性菌。
3.肩痹、项痹、腰痹、膝痹:大关节受病,无游走、红肿现象。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寒湿阻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或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或酸楚沉重,麻木不仁,苔白,脉弦紧或濡、或浮。祛风化湿、散寒宣痹。尪痹汤加减。
2.热邪阻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疏风清热祛湿。白虎加桂枝汤加味。
3.痰瘀互结证:关节漫肿,僵硬变形,活动不便,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口燥,舌质紫暗,苔腻,脉涩或弦或滑。祛痰化瘀。小活络丹加减。
4.肝肾亏虚证:病程较长,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滋补肝肾、祛风宣痹。虎潜丸加减。
5.阴虚内热证: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清热。知柏地黄汤加减。
6.肾阳虚证:关节肿大,僵硬冷痛,恶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7.阴阳两虚证:关节肿大,僵硬疼痛,畏冷肢凉,眩晕耳鸣,体瘦神疲,五心烦热,腰脊酸软,舌淡少津,脉弱而数。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中药
针灸 针灸疗法:主穴为曲池、外关、阳陵泉、大椎,辅穴为合谷、阳池、阳溪、阳谷、三阴交、解溪、太冲、照海、冲脉,3~6穴/次,平补平泻,或加温针,留针30分钟,10天为1疗程。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有发热及关节肿痛者,应卧床休息。症状基本控制后。可适当活动,加强功能锻炼。饮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2.敷贴疗法:用追风膏贴敷患处。
3;验方:青风藤15g,麻黄6~10g,水煎服,1剂/日。
4.西药可用阿斯匹林、消炎痛、丙酸衍生物、炎痛喜康: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5.外科矫形治疗有早期滑膜切除术、负重关节融合术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尪痹之名由近代焦树德正式提出。
相关文章
 济阴丸(《证治汇补》卷六。)
 论疮疽锁口
 颤振
 养脾消积丸(《幼科发挥》卷一。)
 珠中气动
 清肝利胆通腑治肝病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