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nasal eczema(TCM) |
拚音 | BIGAN(ZHONGYI) |
别名 | 鼻疮,西医:鼻前庭湿疹,鼻前庭炎,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鼻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以鼻前庭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痒痛,并反复发作 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鼻疳(疮)是指多因风热湿邪上犯,熏蒸鼻窍肌肤所致。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1.鼻疳多见于小儿。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肺热熏鼻证:鼻孔灼热疼痛,或有痒感,皮肤弥漫性红赤肿胀,轻度糜烂,溢少许脂水,结有脓痂。可有鼻塞流涕,微热口渴,鼻息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2.湿热蒸鼻证:鼻孔痒甚而灼热,微痛,多溢脂水,皮肤潮红肿胀,有水疱或糜烂,渗液多,疮面结厚痂,可有纳呆腹胀,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鼻窍失养证:鼻孔干燥、灼热且痒,有异物感,皮肤增厚,粗糙干裂,覆有结痂或鳞屑,痂下皮肤潮红,易出血,鼻毛脱落,或有咽干口燥,溲黄便结,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1.鼻疳常有皮肤过敏病史,易反复发作。 |
症状 | |
体征 | 1.鼻疳 (1)鼻孔皮肤痒甚,有灼热感或微痛。初起时皮肤潮红肿胀,继而出现丘疹、水疱,破溃后有较多渗液,可结为厚痂。 (2)转为慢性则局部于痒,患处皮肤粗糙增厚或干裂,有结痂或鳞屑,触之痛甚。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2.鼻疮 (1)多因鼻腔分泌物刺激或挖鼻引起。消渴病人易患病。 (2)自觉鼻孔灼热疼痛,鼻孔皮肤红肿,尤以外侧为著,可覆有干痂,触之痛甚。 (3)慢性者鼻孔干痒热痛,局部皮肤粗糙开裂,鼻毛脱落,或有干痂。反复发作。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鼻疔:病变迅速,疮形如粟,红肿疼痛显著,发热,无结痂、渗液等症。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论治: 1.肺热熏鼻证:清热宣肺。黄芩清肺饮加桑白皮、生地、丹皮等。 2.湿热蒸鼻证:清热利湿。除湿汤加地肤子、白薛皮、栀子、苦参等。 3.阴虚鼻窍失养证:滋阴润鼻。养阴清肺汤加减。 二、单方验方: (1)带须藕节(焙焦)15g,冰片1.5g,共研细末,吹鼻中。 (2)柳树皮30g,焙干为末,香油伴擦,治小儿鼻疳。 (3)苦参、枯矾各15g,生地黄汁适量,调匀涂敷。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急性期宜用温盐水或内服中药渣再煎之水洗净患处,并作湿热敷,结痂多者宜以3%双氧水泡洗,软化后去除之。 2.局部涂敷皮康霜或皮炎平软膏。渗液多者涂敷青蛤散(青黛、蛤粉)。 3.急性期可酌情予以口服抗生素。 4.可配合理疗。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鼻疳又名鼻疮。鼻疳之名最早记载于《养生方·导引法》。《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ni鼻之状,鼻下两边赤,发时微有疮而痒是也,亦名赤鼻,亦名疳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