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蛲虫病(小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enterobiasis
拚音 NAOCHONGBING(XIAOER)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寄生虫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蛲虫病是由蛲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以肛门及会阴附近瘙痒为特征。
中医释名 蛲虫病在临床以肛门奇痒为特征。蛲虫体小色白,形细小如线头,长不过寸,故俗称“白线虫”。
西医病因 蛲虫主要寄生在人体肠、结肠及直肠等处。雌虫多于夜间爬出肛门,在肛门、会阴部产卵,虫卵经口进入肠道发育为成虫。蛲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易于传播。唯一传染原是病人,主要传播方式是进食含有虫卵的食物和吸吮虫卵污染的手指。蛲虫的寿命为1~2个月,如无重复感染可自行痊愈。
中医病因 蛲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洁,误食虫卵所致。
季节
地区
人群 尤以2~9岁儿童感染率最高。
强度与传播 本病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易造成流行。唯一传染原是病人,主要传播方式是进食含有虫卵的食物和吸吮虫卵污染的手指。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蛲虫寄居肠内,游行咬蚀,故使肛门奇痒。同时,蛲虫不断吸劫营养,损伤脾胃,可致患儿脾胃虚弱。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蛲虫病较轻者,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仅有肛门瘙痒及由于蛲虫刺激而产生的局部证候。若病程较久,可耗伤气血,亦可蕴生湿热,从而可引发一些全身症状,以脾胃虚弱为主,一般较轻微。
1.虫扰魄门
主证: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夜间为甚,睡眠不安,甚则惊叫,可伴尿频或遗尿,肛周红赤,粪便下虫,或晚间可见肛门处有蛲虫爬出,舌脉一般无异常。
分析:本证由于蛲虫游行咬蚀所致。蛲虫多在夜间爬出,故肛门瘙痒夜间为甚。蛲虫刺激,可引起尿频或遗尿。
2.脾胃虚弱
主证: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睡眠不安,肛门及会阴部瘙痒,或见腹痛,喜咬指甲,精神烦躁,可伴尿频或遗尿,舌质淡,苔白,脉弱。
分析:本证由于蛲虫久居,损伤脾胃所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故见食少或腹痛。脾虚气血乏源,故见消瘦。蛲虫刺激,故可引起肛门瘙痒或尿频遗尿等症。
西医诊断标准 蛲虫病诊断标准:
1.有夜间肛门或会阴部发痒,食欲不振,消瘦,夜眠不安等,女孩偶有遗尿,尿频,尿急或外阴炎
2.深夜熟睡后在肛门或会阴部找到成虫或清晨在患儿肛门周围取虫卵阳性,有时大便中可有大量成虫排出。
西医诊断依据 确诊依据患者入睡或夜啼时肛门皱襞及会阴处找到成虫或用透明纸擦拭法检查发现虫卵。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多数患儿无明显症状,仅在雌虫爬到肛门周围产卵时感到肛门或会阴部瘙痒,以致引起夜睡不安,遗尿或交叉擦腿动作。
2.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但一般较轻微。
3.蛲虫偶可侵入邻近器官,引起异位并发症,如外阴炎、阴道炎输卵管炎、阑尾炎以及尿频、尿急等症状。
4.患儿夜间入睡后可在肛门附近见到蛲虫。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在清晨起床前从肛门皱襞处直接采取标本可检得蛲虫卵。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肛肠痒:肛周皮肤肥厚、角化以及色素沉着,棉拭法或胶玻璃纸法检查找不到蛲虫卵。
2.肛门湿疡:肛门及肛周皮肤起丘疹、渗液,棉拭法或胶玻璃纸法检查找不到蛲虫卵。
疗效评定标准 蛲虫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①经驱虫治疗后,肛门瘙痒症状消失。②驱虫后3~5天,在肛门周围找不到成虫或虫卵,连续3天阴性。
2.好转:①症状消失。②上述方法虫卵检查未转阴。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应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药物治疗
