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流行性腮腺炎(小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epidemic mumps
拚音 LIUXINGXINGSAIXIANYAN(XIAOER)
别名 中医:痄腮,大头瘟,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性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特征,尤以腮腺肿大最常见。此外尚可伴有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和其他腺体受累。
中医释名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四季均有发病,冬春最易流行,中医称“痄腮”,又称“大头瘟”。
西医病因 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为单股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中医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外感风温邪毒所致。
季节 四季皆可发病,多见于冬春。
地区
人群 以5~9岁小儿多见。
强度与传播 其传染源是病儿及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为飞沫经咽喉部侵入易感者,以5~9岁小儿多见,集体儿童机构中易暴发流行。
发病率 本病发病率较高,据报道1986~1991年流行性腮腺炎占5种小儿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57.8%,居于首位。
发病机理 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染,在腮腺或呼吸道上皮内繁殖,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定位于腺样组织和神经组织内,有时体内其他器官也受侵。腮腺是最易受累部位,引起非化脓性炎症。
中医病机 病机关键为温毒循经传变,壅阻少阳经脉。病位主要在少阳,并可传至厥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属温病范畴,辨清病之表里,为本病辨证关键。一般温毒在表者多属轻证,发热不重,腮肿不甚,精神如常。热毒入里者多属重证,发热重,腮肿甚,烦躁不安。故临证当综合其热之轻重,腮肿程度及精神状态,以判断病情。
1.温毒在表
主证:发热恶寒,一侧或双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为感受温毒,病邪在表所致。邪犯卫表,故见发热恶寒,咽红。邪蕴少阳经络,循经上犯,故见腮部肿疼,咀嚼不便。
2.热毒蕴结
主证:壮热烦躁,头痛,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分析:本证为热邪入里,毒热亢盛所致。毒热内炽,故见壮热烦渴。热毒内蕴,故见头痛、呕吐。热毒炽盛,蕴结少阳,故见腮部肿痛,坚硬拒按。
3.邪陷心肝
主证:腮部肿胀,高热不退,头痛项强,呕吐,甚则嗜睡昏迷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糙,脉数。
分析:本证为邪毒炽盛,内陷心肝所致。邪窜心肝、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故见突然壮 热,神昏抽搐。舌红绛,脉数为邪毒内陷之证。
4.邪毒窜睾
主证:腮腺肿痛,发热,少腹胀痛,睾丸肿胀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本证为邪毒壅盛,循经下行,郁滞肝经所致。肝经循绕阴器,布达两胁,抵达少腹,邪滞经脉,故见睾丸肿痛,连及少腹。邪毒壅滞,故见发热。
西医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冬春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或患者于病前2~3周内有与流腮患者接触史。
2.临床特点:发热,一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腮腺管口红肿。且可发生颌下腺炎、舌下腺炎、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仅出现脑膜脑炎、睾丸炎、颌下腺炎或舌下腺炎。
3.实验室检查
(1)血像: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略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唾液腺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增多。
(2)血清及尿淀粉酶测定:正常或轻度至中度增高。
(3)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①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效价呈4倍增长。②病毒分离:有条件者可由早期患者的唾液、尿及脑膜炎型的脑脊液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凡具备1、2、3项者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及病原学阳性可确诊。
临床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三型。
轻型:单侧腺体的轻度肿大,体温正常或不超过38℃,持续1~2天,1周内完全恢复,全身症状轻微。
中型:常有多腺体损害,体温在39℃以下,持续4~5天,有时呈双峰热,8~10天恢复,全身及局部症状均较明显。
重型:有多腺体损害,病程中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的损害,体温常在39℃以上,常呈双峰热型,可持续5~7天,病情恢复缓慢,需12~15天或以上。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潜伏期为8~30天,一般为16~18天。
病史 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症状
体征 一、症状:
1.前驱期:部分患儿可先有发热、头痛、厌食、咽充血等不同症状。但多数患儿可无前驱期症状,从腮腺肿大开始发病。
2.腮肿期:前驱期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或腮腺肿大为首发症状。咀嚼时疼痛加剧。腮肿初期3~5日内仍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等。在腮肿消失前常已恢复正常。
二、体征:
前驱期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2日内出现,或腮腺肿大为首发症状。以耳垂为中心呈马鞍形肿大,边界不清,局部皮肤不红,有轻压痛,并有弹性感。常为双侧性,一先一后或同时肿大。持续时间约8~10日。颊内腮腺管口(上颌第2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在急性期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也可先后受累,少数病儿仅有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而无腮腺肿。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腮腺炎急性期病人的唾液、尿液、脑脊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血液 1.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 2.血清淀粉酶:多数患儿轻至中度增高,合并胰腺炎时显著增高。 3.血清脂肪酶:合并胰腺炎时升高。 4.特异性抗体测定:恢复期血清中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
尿
粪便
脑脊液 合并脑膜脑炎者,脑脊液压力稍高,细胞数稍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稍高,糖正常。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急性淋巴结炎:耳前、颈前上和下颌角淋巴结肿大,伴有周围组织水肿时,易与腮腺炎混淆。但淋巴结炎时局部疼痛较重,边界相对清楚,且常有头面部或口咽部感染灶,颊内腮腺管口无红肿。
