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梅尼埃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Meniere’s disease
拚音 MEINIAIBING
别名 美尼尔病,内耳眩晕病,中医:眩晕,耳眩晕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植物性神经疾病、血管舒缩营养神经系疾病,耳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以眩晕、耳鸣耳聋为主要症状的膜迷路内淋巴积水扩张的耳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及听力逐渐减退。
中医释名 本病是以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耳鸣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西医病因 迄今为止,本病确切的病因尚不甚明了。目前比较公认的病因是因为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而致本病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迷路动脉痉挛,造成局部缺氧,血管通透性增高,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导致迷路水肿、内淋巴腔积水膨胀、压力增高,引起内淋巴腔扩大及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等。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变态反应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此外,尚有人认为本病是由变态反应、代谢及内分泌功能失调、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内伤所致。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在金元时期,朱丹溪则提出“无痰不作眩”之说。至明代,张景岳认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兼火兼痰,十中之一二耳”。故有“无虚不作眩”之论。因此,本病与肝、肾、脾的功能失调有关。
季节
地区
人群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及脑力劳动者发病率略高,大多数患者初次发病均在50岁以前。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本病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各类眩晕患者中的1/4。
发病机理 严重眩晕史病人的颞骨解剖中,发现半规管和椭圆囊的淋巴液染血,指出产生眩晕症状的病理位置在迷路,而在当时,急性眩晕多误诊为脑充血。本病病因至今不明。Hallpike和Cairns(1939)在两例梅尼埃病颞骨病理检查中发现内淋巴系积水。Cawthorne(1958)分析2000例眩晕患者,认为60%是本病。多为单耳,双耳患病仅10%-15%。Pulec(1973)随访120例梅尼埃病3-21年,追得可疑病因者占36%。包括食物过敏(14%)、先天或后天梅毒(7%)、肾上腺和脑垂体功能不足(6%)、甲状腺功能过低(3%)、内听道狭窄(3%)和声外伤(3%)。其余64%无病可联系,列为原发性。有关眩晕发作的解释有两个对立的理论:①内外淋巴系压力不等造成半规管和椭圆囊连接处的憩袋,引起半规管壶腹外壁的扭曲。压力差愈大,眩晕愈著。因此主张控制内外淋巴压力平衡是治疗关键(Lindsay1968,House l975)。②膜迷路破裂后,高钾内淋巴溢至高钠外淋巴,使浸沐在外淋巴的前庭神经纤维中毒(hwrence1961,Schuknechx1962,Silver-Stein1971)。
中医病机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或因先天不足,或因房劳过度,皆能耗精伤髓,致髓海空虚、耳窍失养,同时,由于肝肾同源,肾精亏虚,肾水不足,可致水不涵木,肝阳亢张,上扰清窍,而发为本病;先天不足,命门火衰,阳虚无以温化水饮,则致寒水内生、痰饮上犯清窍,亦可发为本病;或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养于脑,诸窍失养,则发为本病;或缘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内蕴,化火生风,风阳亢张,上扰清窍,也能发为本病;脾胃虚弱,脾运不健,水湿内停,上犯清窃,亦能导致本病。 耳眩晕是因邪犯内耳,或脏腑虚弱,内耳失养,或痰浊水湿泛溢内耳所致。
病理 膜迷路积水膨大是本病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病理检查可见,膜迷路扩张,以下迷路为著,甚至发生破裂。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肾精不足:眩晕发作频繁,发作时伴有较严重的耳鸣、听力减退,平素尚有精神萎靡, 腰膝酸软,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舌色红,舌体瘦小,苔薄,脉弦细数。
2、肝阳上亢:眩晕反复发作,伴有耳鸣、听力减退,而且眩晕发作多与情绪激动有关。平素急躁易怒,头昏头胀,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眩晕时发,面色苍白,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平素患者神疲思睡,表情淡漠,心悸气短,动则益甚,舌淡苔薄,脉细弱。
4、痰浊中阻:眩晕反复发作,伴有恶心,呕吐痰涎,耳鸣,听力减退,头重如裹,胸闷不舒,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5.寒水上犯:眩晕时作,伴耳鸣,听力减退,心下悸动,恶心,呕吐痰涎,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而且水滑,脉沉细弱。
