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产褥期产道血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uerperal hematoma of birth canal
拚音 CHANRUQICHANDAOXUEZHONG
别名 中医:产后血晕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产褥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产道血肿为分娩期并发症,由局部血管损伤或断裂,血液外溢积聚形成,较常见临床常分为三类:①外阴型;血肿仅局限于外阴部;②外阴阴道型:血肿发生于阴道、会阴体旁、坐骨直肠窝;③腹膜后型;血肿发生于盆腔腹膜或阔韧带内。
中医释名 《诸病源候论》有“产后血运闷候”。主要表现是产妇刚分娩后,突然眩晕、面色苍白、手撤肢冷、大汗淋漓、甚或昏厥不省人事,阴道下血较多,或不下血而在产道或盆腔内查到较大包块,舌淡,六脉微弱或见芤脉者为其特征。
西医病因 原因有:①分娩过速,如急产,阴道手术助产用力过猛时,由于软产道尚未充分扩张,胎儿过快娩出,以致组织裂伤,血管断裂。②第二产程延长,局部组织因受压过久而缺血坏此,血管受损出血。③会阴、阴道、阔韧带内静脉曲张破裂。④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管痉挛,管壁缺血坏死,易于破裂出血。⑤缝合会阴切开伤口或裂伤时,断裂血管退缩或止血不善。⑥存在凝血机制障碍。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为平素气血不足,复因产时产道损伤失血过多,使阴血暴亡,心神失养而致血晕。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血晕是产妇刚分娩后,以下血量多,突然昏厥为特征。产后郁冒与产后血晕不同,前者是由亡血复汗感寒而引起;后者乃产后失血过多,心神失养所致。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当详细辨证。本病贵在辨清标本缓急,以其证候表现和产道血肿的情况及舌脉体征为辨证依据,准确认证,方不致延误病情。
血虚气脱
主证: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晕眩,面色苍白,心悸、愦闷不适,渐至昏不知人,眼闭口开,甚则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妇科及B超检查,产道或盆腔发现包块。
分析:产时产道损伤则失血过多;血少则心失所养,故心悸、愦闷不适、昏不知人;出血多则气随血脱,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肢冷;阴不内守,虚阳外越,逼津外泄,则冷汗淋漓。舌脉均为血虚气脱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多数为初产妇及有急产、侧切、侧切胎头吸引术、产钳术等病史,或有明显的第二产程延长史。自然分娩者偶有发生。
症状 产道血肿的临床表现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①会阴部血肿。由于血液刺激及组织崩裂,产后即刻或数小时后,出现会阴部剧烈胀痛。若血肿压迫尿道或直肠,则有尿路刺激症状及排便感。检查时可见局部隆起,皮肤、粘膜呈紫色或紫褐色,甚至裂开而流血不止。②阴道血肿。最常发生于阴道粘膜与肛提肌筋膜间,而向阴道内凸出。严重时,可压迫直肠,甚至向上发展至宫颈旁、腹膜外间隙内。阴道下段血肿的症状与会阴部血肿相似。阴道中、上段血肿体积小,可无症状;体积大,向阴道突出并压迫直肠,则可产生阴道疼痛及排便感。如出血过速,血肿表面张力过大,导致阴道粘膜裂开,血液外流。肛指检查或阴道检查即可发现。③阔韧带内血肿。阴道穹窿或宫颈撕裂、子宫下段侧壁破裂时血管断裂,如发生在盆筋膜之上,则血液多积聚于腹膜外,阔韧带前后叶间,并可经腹膜后间隙上达肾脏水平。主要症状为患侧下腹胀痛,往往外出血不多而出现休克。如血肿发展较慢,则有可能不发生休克,以后出现肠胀气、尿潴留、贫血等症状。检查时可于腹股沟上方触及压痛之块物。
体征 1.症状:由于血肿的部位不同疼痛的性质及部位各异。如发生在外阴部,因为血运丰富,血肿可迅速扩大,故疼痛剧烈呈撕裂样痛、如发生在坐骨直肠窝或位于子宫膀胱腹膜下,则疼痛伴有直肠及膀胱压迫感。后腹膜及阔韧带发生血肿则疼痛出现较晚,但有内出血时可发生剧烈腹痛。2.出血:出血量多者可致休克,尤其是腹膜后壁出血,如发现较晚,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体检 妇科检查:见外阴、阴道或会阴部有大小不等、具有弹性张力较大的肿块,肉眼可及者呈紫兰色。阔韧带血肿的包块多邻近子宫一侧或前方。包块均有明显触痛,张力较大、固定、不活动。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l.宫缩乏力性出血:阴道流血量多,子宫收缩欠佳,宫体较软,无明显腹痛,妇科检查阴道及盆腔查不到包块。
2.血液病所致产道血肿:一般有血液病病史,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骨髓穿刺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3.阴道异物:多经阴道分娩,尤其为经阴道手术分娩或会阴切开术,将纱布填塞并遗留于阴道内,亦有阴部剧痛,或大便感,甚至里急后重。经阴道检查即可发现异物。
