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气痔(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internal hemorrhoid with prolapse of rectum(TCM)
拚音 QIZHI(ZHONGYI)
别名 ,西医:静脉曲张性外痔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肛肠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扩张,刺激组织增生而成。多生于肛门左右两侧,伴有内痔并存。参见“外痔”条。
中医释名 本病是以肛门皮瓣隆起呈椭圆形或环形,表面青紫而光滑柔软,其下有曲张、扩张的静脉团块,排便或劳累时增大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 参见“外痔”条。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痔常见于成年人,男女发病率相似。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气痔是因气血瘀滞于肛管或肛缘皮下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诊断:
1.发生在肛缘皮下,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仅有肛门轻度坠胀不适感。
2.检查时可见肛缘皮下有不规则及椭圆形或环形隆起,皮色青紫,按之柔软,不痛,增加腹压时皮下隆起尤为明显,按压或卧床休息可缩小或消失。
本病辨证:
辨证论治:
1.气血瘀滞肛门证:肛缘皮下隆起,排便、下蹲、增加腹压时可增大,有异物感,有时有轻度坠胀感,触之柔软,舌紫,苔薄黄,脉弦涩。
2.脾虚气陷证:肛缘皮下隆起,肛门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苔薄白,脉细无力。
西医诊断标准 参见“外痔”条。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多生于肛门左右两侧,平日无症状,只见一柔软之肉块。发作时可有红肿,甚至引起内痔外翻。此型外痔排便时用力努责可见肉块增大而硬,便毕即能自行复位。这种外痔多伴有内痔并存。
体检 静脉曲张性外痔病人下挣时,肛缘突起物加大,为青紫色团斑(静脉曲张团)。局部触之为柔软团块,团块按压后可消失。参见“外痔”条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葡萄痔:肛门缘突然出现肿块,疼痛剧烈,好发于肛门缘两侧皮下,多为单发青紫色肿块,边界清楚,触痛明显。
2.肛门水肿:多因便秘或痔手术不当等所致,呈弥漫性水肿,肿胀处触痛,按之不能消散。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参见“外痔”条。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气血瘀滞肛门证:
治法:活血行气。方药:四物汤金铃子散加减。
2.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其他治疗:局部如有坠胀不适感,可敷贴九华膏黄连膏,或用活血散瘀药,煎水熏洗。
中药 便秘时服麻子仁丸或液状石蜡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下蹲过久。
康复
预防 参见“外痔”条。一般可采用手术剥离切除。
历史考证 气痔又名脉痔。《诸病源候论·痔病诸候》:“气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
相关文章
 吴仪:推进继承创新 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
 当归汤(《普济方》卷三五二)
 太阳证
 代母问诊,浑身乏力,腿疼抽筋!
 消气散(《简易方》引《叶氏录验方》(见《医
 澄空说消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