1.风痰上扰证:眩晕剧烈,头脑胀重,胸闷不舒,恶心,呕吐清水,
痰涎多。并见心悸,纳呆,腹胀,倦怠乏力等症。舌质淡胖,苔白腻,
脉濡或滑,2.痰蒙清窍证:眩晕,头胀,胸闷,恶心,呕吐剧,腹胀纳呆,倦
怠,舌质胖,苔腻,脉滑。3.阳虚水泛证:眩晕,恶心,呕吐清水,心下悸动,耳内胀满,面
色晄白,冷汗自出,或背冷如掌大,舌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迟缓。4,肝阳上亢证:眩晕多因恼怒而致,多有明显眼震,头痛耳胀
恶心,呕吐苦水,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燥易怒,胸胁苦满,少
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5.心脾两虚证:眩晕时作,耳鸣,听力下降,夜寐不宁,心悸,倦
怠、纳差,舌质淡,脉细缓。6.肝脾两虚证:眩晕时作,头昏眼花,耳鸣,听力下降,倦怠,食
少腹胀,舌质淡红,脉弦细缓。7.肝肾亏虚证:眩晕屡发,耳鸣,鸣声尖细,入夜为甚,耳聋重。
精神萎靡,记忆力差,腰膝酸软无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8.肾阳虚证:眩晕屡发,耳鸣耳聋,腰膝酸软无力,面色淡,四肢
不温,小便清长,夜尿多。
西医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的发作性眩晕;
2.眩晕发作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眩晕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
3.耳聋属感音性耳聋;
4.眩晕发作时,眼震为水平旋转型,眼震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5.可以除外其他与眩晕有关的器质性病变;
6.没有听神经以外的神经系统症状,或没有其他与眩晕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西医诊断依据 1.突发性眩晕,伴耳鸣、耳聋、耳闷。常以耳鸣为先兆,随之耳聋、眩晕。眩晕多为旋转性,动则更甚,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或血压下降,但神志清楚。 2.上述症状呈阵发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突然消失或逐渐减轻。可一日发作数次或数年乃至终身发作一次。间隙期一般无症状或有听力障碍,多次发作后,间歇期耳聋逐次加重。 3.鼓膜正常。 4.有时可查见自发性眼震,呈水平型,方向不定。 5.听力检查呈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典型者为上升型曲线,多为一侧性。重振试验阳性,声反射有重振现象。 6.前庭功能检查,早期反应正常或敏感,反复发作后则反应降低,可出现向对侧的优势偏向。 7.发作时甘油试验阳性。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症状:
突然发作眩晕,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正在旋转或摇晃,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或伴有腹泻、头痛;此时,患者多闭目卧床,不敢睁眼、翻身、转动头部,惟恐因而加重眩晕,发作时间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不等,多数病人可于1~2天内逐渐减轻而自行缓解。眩晕发作时,病人神志清楚,间歇期内一般没有症状。但是,在发作后的短时间内,部分患者仍有轻微的眩晕,转头仍易诱发出眩晕。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有一周发作数次的,亦有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的。发作频率往往随耳聋的进展而减少,至完全耳聋,眩晕发作亦常终止;也有听力障碍不甚严重,而眩晕发作几年后自行缓解的。听力障碍好发于一侧。约有半数病人听力障碍的发生先于眩晕。每次眩晕发作常使听力进一步减退,发作后可部分恢复,但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本病的耳鸣多为高音调性,若发生于患侧,常与耳聋同时发生,多为持续性的,亦可呈间歇性,每次眩晕发作前耳鸣常加重。
(二)体征:
可见自发性眼震,眼震多为水平而略带旋转,有快慢相,方向一般不变,眼震的轻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多与眩晕的程度成正比,强度多为Ⅰ°~Ⅱ° ,Ⅲ°者较少,振幅小或中等,幅度及强度比较恒定。患者平衡功能较差,闭目难立试验阳性,倾倒方向与眼震的慢相一致,步行试验、原地踏步试验也向眼震的慢相方向倾斜。在部分一侧有严重耳聋患者中,任内(Rinne)试验可呈假阳性。间歇期则无眼震,闭目难立试验阴性,多数病人有感音性听力障碍,部分病人显示前庭功能减退。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纯听力计测验:耳聋多为感音性耳聋。早期主要影响低频率音,呈上升曲线,随着表情的发展,听力曲线变为平坦,最后呈下降型曲线。 2、前庭功能检查:发作期检查患者的前庭功能容易发现异常,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减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亢进,但是,在缓解期时部分病人可见前庭功能减退,部分病人可以正常。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前庭神经炎 常发生于上呼吸道、胃肠道或其他部位感染后。急性发病,有剧烈的眩晕、恶心、呕吐,不伴有耳聋、耳鸣,前庭功能冷热水试验常显示迷路功能明显减退,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可以自行缓解而不再发。
