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hild cestodiasis |
拚音 | TAOCHONGBING(XIAOER)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寄生虫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绦虫病是各种绦虫成虫或幼虫所致的寄生虫病。绦虫病的种类很多,以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的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所致者最常见。 |
中医释名 | 临床以腹痛纳呆,面黄肌瘦,大便中有虫体节片为特征。 |
西医病因 | 绦虫为乳白色,扁平呈带状,分头节、颈节与体节三部分。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被猪或牛吞食后,在肌肉处发育成囊尾蚴,人若食入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猪、牛肉,即可受感染。人不仅为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的终末宿主,也可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若直接吃入猪带绦虫卵,卵内六钩蚴亦可经肠壁进入血流,而在不同部位发生囊虫病。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绦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吃进含有绦虫囊状蚴而未经煮熟的猪、牛肉所引起。虫体在肠内吸食人体精微,扰动肠胃,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脾胃失调,从而引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若猪囊虫寄生于脑,可使脑络受阻,发生癫痫抽搐等病证。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初起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患病日久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痛、大便不调等证候。绦虫寄居肠中,劫夺精微,故使患儿面黄体瘦。在诊察本病时,除根据临床证候特点外,应详审病史,并注意观察大便中是否有绦虫节片。 1.虫积肠道 主证:腹胀或腹泻,脘腹隐痛,食少纳呆,肛门作痒,大便中有白色节片,烦躁不宁,舌苔白腻,脉细。 分析:本证由于虫体寄居肠中所致。虫体扰动,气机受阻,故见腹痛腹胀。虫居肠中,脾 胃运化失调,故食少纳呆。虫体脱节,故便中白色节片。虫体刺激则肛门作痒。 2.脾胃虚弱 主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黄肌瘦,体倦乏力,舌谈苔白,脉细弱。 分析:本证由于虫居肠中,损伤脾胃所致。睥胃受损,运化失司,故见食少便溏。虫体劫夺精微,气血化源不足,故见面黄肌瘦。舌淡脉细为脾胃虚弱之象。 3.囊虫侵脑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呕吐,睡眠不实,视物不清,时发抽搐,甚或精神异常,或见皮下结节,舌苔厚腻,脉弦滑。 分析:本证由于囊虫侵脑,挟痰上扰所致。脑络受阻,清阳不振,故见头晕头痛。虫挟痰浊,上犯头目,故发抽搐,视物不清。虫挟痰浊,流注经络,聚于皮下,则发为结节。 |
西医诊断标准 | 绦虫病诊断标准: 1.有进食未煮熟猪肉或牛肉史。 2.消瘦、腹痛、腹泻等,或大便中排出虫体节片。猪绦虫囊尾蚴在人体肌肉、皮下组织形成囊肿。头部、躯干皮下可摸到不痛不痒、不粘连无炎症反应的结节。若侵入脑部可致癫痫、颅内压增高、失明、精神失常等。 3.大便检查可找到绦虫卵或节片。血嗜酸细胞增高。皮下小结节病理检查有囊尾蚴。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上腹部或脐区隐痛,进食后缓解,恶心呕吐,腹泻,消瘦,乏力,食欲不振或贪食。多虫感染可能引起肠梗阻或肠绞痛。 2.猪绦虫病伴有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因囊虫数目的多少及寄生部位而异。以皮下组织和肌肉多见,形成结节。脑囊虫病危害最大,多表现为癫痫、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3.大便中常发现虫体节片,单节脱落后可自动由肛门爬出,排节片前在肛门或直肠内有蠕动感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1.粪便检查发现绦虫卵或绦虫节片。 2.皮下或肌肉结节话体组织检查有囊尾蚴头节。 3.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可轻度增加。 4.免疫学诊断抗原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呈阳性反应。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1.胃痞:以长期食少,脘痞,腹泻,消瘦为主要表现,大便无带状白节片,镜检无绦虫卵,胃镜检查可助诊断。 2.脾痿消:多因慢性胃肠疾病所致,大便无带状白色节片,亦查不到绦虫卵,胃肠镜检可明确诊断。 3.疳积:多见于小儿,以体瘦、面色萎黄、腹胀、青筋、精神不振为特征,大便镜检或肛拭等检查可资鉴别。 |
