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子宫复旧不全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ubinvolution of uterus
拚音 ZIGONGFUJIUBUQUAN
别名 中医:产后恶露不绝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产褥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子宫复旧不全系指产褥期间子宫复原过程异常,一般均伴有恶露增多及持续时间长。
中医释名 子宫复旧不全属中医学的“产后恶露不绝”。指产后恶露持续不断长达20天以上者。
西医病因 影响子宫正常复旧的主要原因有:①胎盘胎膜残留,蜕膜脱落不全;②子宫体倾屈度明显异常(极度后倾屈多见)使恶露排出受阻;③子宫肌壁内肌瘤或子宫腺癌;④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子宫下降至盆腔;⑤多胎妊娠、多产及高龄产妇,子宫肌纤维缩复功能低下;⑤合并子宫或盆腔组织感染。
中医病因 气虚、血热、血瘀是引起产后恶露不绝的主要原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孕前正常的子宫容积为5ml左右,至孕末期已达到5000ml,且子宫内膜发生变化,并可包容整个胎体及其他附属物,肌纤维及整个形态均高度变化,分娩后的子宫,主要经过以下复原过程:①子宫收缩——缩复,压迫子宫血管,使局部血液减少,促使子宫肌细胞自溶,于宫逐渐缩小;②宫腔随之变小后,使胎盘剥离的创面自然缩小;③整个子宫达到孕前状态,称为子宫复旧。需5~6周时间。此过程出现障碍即可发生子宫复旧不全。
中医病机 气虚下陷,以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而致恶露不绝。气虚运行无力,血行涩滞;或血被寒凝,瘀阻胞脉,瘀血内阻,冲任失畅,血不归经,致恶露淋漓日久不止。产后血虚,阴虚生内热,或肝郁化热,或感受热邪,热扰冲任,使血难安,导致恶露不净。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产后恶露不绝,主证为恶露异常。故应详细辨其恶露情况,应当从恶露的量、色、质、味之不同,辨其寒、热、虚、实。大抵量多色淡、质稀、无臭味多属虚证、寒证;量少色紫、质稠多属实证。伴有臭味多见于热;杂有血块多属有瘀。
1.气虚
主证:产时艰难,伤血耗气,产后恶露过期不净,量较多,色淡红,质稀薄,小腹坠胀而不痛或绵绵作痛,精神倦怠,面色晄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而弱。
分析:平素气虚故临产分娩艰难,加之产时耗伤气血,气愈虚,血失统摄,余血浊液过期不净量多;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故小腹坠胀绵绵作痛,恶露色淡,质稀薄,神倦,面晄白。舌淡,苔白,脉缓弱皆为气虚血失统摄之象。
2.血瘀
主证:产后恶露过期不净,量少不畅,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有瘀点,脉象沉涩有力。
分析:瘀血阻于胞宫,冲任二脉失常,恶露排出不畅,色紫暗有块;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有瘀点,脉沉涩有力为瘀血内停之故。
3. 血热
主证:产后恶露过期不净,量多色深红,质粘稠有臭味,腹痛发热,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虚细而数。
分析:产后阴液被耗,阴虚生内热,扰及冲任,迫血下行故恶露过期不净量较多,色红质粘稠;热腐为脓有臭味;瘀血内阻胞宫,瘀久化热见腹痛发热;邪热上扰见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红,脉虚细而数均为阴虚血热之证。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可达10天左右,量亦增多,恶露混浊或伴有臭味。
2.偶可出现大量阴道出血。
3.妇科检查:子宫缩复不佳,子宫底高度明显超过同期水平。内诊子宫大且软,往往为后位,可有轻度压痛,宫颈充血、软、口松。
4.B超检查如探及不规则强回声,提示宫腔内有残留组织,可协助诊断。(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461,)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应注意分娩过程有无胎盘胎膜残留因素,包括手取胎盘胎膜及有无急产,有无产后出血,有无胎盘及蜕膜组织排出体外。是否高龄产妇,多胎妊娠等。
症状
体征 1.恶露异常:主要表现为恶露呈明显增多,持续时间长,多为血性。如为胎盘及胎膜残留可见混有陈旧胎盘残叶及胎膜组织。如合并子宫内膜感染,可见恶露量少,也可能流出脓性分泌物并有臭味。
2.阴道流血及下腹坠胀、疼痛:可见有阴道流血量多,系由于宫内胎盘剥离面血窦开放所致。多伴有下腹坠胀,但宫缩痛不明显,如有感染可出现明显腹痛。
体检 妇科检查:阴道内可见大量血性恶露有时能见到残留的组织物排出。如合并感染能见到脓性分泌物,并有臭味。子宫颈较软、颈口松弛,也可能有组织物充塞。子宫底的高度明显超过同期宫高,且子宫体较软。有感染则有明显触痛。
电诊断
影像诊断 B型超声探查:动态常规探查子宫各径线变化,可监测子宫复旧的速度,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如宫腔内有残留的胎盘及胎膜组织,可探到宫腔线不整齐,且有不规则强回声,如合并子宫肌瘤,可探及子宫体不规整、或肌壁间局部强回声。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如合并感染,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大量出血可致血色素明显下降。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如发现阴道排出组织物,可即送检,能判定胎盘及胎膜组织。