2、良注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病人常于某种头位出现短暂的眩晕,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重复该头位时眩晕可再次出现,在作头位位置试验时。引起眩晕的同时可有短暂的水平性兼旋转性眼震,若短期内连续多次重复检查,病人可因暂时适应,而不出现症状,不伴听力障碍,无变温试验异常。
3、听神经瘤 本病起病缓慢,听力障碍逐渐加重,呈感音性耳聋,无复聪现象,病变早期前庭功能试验即出现明显减退或消失。病变一侧有其他神经受损的表现,同时,病侧内听道扩大,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也有所增加。
4、急性化脓性迷路炎 本病多中耳炎的并发症,可见鼓膜穿孔、中耳病变,伴有明显的听力障碍,眩晕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较明显的眼震。
5、脑干病变:脑干的病变亦可出现眩晕及轻度听力减退。一般来讲,因脑干病变引起的眩晕持续时间较长,除眼震和听力减退外,还有其他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的体征。
6、全身性疾病 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各种心脏病、贫血、低血糖、神经症、中暑等均可以引起头晕、头昏,而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但是大多数头晕并非为真正的运动幻觉,不伴有眼震和听力减退。
中医类证鉴别 1.脓耳眩晕症(迷路炎):有急性脓耳慢性脓耳急性发作病史,伴头痛,耳内溢脓等症,眩晕开始较轻,可随病情变化而迅速加剧。
2.药聋(药物中毒性聋):多在使用耳毒性药物后出现眩晕,常伴有口唇发麻等症,眩晕为不稳感,耳聋为双侧性,早期即有一侧或双侧前庭功能减退,无反复发作。
3.风眩:眩晕持续时间长,非发作性,血压增高,无耳聋。
4.血(脉)厥:眩晕的发作常与特定的体位有关,甚者出现昏倒,无耳鸣耳聋。
5.听神经瘤:眩晕渐起,较轻,伴耳鸣及进行性或突发性听力下降,病侧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后期可出现面瘫或三叉神经痛,X线照片示内听道扩张。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眩晕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无复发者。
2.好转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或主要症状消失,但停药后偶有发作,其发作频率、程度均较前改善。
预后 本病预后尚可。部分病人经药物治疗后,可以不再发病;部分病人虽经治疗,仍发作眩晕,而且,发作频率随耳聋的进展而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耳聋,迷路功能消失;亦有少数病人虽经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眩晕程度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以致于需要手术治疗。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急性期要求病人卧床休息,饮食以清淡的半流饮食为宜,减少液体和盐分的摄入。对于不能进食的病人,必要时可以静脉输液维持营养。尽量避免各种刺激。
(二)西药治疗:西药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的处理和发作间歇期的治疗两个方面。发作期的治疗以减轻和缓解眩晕及其伴随症状为主要目的;间歇期的治疗则以预防再发为主。
1、发作期的治疗
(1)镇静剂:安定2.5mg,每日3次;或巴比妥0.03g,每日3次;或异丙嗪25mg,每日2~3次;或氯丙嗪12.5~25mg,或奋乃静2mg,每日2~3次。
(2)抗胆碱能药物:东莨菪碱0.3mg,或阿托品0.5mg,或654-2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可以每隔4~6小时重复给药,共2~3次。或选取上述药物的一种口服,每日3次。其中,以东莨菪碱抗眩晕效果最佳,副作用最小,可以列为首选药物。
(3)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25~50mg,或异丙嗪12.5mg,每日3次。
(4)血管扩张剂:盐酸罂粟碱30~9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30~60mg,口服,每日3次;或地巴唑30mg,口服,每日3次。
(5)利尿剂:氯噻酮100mg,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应减量至50mg,每日1次。有人认为不宜运用具有耳毒性的利尿药,如速尿、利尿酸等。
(6)利多卡因:利多卡因对于控制植物神经症状、眩晕、耳鸣效果明显,急性期运用本药可以缓解症状。可以该品40~80mg溶于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
2、间歇期的治疗 若无症状可以不用任何治疗。但是,对于发作频繁者可以继续眼用上述药物治疗,以巩固疗效,减少发作次数。同时,也可以用下列药物。
(1)盐酸氟桂嗪:5~10mg,口服,每晚1次。
(2)烟酸:100mg,口服,每日3次。
(3)培他啶:4mg,口服,每日3次。
(三)外科治疗
对于少数发作频繁或已无间歇期、眩晕程度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药物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者,应采取手术治疗,破坏前庭神经,手术方法较多,目前以内淋巴囊手术、球囊手术、迷路切除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应用较多。