2.化脓性腮腺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致,仅限于一侧,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有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压挤时腮腺管口流出脓液,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3.症状性腮腺肿大:常为双侧,质软无肿痛感,可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肝病、糖尿病,或服用碘化物、羟基保泰松等药物的患者。
4.腮腺管阻塞:由于小结石等阻塞腺管,引起腮腺肿大。腺管X线造影可确诊。
5.米可利 (Mikulicz)综合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浸润可致唾液腺 (腮腺及颌下腺)和泪腺对称性肿大,患儿口腔干燥,咀嚼困难,应用抗白血病化疗后迅速好转消失。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隔离期满;症状消失,腮腺炎症完全消退;并发症消失,实验检查结果正常。
预后
并发症 1.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膜脑炎最常见,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10天,也可在腮腺肿大前6天内或不伴腮腺受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抵抗、神志改变,脑脊液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10天左右恢复。此外可出现耳聋脊髓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等。
2.生殖器官并发症:多见于青春期后患者,于腮肿后1~2周内出现,表现为腮肿减退时又出现体温升高,局部疼痛,单侧或双侧睾丸肿胀,少数累及双侧者可有睾丸萎缩。女孩卵巢炎少见,且症状轻,仅有下腰酸痛,不易确诊。
3.胰腺炎:常与腮腺炎并发,表现为体温骤升,恶心、呕吐、上腹痛、腹胀,体检上腹有压痛及肌紧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显著增高。病程3~7天。
4.其他:尚可出现心肌炎甲状腺炎、肾炎、肝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注意口腔卫生,流食或半流食,避免摄入酸性食品。发热、头痛、肿痛显著时,给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
二、抗病毒药治疗:可用吗啉呱每日10mg/kg,分2次服。
三、合并症治疗
1.脑膜脑炎:对症治疗,有颅压增高时给以20%甘露醇或利尿剂降颅压。
2.胰腺炎:禁食,静脉输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待症状好转后开始进流食或半流食。
3.睾丸炎:卧床,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2~4天,能迅速消肿、止痛,但不能防止睾丸萎缩。
中医治疗 本病为温毒致病,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主。初起病尚在表,当以清解达邪外出为主。毒邪循经内传,则宜清利肝胆,疏通经脉,重用解毒为要。
一、辨证选方
1.温毒在表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各12g,桔梗天花粉各10g,荆芥薄荷 (后下)、僵蚕各6g,甘草5g。咽喉肿痛红赤加马勃板蓝根;腮肿痛甚加夏枯草
2.热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板蓝根、连翘各15g,桔梗、夏枯草、赤芍各10g,柴胡升麻、僵蚕备6g,马勃、黄连各5g。腮肿硬痛加海藻昆布;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
3.邪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痉。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水牛角各20g,知母、连翘、黄芩、夏枯草各12g,丹皮、赤芍、生地钩藤各10g,竹叶、甘草各5g。抽搐重者加僵蚕、地龙,或加服紫雪散。
4.邪毒窜睾
治法:清泻肝火,活血散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山栀、柴胡各10g,赤芍、延胡索、川楝子各6g,黄芩、木通当归各5g。呕吐甚加竹茹陈皮,腹痛重加白芍、甘草。
二、专方验方
1.痄腮方:桑叶10g,薄荷10g,葶苈子6g,连翘10g,元参10g,马勃6g,白桔梗6g,花粉6g,白僵蚕6g,银花10g,马兜铃6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温毒在表之腮腺炎。
2.腮腺宁冲剂:赤芍、连翘、大青叶、全瓜蒌、花粉各9g,金银花3g,葛根4.5g。共研细末,制成冲剂。3岁以下每日5~6g,3~7岁每日10g,分2~3次服。适用于各型腮腺炎。
3.清解汤:龙胆草9g,黄芩6g,连翘9g,板蓝根9g,蒲公英9g,山栀子6g,夏枯草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于热毒内蕴之腮腺炎,腮腺肿痛甚者。
4.凉血解毒汤青黛3g,紫草9g,寒水石12g,贯众9g,白芷6g,乳香6g,细辛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4次服。用于腮腺炎之重症,发热及腮腺肿甚者。贴敷:大黄100g,芒硝100g,赤小豆100g,白矾20g,共研细面,以凡士林调匀为膏,敷于患处;生大黄30g,川黄柏15g,共研细面,以胆南星煎水浓缩取汁,调和药面,敷于患处;仙人掌100g,去刺捣烂,涂于纱布上,另取冰片5g,研成细粉,撤于其上,敷于患处;吴茱萸15g,胆南星10g,大黄15g,胡黄连15g,共研细面,以陈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
中药 1.清瘟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驱邪透表之功,为表里双解之剂。适用于热毒蕴结,腮腺肿痛之证。1~3岁每服1/4丸,3~6岁每服1/3丸,6岁以上每服1/2丸,每日3次。
2.复方大青叶合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透邪之功。适用于热毒蕴结之腮腺炎。1~3岁每服5ml,3~6岁每服7ml,6岁以上每服1Oml,每日2次。
3.腮腺炎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用于腮腺炎各期。1岁以内每服1片,1~3岁每服2片,3~6岁每服3片,6岁以上每服4片,每日2次。
4.时疫清瘟丸:具有疏风清热,清瘟解毒之功。用于腮腺炎之瘟毒在表之证。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针灸 1.体针:取翳风、颊车、合谷为主穴,发热加曲池、大椎。头痛加风池、侠溪,并发睾丸肿痛加血海、三阴交。采用泻法,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
2.耳针:取颊、皮质下、腮腺、内分泌。毫针浅刺,强刺激,每日1次。
推拿按摩 按揉翳风、摩牙关、揉太阳、拿合谷、按揉曲池、清天河水、退六腑。高热加推大椎、揉涌泉;并发脑炎加推天柱;并发睾丸炎加按揉血海、按揉曲泉。每日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中医对痄腮的病因、证候及治法早有记载,并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诸病源侯论》指出:“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颌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精确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
相关文章
 为什么网站不建立鉴别医师水平机制?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
 建中加附子当归汤(《此事难知》。)
 女医生被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变性”致其八年
 缩砂蜜丸(《鸡峰》卷十四。)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3.百合狐惑阴阳毒 上课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