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痛经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dysmenorrhea
拚音 TONGJING
别名 中医:痛经,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月经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
中医释名 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本病属妇科临床的常见病,据1980年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的调查,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
发病机理 原发性病经的发生除体质、精神因素外,主要与病人分泌期子宫内膜内前列腺素(PG)F2α含量过高有关。故痛经经常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PGF2α是在孕激素作用下的分泌期子宫内膜内合成,其受体在子宫肌壁,月经期子宫内膜破碎,PGF2α即被释放出来,刺激子宫肌肉强烈收缩,使子宫内压力增高,局部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疼痛。另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倾屈,导致经血外流不畅,亦可引起痛经。
中医病机 中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yin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所以,辨证时首先应识别疼痛的属性,并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结合月经的期、色、量、质、兼证、舌、脉,以及患者的素体情况等辨其寒热虚实。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隐痛、xiu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另外肠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故临症时,需详细门诊并依据辅助手段加以鉴别。
1.气滞血瘀
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凝胞中
(l)阳虚内寒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分析:肾阳虚弱,冲任、胞宫先煦,虚寒滞血,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少色暗淡;寒得热化,故得热痛减;非实寒凝血,故喜按。余症均为肾阳不足之象。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3.湿热下注
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4.气血虚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5.肝肾亏虚
主证,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分析:肝肾亏虚,冲任俱虚,精血不足,行经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故经净后小腹隐痛;精亏血少,阴损及阳,经量少而色淡质薄,小腹空坠不温;肾虚精亏,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舌脉亦为肝肾亏虚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痛经诊断标准:
1.经期或其前后有严重下腹痛、腰酸等,影响工作及生活。
2.原发性:自初潮即有痛经,疼痛剧烈者卧床不起,不能工作。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子宫发育稍差,较小。多见于未婚未育者。
3.继发性: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常见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应注意患者的年龄、发育情况、婚否、分娩过程,以及以往月经情况。包括月经有无周期、持续时间、疼痛发生的性质及时间。有无经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有无经期受寒及过食生冷食物等。
症状
体征 1.腹痛:一般于初潮后数月出现,其特点是月经来潮数小时前已感疼痛,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呈阵发性下腹部绞痛、胀痛、坠痛,并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及阴道、肛门。一般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1~2天。以后疼痛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腹痛剧烈时,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甚至产生曼厥、虚脱等症状。
2.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肠胀气或肠痉挛痛等。一般可持续数小时,l~2天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
体检 妇科检查:盆腔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病变,有时也可见宫颈口狭小,子宫过度倾屈。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基础体温测定,呈双相曲线。 2.经血前列腺素测定:显示有异常增高。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异位症:其痛经的特点为继发性并进行性加重,多发生在30~40岁的妇女。妇科检查常于子宫直肠陷凹及子宫骶骨韧带处扪及一个或数个触痛性硬结书或包块。月经期结节增大或出现新的结节。另外,直接活体组织检查及腹腔镜检查,多可确诊。