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1)肾精不足:治宜滋阴补肾,益精填髓。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12g、枸杞子12g、白菊花15g、山萸肉12g、泽泻15~30g、茯苓15g、鹿角胶10g、川芎6~10g。精亏甚者加板、鳖甲;虚热明显者加地骨皮生地;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
(2)肝阳上亢: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夭麻12g、钩藤15g、茯苓10~20g、白菊花15g、生地12g、熟地12g、白芍15g、夏枯草12g、生龙骨309(先煎)、生牡蛎309(先煎)。肝热明显者可以加栀子黄芩
(3)气血亏虚:治宜气血双补,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减。药用人参10g、茯苓15g、白术12g、当归15g、熟地12g、川芎10g、白芍12g、黄芪15g、炙甘草6g。
(4)痰浊中阻: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中。方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药用半夏12g、茯苓12~30g、天麻15g、白术12g、陈皮10g、泽泻12~60g、远志12g。
(5)寒水上犯:治宜温阳化水,散寒利湿。方用真武汤加减。药用制附子6~12g、茯苓10~30g、白术12g、白芍12g、怀牛膝15g、生10g、泽泻10~30g、桂枝6~10g。炙甘草6g。寒甚者加细辛川椒
2、单验方:
(1)生明矾绿豆粉各等分,研未,用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眼5丸。常服,用于痰浊中阻型较佳。
(2)党参20g,大枣10枚,煎汤内服,每日2次,连续服用10天,适用于气血亏虚者。
(3)泽泻30~60g,煎汤内服,每日2次。适用于水湿内盛者。本品不宜久眼,中病即止。
(4)每日取新鲜柳树叶250g,煎汤至100m1,分两次服下,6日为一疗程。适用于肝阳上亢型。
(5)黄瓜藤100~150g(鲜品200~300g),大枣7枚,白糖1匙。将黄瓜藤去叶洗净,剪成寸段,与大枣同置罐内,加水800ml浸泡1小时(鲜品加水量少,不需浸泡),文火煎沸20分钟,取药液150ml,第二煎加水500ml,煎取150ml,两煎混合,加白糖,早晚分服。取微汗,连服7日为1疗程。
辨证论治:1.风痰上扰证: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泽泻、桂枝、藿香。2.痰蒙清窍证:祛痰化浊、降逆止呕。温胆汤合旋覆代赭
石汤加白术、泽泻、钩藤。3.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真武汤加泽泻、桂枝、巴戟天、代赭石。4,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玄参、生
地、槐花珍珠母。5.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天麻。6.肝脾两虚证:补益肝脾。八珍汤加沙参、枸杞、柴
胡、郁金、天麻。7.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杞菊地黄丸何首乌、白芍。牡蛎、磁石五味子。8.肾阳虚证: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加减。
单方:仙鹤草1009,水煎,分两次服,l剂/日。
中药 (1)杞菊地黄九:1丸,每日2次。
(2)金匮肾气丸:1丸,每日2次。
(3)葛根片:4~6片,每日2次。
(4)当归龙苔丸:6g,每日2次。
(5)半夏天麻丸:6~9g,每日2~3次。
(6)人参归脾丸:1丸,每日2次。
(7)二陈丸:6~9g,每日2~3次。
(8)耳聋左慈丸:6g,每日2~3次。
针灸 (1)体针:常用穴位有风池、合谷、内关、翳风、听宫、百会、申脉、足三里、丰隆、脾俞、肾俞、中脘、太冲、三阴交等。根据辨证,每次可以选用4~5穴,同时,根据病症的虚实选用补泻手法。
(2)耳针:可以选取神门、交感、肾上腺、额、心、肾、胃、肝、枕、内耳等穴,每次2~3穴。
(3)穴位注射:每次可选上述耳穴1~2穴,以维生素B1 0.2ml,穴位注射;或选取合谷、内关、风池、翳风、太冲等穴,每穴注射5%葡萄糖3~5ml,每日1次。
2.艾条灸疗法:眩晕发作时,以艾条悬灸百会穴至局部灼热痛感,或直接灸30~50壮。
3;体针疗法:取百会、神庭、神门、听宫、耳门、风池、内关、申脉、合谷、脾俞、肾俞、关元、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侠溪、行间等穴,3~4穴/次,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加温针,1次/日。
4.耳针疗法:取额、交感、神门、肾、心、胃、内分泌、肾上腺、枕、内耳等穴,3~4穴/次,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1次/日,或埋针。
5.头针疗法:取晕听区、平衡区,针刺,l次/日。
推拿按摩 眩晕发作时,如果不具备上述治疗条件,可以适当选取上述针灸穴位,以手指点按,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在发作时,宜以西药治疗为主,必要可以辅以针灸、按摩治疗。间歇期的治疗以中药治疗为主,辅以钙拮抗剂等扩血管药物治疗。对于少数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病人可考虑选用手术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注意休息及精神调理,保持心情愉快。宜进食清淡饮食,忌食刺激性饮食,戒除烟、酒,平时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
历史考证 耳眩晕之名出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
相关文章
 温针
 中国古代手术
 缩砂散(《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肛门部癌
 惊恐我这是不是肺癌?
 口腔溃疡问题!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