1.扑蛲灵:为治蛲虫的首选药。剂量为每次5~7.5mg/kg,一次顿服,必要时2~3周后重复治疗。
2.枸橼酸哌哔嗪(驱蛔灵):为目前驱蛲虫较有效药物,毒性低。剂量为每日50mg/kg,早晚分2次服,连服7~10天,一日总量不超过2g。其后每周服药2日,每日剂量同上,连服4周。
3.双萘轻酸噻嘧啶(抗虫灵):为肠道广谱驱虫剂。剂量为每日5mg/kg,睡前1次顿服,连服7日。
4.肠虫清:剂量为每次200~400mg,一次顿服。为防止再感染,服药后间隔1周再服100~200mg。2岁以下小儿禁用。
二、局部治疗
每次排便后或晚间,用温水洗净肛门,用2%白降汞软膏或10%氧化油膏,涂抹于肛门周围皮肤上,或用蛲虫软管注入并涂抹于肛门,可止痒杀虫,并减少自体感染。
中医治疗 对蛲虫病的治疗,应以驱虫为主,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预防,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一、辨证选方
1.虫扰魄门
治法:驱虫止痒。
方药:化虫丸加减。槟榔鹤虱苦楝根皮、百部使君子各10g,黄柏苍术各6g,甘草3g。腹痛加青皮白芍;尿频加滑石木通
2.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驱虫。
方药:五味异功散加味。党参陈皮茯苓各10g,槟榔、使君子、百部各6g,甘草3g。食少加砂仁佛手;腹痛加白芍、木香
二、专方验方
1.蛲虫散:使君子8份,大黄1份。共为细粉。3~6岁每次1~1.5g,6~9岁每次2~3g,日服3次,饭前1小时服,5~6天为1疗程,连用1~2个疗程。
2.榧黄散榧子生大黄各等份。榧子去壳取肉焙干,与生大黄共研细末。每次用量为(年龄+1)×0.4g,日服3次,连服1周。
3.驱蛲汤:雷丸、鹤虱、榧子各6g,石榴皮、芜荑、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周。
4.治蛲方:雷丸3g,二丑、大黄各9g。共研细粉。1~3岁每次1g,3~6岁每次2g,6岁以上每次3g,清晨空腹服,连服1周。
5.香君汤:槟榔、使君子各12g,广木香、大黄各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2剂,停药3天后再服2剂。
三、其他疗法
1.熏洗:苦楝根皮20g,鹤虱15g,蛇床子15g,生百部15g,野菊花15g,生甘草5g。加水煎沸3~5分钟,坐浴熏洗,每晚睡前1次。
2.灌肠:百部150g,苦楝根皮60g,乌梅9g。加水1200ml,煎成400ml左右,过滤后于每晚用20~30ml保留灌肠,连续3次为1疗程。
3.涂敷:百部50g,苦参25g。共研细粉,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软膏。晚睡前用温水洗肛门后涂药膏,每晚1次,连续7次为1疗程。
中药 1.化虫丸:具有驱虫导滞之功效。适于小儿蛲虫病及其它肠道寄生虫病。3~6岁每次2~3g,6~9岁每次3~5g,9岁以上每次5~6g,日服1~2次,早晨空腹或临睡前用温开水送服。
2.追虫丸:具有驱虫除湿之功效。适于小儿蛲虫病肛门奇痒者。3~6岁每次2~4g,6~9岁每次4~6g,9岁以上每次6~蚀,日服1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3.驱虫片:具有杀虫攻下之功效。适于小儿蛲虫及各种虫证。3~6岁每次1~3片,6~9岁每次3~5片,9岁以上每次5~8片,日服1~2次。体质虚弱者慎用。
4.蛲虫药膏:具有杀虫止痒之功效。适于小儿蛲虫病肛门痒甚者。外涂肛门,每晚1次,连用5~7次。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蛲虫病在儿科较常见,治疗方法简单,中西药均有较好的疗效。一般情况下以首选中药为佳,中药驱虫不仅疗效确切,且无任何副作用。对轻症只需采用熏洗、灌肠等外治法即可取效。对病程较久较重者,应以中药内外合治,以图效捷。对服中药困难的患儿,可以西药驱虫,配合中药外治,亦可收到满意疗效。对中药驱虫未效者,可换用西药驱虫剂。一般无须中西药同时服用。
护理
康复
预防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吸吮手指,小儿宜穿满裆裤,勤换勤晒被褥衣裤,玩具、家具暴晒6—8h,集体儿童机构可用紫外线消毒。
历史考证 古代文献关于蛲虫的记载较多,如《诸病源候论》说:“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居胴肠间。”《圣济总录》说:“蛲虫咬人下部痒。”这些均较确切地描述了蛲虫的形态和蛲虫致病的临床特点。
相关文章
 秋冬季手背上老是长癣
 五味消毒化疔饮(《青囊全集》卷下)
 小儿全身麻疹
 泻肺大麻仁散(《圣惠》卷六。)
 疏邪饮(《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小女7个月咳嗽近两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