西医鉴别诊断 1.晚期产后出血:指发生于产后24小时后产褥期的子宫出血。主要表现阴道突然大量流血,甚至休克。本病除胎盘胎膜残留与胎盘附着部复旧不全外,剖宫产后子宫壁切口愈合不良或裂开,出血量往往较多。
2.产褥感染:以高热为主,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恶露异常,恶露以血性脓性多见,腹痛明显。
3.绒毛膜癌:患者除有阴道出血外,有时还见转移症状,如咯血等,子宫除增大柔软外,形状多不规则,可们及双侧黄素化囊肿,如有阴道转移可见紫蓝色结节。拍摄胸片及刮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即可确诊。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病的主要表现为阴道血性恶露增多或流血。可用促进宫缩及抗感染等方法治疗,必要时予以清宫术,多可较快治愈。但如迁延日久可能增加感染的机率;并可能因大量出血致体质虚弱甚则休克。
一、一般治疗应加强产后护理,鼓励患者尽早排尿,因膀胱过度充盈可妨碍子宫的缩复。如出现尿潴留,可行导尿。如子宫后颇屈严重,可作胸膝卧位,以致恶露排出,并应注意增强病人体质。可以轻度按压子宫,能使充塞于宫颈部的组织物排出,利于子宫正常缩复。二、促进宫缩促使子宫收缩可利于子宫尽快缩复。子宫收缩压迫子宫血管,减少子宫创面的出血。应给以催产素10u,麦角0.2mg,日2次肌肉注射。三、抗炎治疗应当给与相当剂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如已有感染应加大剂量。可首选青霉素,一般以青霉素80万u,每日2次肌肉注射。或青霉素800万u,每日1次静脉点滴。或以庆大霉素8万u,每日2次肌注。也可给予红霉素、螺旋霉素常规量口服。四、清宫术子宫复旧不全存在时,疑有胎盘胎膜残留,应行刮宫清理宫腔。清除宫腔残留内容物,促使子宫收缩,刮出物送病理检查,同时给宫缩剂及抗感染治疗。影响子宫缩复的诸因素中以胎盘及胎膜残留最为常见,其结果也较为严重,故应及时予以发现,并采取清宫术迅速刮除其残存组织。否则残存组织易坏死机化,附着于子宫内膜上不易排出,一旦脱落,则创面血管可以突然大量出血、另外易导致感染。
中医治疗 治疗本病总应益气养血,固冲止血为大法,根据症状之不同分别选用活血、清热、凉血等法。区别不同证情标本兼顾,使冲任得以调整,产后胞宫的余血浊液自然顺畅地如期排尽,以免持续日久而变生他患。本病治疗主要应分别按其病因属气虚、血瘀、血热,给予益气、清热、逐瘀法,总以调补冲任为原则。另应考虑产后失血耗气,多虚多瘀之特点,注意病情虚实夹杂,宜攻邪扶正并举,清热勿过用苦寒、对伴高热腹痛、有邪毒感染征象者宜清热解毒祛邪为先。
一、辨证选方
1.气虚治法:益气固冲止血。方药:固冲汤加味。人参15g,白术20g,黄芪50g,山药25g,山萸肉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芍15g,茜草15g,五倍子15g,当归15g,阿胶15g。
2.血瘀治法:活血化瘀止血。方药:生化汤加味。川芎15g,当归20g,仁15g,炮15g,甘草10g,益母草30g、腹痛甚加蒲黄15g,灵脂15g,元胡15g;血多加三七10g(冲服)。
3、血热治法:清热固冲止血。方药:保阴煎加味。生地20g,熟地20g,黄芩15g,黄柏15g,白芍15g,山药20g,续断20g,甘草10g。瘀血内阻胞宫发热者加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恶露有臭味加败草20g,白花蛇舌草20g,公英20g,地丁20g,连翘20g。
二、专方验方
1.益母草一握(30~50g)。捣烂绞汁,配砂糖冲淡酒服。治产后日久恶露不尽。
2.糖水炒山楂20g,醋炒大黄10g,生蒲黄15g,五灵脂15g。水煎,加陈醋一杯和服。治疗产后恶露不行,腹中有块。
3.汉三七,研未,每服5g,开水吞服。适于产后大出血。
三、其它疗法饮食疗法取小米100g淘净,大枣10枚,山楂10个(挖去核)洗净,加水共入锅,小火慢熬,米烂粥成、每日二餐有养血和中,益气活血之功效。可促进恶露早日排出。
中药 1.八珍益母丸:具有益气活血逐瘀,促使子宫复旧及恶露排出,可作为产后常规用药。每次服1丸,每日3次口服。
2.元胡止痛片:具有活血逐瘀止痛之功效,适于血瘀恶露不绝,伴有腹痛较重者。每次4片,日3次口服。
3.人参归脾丸:具有益气健脾,温经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气虚恶露不绝证。每次1丸,日3次口服。
针灸 取穴:关元、三阴交、至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血热加血海、水泉。血热血瘀用泻法,气虚用补法。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曰:“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诸病源候论》专设产后崩中恶露不尽候,认为本病多由瘀血及虚损所致,不可妄加止涩。《胎产心法》则提出了因热所致亦为本病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总论
 外经微言 八风命名篇 上课笔记
 参耆鹿茸汤(《方剂辞典》引《活幼新法》。
 辛夷散
 特病专方------治疗甲亢病专方
 栀子仁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