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dioctophyma disease
|
拚音 |
PENGJIEXIANCHONG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寄生虫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肾膨结线虫,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肾脏或腹腔内,偶可寄生于人,引起膨结线虫病。肾膨结线虫系寄生线虫中最大的一种。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成虫主要寄生于食肉目动物的肾脏内,尤以右侧为常见,甚少侵及双侧。亦可寄生于腹腔,亦多在右侧。人体寄生的均在肾内。虫卵随宿主尿排出体外。在水温25—30℃时1个月可发育为感染性卵,如卵被第一中间宿主,寄生于喇蛄的蛭形蚓科的环节动物食入,在其体内孵出具口刺的幼虫,穿出肠壁,在组织内经10d发育为第2期幼虫。第2期幼虫如被第二中间宿主鱼所食,则移入鱼的肝脏或肠系膜发育成包囊。受感染的鱼,在美洲为鲇类,如被终宿主食下,则幼虫自十二指肠的第一弯处钻出,经腹腔进入肾脏。有的动物(如水貂)的十二指肠,正好靠近右肾,幼虫可就近钻入,故右肾感染较多见。有的动物(如狗),肾脏离十二指肠较远,幼虫穿过十二指肠后,常落入腹腔,则腹腔感染较多见。肾膨结线虫的终宿主主要为鼬科及大科食肉兽,但在牛、马、猪亦有记载。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中国发现的成虫,以狗体的为最大。在中国已记录于江苏南京(犬),上海(黄鼬),吉林长春(犬),延吉(犬、海豹),云南大理(褐家鼠),浙江镇海(饲养的美洲水貂)。人工感染在湖北宜昌地区曾报告4例,随尿自然排出虫体共5条。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寄生于肾盂的成虫,尽管数目不多,由于虫体较大,压迫肾组织,造成肾实质坏死,加之成虫的取食活动,也使肾组织逐渐遭到破坏,最后可使受损的肾仅存肾包膜,内含虫体及脓性物质。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本病早期可出现肾绞痛,脓尿及血尿。晚期当肾功能受严重损害时,甚至可发生尿毒症。有时虫体可从尿道排出。另侧未被寄生的肾脏则由于代偿而增大。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有时X线检查可见虫体。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从尿中检出虫卵,但如成虫寄生在腹腔或仅有雄虫,则尿中无虫卵。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可采用外科手术摘出成虫。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应注意不吃生的或未熟的鱼。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