2.经血引流受阻所致腹痛:其腹痛特点为有周期性,伴月经过少甚或闭经。常见于先天性阴道畸形;宫颈手术后瘢痕形成,使宫颈口狭窄甚至闭锁;人工流产或刮宫术时操作粗暴,导致子宫颈管及宫腔粘连。通过询问病史及妇科检查,可明确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盆腔炎:左右少腹疼痛拒按,多伴有发热,白带增多,不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2.经行吐衄:小腹疼痛,多伴有周期性的吐衄或衄血,且经量减少或不行等。
3.异位妊娠:可有停经史,阴道有少量血,突起一侧少腹撕裂样痛,腹部检查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妊免试验阳性。
4.堕胎: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阴道流血和腹痛时往往可见胚胎排出,尿妊免试验阳性或弱阳性。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经行腹痛及有关症状完全消失。
2.好转:经行腹痛及有关症状缓解。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甾体激素类药物抑制排卵,及前列腺素拮抗物,解痉镇痛类药物,这些方法虽可获得疗效,但激素类药物易干扰正常月经周期,导致月经紊乱,而后者半衰期短,疗效不能持久,尚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一、一般治疗
1.对痛经患者,尤其是青春期少女,应耐心地告之以月经的生理知识,使其了解月经是发育到性成熟期的一种生理现象,月经期间会发生一些生理性变化,如轻度腰疼、小腹坠胀等症状,以消除其恐惧与焦虑。
2.经前期及经期应避免精神紧张劳累及感受寒凉。
3.对体质虚弱者,应适当增加营养,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二、对症治疗
1.止痛、解痉:为防止痛经的发作,可在月经来潮前12~24小时口服解痉止痛类药物。轻度痛经者可口服去痛片或磷酸可待因 60mg;严重痛经患者可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5mg。另外,巴比妥类药物对痛经亦有疗效。
2.镇静:对严重痛经伴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可给予少量氯丙嗪口服。
三、内分泌治疗
1.雌激素疗法:适用于子宫发育不良而经量较少者。一般选用已烯雌酚0.5~1mg,于月经第6天开始口服,每晚1次,续服20天,连用三个月经周期。此法的目的在于抑制排卵而防止下次痛经的发生。其缺点是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可同时给予维生素B6 口服,以减少反应。
2.孕激素疗法:目的在于通过抑制垂体功能而达到阻止排卵,从而消除痛经症状。常用炔诺酮妇康片)、炔异诺酮或甲孕酮(安宫黄体酮)每天4~8mg,口服。自月经第5天起,连服20日,连用三个月经周期。多数患者在停药后半年内无痛经现象。
3.口服避孕药疗法:用避孕药Ⅰ号(复方炔诺酮片)或Ⅱ号(复方甲地孕酮片),于月经第5天起,每晚口服1~1.5片,连服22天。治疗后第一个月症状即可减轻,第二个月起效果更加显著。
四、前列腺素拮抗物
naProxen为一种前列腺素拮抗物,对已婚妇女通常可用naProxen钠275mg,经阴道给药,1小时后,即可不痛。也可口服消炎痛,1次25mg,每日2~3次,从经前第1天开始,持续至月经第2~3天。另外亦可服用乙酰水杨酸0.3g,甲氯灭酸250mg,方法同消炎痛。
五、手术治疗
1.扩张宫颈法:对宫颈管狭窄的病人,用器械扩张,以利经血畅流。
2.子宫悬吊手术:如子宫极度后倾后屈,经上述各种方法,效果不显者,可行此法。有利于经血流通,以减轻痛经,同时有助于受孕,对久婚不孕者可考虑施行此术。
3.骶前神经切除术:对不能耐受排卵抑制剂,或有禁忌症的严重痛经病人可能适宜。
中医治疗 治疗上,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证型,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凉血、或补虚、或泻实。方法上治分两步: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腹痛消失。对痛经的治疗,总以理气血为主,因于寒者,宜温而通之;因于热者,宜清而通之;因于气滞血瘀者,宜行而通之;因于虚者,则宜补而通之。此外,痛经患者的服药方法,临床也当适时用药。即经前或经期腹痛者,多在经前4~5天开始服药,以迎而夺之,见血后1~2天即可停药;经后腹痛者,宜在见血后第1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以补中求通,使正气得复。经间期则应根据患者的素体情况进行调理。如此连续治疗三个周期,可收良好效果。
一、辨证选方
1.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10g,川芎10g,仁15g,红花15g,牛膝10g,元胡15g,香附10g,乌药15g。若兼口苦,苔黄,经期延长,经血色暗质稠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加栀子10g,夏枯草10g;若见胸闷纳呆者,为肝部犯脾所致,宜加焦术15g,茯苓15g,陈皮15g。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治法: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吴茱萸10g,茴香10g,桂枝15g,当归15g,白芍20g,阿胶10g(另包),甘草10g,大枣10g,细辛3g,杜仲10g,附子5g。腰腿酸软者加杜仲15g,续断25g;经量少者加红花15g。
(2)寒湿凝滞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肉挂10g,炮15g,小茴香10g,元胡15g,灵脂15g,蒲黄15g(另包),川楝子10g,茯苓15g,半夏10g,苍术15g。兼腰痛者加川断15g,杜仲15g。
3.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丹皮15g,黄连10g,生地15g,桃仁I5g,红花15g,元胡I5g,红藤I5g,败草15g,薏苡仁I5g,白术15g,茯苓15g。腹胀痛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5g;带多色黄者,加车前子15g。
4. 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方药:圣愈汤加减 党参20g,黄芪30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15g,元胡15g,香附15g。证见头晕、心悸失眠者,加夜交藤15g,枸杞15g;腰膝酸软者,加杜仲15g,川断15g。