4.阴道壁囊肿:仅表现为阴道囊性肿物,但无疼痛。经阴道检查可以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处理应根据血肿大小及发展情况而定。如血肿小,观察过程中不再增大,且症状不明显,可保守治疗,纠正贫血、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中药活血化瘀以加速血肿吸收;如血肿大、且症状明显或观察过程中继续增大,则需切开血肿取出积血及血块。找到断裂之血管,结扎止血后缝合创口。尚有少量渗血者,则置引流条。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确诊为阔韧带内血肿应立即剖腹探查,清除积血和血块,结扎断裂血管。如有子宫破裂则根据具体情况作修补术或全子宫切除术。如找不到出血的血管而腔内仍有不断渗血者,可行患侧子宫动脉或骸内动脉结扎术。
一、一般治疗
注意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严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变化,及时输液,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血压下降,贫血加重,应考虑输血及抗体克治疗,局部保持清洁。
二、局部治疗
1.外阴、会阴部的限局性小血肿,可以绷带加压,促其血肿吸收。
2.外阴、阴道血肿如有活动性出血及血肿进一步扩大或血肿过大、难以吸收者,可在严密消毒后,施以局麻,切开血肿,清理血块,找到出血点予以缝扎,然后按原解剖关系缝合切口、或者缝扎深部组织。如仍然找不到出血点,可考虑剖腹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阴道内可填塞纱布,外阴部加压止血。
3.腹膜后及阔韧带内血肿,均应剖腹探查,首先找到出血点,予以结扎止血。如反复探查,找不到出血点,应结扎髂动脉。病人出血多,一般情况差,应争取时机,不得已可切除子宫。
中医治疗 治疗上应以查找产道损伤及血肿部位迅速采取止血措施为主。病情危重者,首当急救复苏,按现代医学方法抢救以免延误病情,亦可配合中医疗法急救。患者苏醒后再依据中医四诊,辨证施治。产道血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产后出血、出血量少则无明显症状,局部处理后,不需其他治疗。如伴有出血量多或者无显性出血而内出血严重者,会出现血晕症状,在西医及时处理同时,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辨证施治。
一、辨证选方
血虚气脱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加味。红参20g,炙附子10g,炭10g,症缓后加入黄芪30g,阿胶15g,紫河车10g;大便干燥者加苁蓉20g。
缓解期,治以益气养血,可以八珍汤加减、红人参15g,当归15g,白芍25g,熟地20g,川芎10g,白术20g,多甘草20g,益母草30g。面色苍白加山萸肉20g,阿胶15g(烊化);少气懒言,加黄芪30g,山药20g。
二、专方验方
1. 半夏 6g,皂角 6g,丁香 4.5g。共研细末,吹少许人鼻中令嚏。主治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2.泽兰叶10g,人参10g,川芎10g,荆芥穗15g,炙甘草6g。水煎去渣,冲黄酒20ml,分二次服。主治产后失血过多而昏晕者。
3. 韭菜60g,捣烂,加酒250g,煮沸装入壶内,将壶口对患者鼻腔,将气吸入,治疗产后血晕较佳。
三、其它疗法
1.饮食疗法:待病情缓解后服当归生姜羊肉汤。补益气血,促进机体早日康复。当归30g,生姜7片,羊肉250g,加水煮熟。每次200ml,每日3次,连续服2周。
中药 1.生血滋补片:具有滋肾补脾,气血双补,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气血两虚,虚劳失血贫血等证。1日3次,1次5片,口服。
2.云南白药:具有止血愈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适用于妇科一切血证。1日4次, 1次 0.25~0.5g,口服。
3.八珍益母丸:具有气血双补之效、适用于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等证。1日2次,每次1丸,宜食前服。
针灸 1、体针:选关元、气海、百合、足三里、三阴交穴。前三穴施悬灸法。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行补法。用于气随血脱证;选用中极、三阴交、支沟、内关、人中、十宣。针刺行泻法,并施灸法。十宣点刺放血,用于血瘀气逆之产后血晕证。
2.耳针疗法:选神门、交感、子宫、肝、心、肾上腺穴。每次选2~3穴,毫针中强度刺激,留针至神醒识人为止。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耳聋
 商陆
 
 能否有个推拿论坛呢
 【原创】7224162:春夏秋冬之春季篇
 我的妈妈得有狭窄性肌腱滑膜炎,请问各中医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