疗效评定标准 | 绦虫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驱虫后找到排出绦虫头节,症状消失;粪检查虫卵消失,未再见虫体节片排出。驱虫后随访3个月无节片排出,多次复查粪未找到虫卵。 2.好转:症状好转或消失,但仍偶见虫体节片排出或粪找到虫卵。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对绦虫病的治疗主要是驱虫。可选用以下药物驱虫。 1.氯硝柳胺 (灭绦灵):为目前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3~5岁小儿总剂量为0.5~1g,5~10岁小儿总剂量为1~1.5g,10岁以上总剂量为1.5~2g,分2次空腹服,间隔1小时,服后2小时服50%硫酸镁30~40ml导泻。 2.二氯甲双酚:有杀死绦虫的作用。剂量为每次2~4g,清晨空腹顿服,不用泻药。 3.巴龙霉素:对牛绦虫疗效显著。剂量为每日20~30mg/kg,分4次口服,连服4天。 4.吡喹酮:对绦虫病和囊虫病均有较好疗效。治疗绦虫病剂量为5~15mg/kg,空腹一次顿服。治疗囊虫病剂量为每日20~30mg/kg,连服4~6日,总剂量为120mg/kg。 |
中医治疗 | 本病的治疗以驱虫为主,可配合泻下之品以促使虫体排出。对病久体虚,气血不足者,应先调补脾胃。对囊虫侵脑的治疗,应标本兼顾,既应定痫止抽,又要毒杀虫体。绦虫驱除后,应继以中药调补,以助脾胃运化功能恢复。 一、辨证选方 1.虫积肠道 治法:驱绦排虫。 方药:下虫丸加减。槟榔、使君子、鹤虱、苦楝根皮各10g.贯众、芜荑各6g,黄连、木香各3g。大便干加大黄、芒硝;体质虚弱者驱虫后继服六君子汤。 2.脾胃虚弱 治法:补益脾胃。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茯苓、陈皮、山药各10g,白术、制半夏、砂仁各5g,甘草3g。便溏加白扁豆、薏苡仁;腹胀加厚朴、苍术;食少加佛手、佩兰。 3.囊虫侵脑 治法:豁痰定痫。 方药:定痫丸加减。菖蒲、远志、茯神、槟榔各10g.全蝎、僵蚕、雷丸各7.5g,朱砂、琥珀各5g。抽搐频繁加钩藤、生龙牡;痰湿盛者加制半夏、胆星。 二、专方验方 1.驱绦汤:南瓜子60~120g,槟榔30~60g。先将南瓜子炒香,晨间空腹嚼烂服下,隔1小时后服槟榔煎成的浓汁。若服1小时后不排大便者,再服槟榔煎液1次,或服50%硫酸镁30~50ml。 2.槟榔雷丸散:生槟榔9g,生雷丸3g。共研细末,为1次量。每小时服1次,连服4~5次,若服最后1次未见腹泻者,另用芒硝20~30g煎汤服下,以助泻下排虫。 3.下绦汤:鸡心槟榔60~120g,大黄6~9g。先将槟榔打碎,用净水浸泡24小时,煎煮1小时,再放入大黄,煎10分钟后过滤取汁,空腹顿服。 4.复方槟榔煎:槟榔30g,使君子15g,二丑9g,枳实6g,木香5g,神曲9g,山楂9g,黄连3g,白术6g。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于体质较弱的绦虫病患儿。 5.槟榔南瓜子汤:槟榔50g,南瓜子100g,雷丸30g,乌梅20g,蜀椒3g,芒硝3g。晨起空腹先食南瓜子,1小时后取槟榔、蜀椒、乌梅之煎剂的1/2量冲服雷丸粉,半小时后再取其煎剂的1/2量冲服芒硝。 |
中药 | 1.驱虫片:具有杀虫攻下功效。适于驱除各种肠道寄生虫。3~6岁每次1~3片,6~9岁每次3~5片,9岁以上每次5~8片,日服2次。 2.鹤草芽浸膏:具有驱绦杀虫功效。用于绦虫感染,对绦虫头节、体节均有致死的痉挛作用。剂量为每次40mg/kg,晨起空腹1次顿服,并常规导泻。 3.化虫丸:具有驱绦杀虫之功效。适于绦虫及甚它肠道寄生虫。3~6岁每次2~3g,6~9岁每次3~5g,9岁以上每次5~6g,日服1~2次,早晨空腹或睡前服用。 4.囊虫丸:具有杀虫化瘀之功效。适于囊虫病及由囊虫引起的癫痫。3~6岁每次2~3g,6~9岁每次3~5g,9岁以上每次5~8g,日服2次。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对绦虫病的治疗,中西药均有较好的驱虫效果。目前临床多以中药驱虫子作为首选。中药驱虫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治愈率高。目前国内公认的最有效的驱虫中药是槟榔。槟榔的主要成份是槟榔碱。槟榔碱能使绦虫体发生驰缓性麻痹,使虫体瘫痪而排出体外。槟榔一般多与南瓜子伍用,可显著提高效果。槟榔与南瓜子宜在早晨空腹时服用,服用2小时后可予硫酸镁口服,以助排虫。 2、脑囊虫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西药采用抗癫痫、降颅压等对症疗法,待病情稳定阶段以吡喹酮治疗。中医治疗多采用涤痰熄风,杀虫散结的方法。中西医方法结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