5.肝肾亏损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方药:调肝汤加减。当归15g,白芍20g,山萸肉15g,山药25g,川断15g,巴戟天15g。兼见潮热者,加青蒿10g,鳖甲15g,地骨皮10g;小腹空冷者,加附子10g;腹痛及腰骶痛,夜尿频而清长者,加益智仁15g,桑螵蛸30g。
二、专方验方
1、益母草(干品)30g,山楂30g,红花10g,红糖适量。水煎服。适用于血瘀型痛经。
2.痛经散肉桂3g,当归10g,三棱10g,莪术10g,红花10g,丹参10g,五灵脂10g,木香6g,延胡索10g,上药制成冲剂,每剂分2小袋,每袋10g,于经前2天开始服用,1日2次,每次1袋冲服,持续至经来3天后停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三、其它疗法
(一)饮食疗法
1.艾叶粳米粥:鲜艾叶40g(干品减半)、粳米50g,红糖适量。先将艾叶加水煎煮,取汁500ml,再将粳米淘洗干净,兑入药汁,以武火煮沸,加红糖搅匀,改用文火煮至米烂汤稠为度。从月经过后3天开始服,约在下次来月经前3天停服,每日2次,早、晚空腹温热服食,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2.山楂酒:将山楂 500g(干品减半)去核,洗净,切碎,放入瓶中,加入60度优质白酒300ml,浸泡10~15天,每天振摇3~5次。于经前2天始服,每日 2次。每次10~20ml,连服7天,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二)痛经药物热敷袋
川乌徐长卿、艾叶、灵仙、红花、冰片,将其粉碎成细末加入发热剂,混匀,适量装入无纺布复合袋,立即封口,再装入复合塑料袋,封口即得。用时剪开塑料外袋,取出内袋轻揉或抖动数次,固定于下腹部,10分钟后,发热温度达40~70℃,可持续36~48小时,3个月为1疗程。
中药 1.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作用,用治寒凝血瘀之痛经。每次1丸,1日2~3次口服。
2.调经活血片:具有舒肝解郁,利气行血,调经止痛之功效。用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3.妇女痛经丸: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效。适用于气血凝滞引起的痛经。1次6g,1日2次口服。
针灸 1.体针治疗:(1)取穴:中极、地机、次髎,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者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肾虚报者加肾俞、肝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针用平补平泻法。(2)十七椎下:L5棘突下,直刺1.5寸左右,留针15~20分钟。
2.耳针治疗:取穴:主穴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神门、艇角;配穴取交感、肝、肾、皮质下。于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每次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治疗至月经干净。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于痛经的治疗,西医强调止痛、镇静及前列腺素抑制剂进行治疗,取效虽然快捷,但副作用大,疗效难以持久。而中医则依据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止痛速度虽不及西药,但经一段系统治疗,可望痊愈。
对初诊病人,在诊断确立后,应提倡首先采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治疗,对重症痛经患者,急性期可运用针灸疗法或适当给予解痉、止痛药;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据国内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许多活血祛瘀药有明显地抑制前列腺素Fα 的活性及解痉作用,为此,辨证与辨病充分结合,亦可取得良好效果。若经治三个月经周期,效果仍不显著者,亦可加用前列腺素拮抗剂治疗。
由于痛经的严重程度及诊疗标准,难以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判定。为此,孙宁铨等人率先将检测痛经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及月经血中PGF。含量做为一项客观指标,来衡量其所用中药的治疗效果。此外,盆腔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度学等相关指标,均被做为中医诊疗痛经的客观依据。
1·针灸疗法:取关元、三阴交、地机、归来。实证用泻法,虚证补法加灸,寒证针后加灸或拔火罐。2·耳针疗法:取子宫、交感、内分泌、屏间、脑、腰腹区,2~3穴/次,中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3·按摩疗法:摩气海、关元各6分钟、揉2分钟,滚、按肾俞、八髎各4分钟。4.单方验方:(1)益母草(干品)309,红糖适量,水煎服。(2)艾叶12g、红糖30g、香附12g、生姜3片,水煎服,1剂/日。(3)向日葵花盘60g、红糖30g,水煎服,1剂/日。5·敷贴疗法:麝香痛经膏于痛经时或经前3~7天贴于气海。子宫、三阴交或腹部痛点。6·中成药:延胡止痛片,每次5片,3次/日,七制香附丸,每次9 g,2次/日。7·原发性者可扩张宫、纠正子宫位置等。8·西药可用前列腺素拮抗剂或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用消炎痛、复方阿斯匹林、氟灭酸、甲灭酸等。或雌一孕激素序贯疗法、口服避孕药。也可用去痛片、颠茄片、阿托品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至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可见周期性小腹疼痛虽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往往通过其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疼痛的程度进行辨证治疗。
相关文章
 眼睛经常突然疼痛
 艾灸中,肝区不适,求助
 中药注射液被“打入冷宫”
 麻疹收没证治
 丁香温气汤(《百一》卷二)
 很 向往中医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