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plastic anemia
拚音 ZAISHENGZHANGAIXINGPINXUE
别名 中医:虚劳,虚损,血虚,血证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的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髓的脂肪化。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损伤程度和转归等。国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分为重、轻两型。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再障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再障是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范科尼(Fanconi)贫血,系伴有先天性畸形者;家族性非范科尼贫血,不伴有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再障,多在几岁内发病,可能与胎儿时期受某些影响发育的因素有关。后天获得性再障,原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再障,能查明原因者为继发性再障。后者的致病原因有以下几种。 1.药物因素有苯及其衍生物甲苯等,细胞毒类药,如6-巯基嘌吟、马利兰、环磷酰胺等;无机砷;抗菌药物中以氯霉素多见,其次为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保太松;抗甲状腺药,如甲基硫脲嘧啶、他巴唑;抗糖尿病药,如甲苯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精神安定药,如冬眠灵、利眠宁等;杀虫药,如DDT等。作者近年来发现部分再障病人在病前多次服用过含扑热息痛成分的治感冒成药。可能是致病的原因。 2.电离辐射、X线、γ线或中子,均能影响更新型的细胞组织,破坏DNA和蛋白质。不同种属细胞,对电离辐射敏感不同。骨髓细胞的敏感强弱依次为: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对淋巴细胞有溶解作用,浆细胞、网状细胞及原始纤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较耐照射。 3.生物因素 虽然病毒、细菌、寄生虫都可引起再障,但肝炎后再障引起重视。其机理有的认为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性损害作用,或用疫机制解释。也有学者认为从胚胎发生学上看,肝与骨髓均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因此种抑制因子与肝-骨髓有交叉作用。 4.其他 妊娠可并发再障,机理不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其中25%可伴有再障,反之,再障病人也可在病程中发生PNH,若两病并存,称为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AA-PNH syndrome)。免疫性疾病,如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出现再障。
中医病因 再障的病因为六yin、七情、饮食不节、房劳、邪毒等伤及气血脏腑,因而出现血虚、虚劳诸症。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1.造血干细胞异常(种子学说):再障患者骨髓增生低下,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这三系血细胞均由同一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因此推测再障是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近年来研究了小鼠脾集落形成单位(co1ony forming unit, CFU-S),表示多能干细胞。关于人的CFU-S的测定尚不可能,但可以对CFU-C、CFU-E混合克隆隆CFU-MIX进行测定。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粒单祖细胞(CFU-MG),红系祖细胞,后者分为两种,较不成熟者为BFU-E,较成熟者为CFU-E,巨核系祖细胞(CFU-MEG),嗜碱粒祖细胞(CFU-BAS),嗜酸粒祖细胞(CFU-EOS)等。再障患者的集落形成单位明显减少,多数患者为0。 Hare等测定了患者的CFU-MIX也减少。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再障的原理,就是通过输骨髓供应造血干细胞,可使病情好转或治愈,也说明再障与造血干细胞缺乏有关。 2.骨髓微环境损伤(土壤学说):骨髓微环境的构成,有神经、血管和基质,其功能是向造血组织输送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以利于造血干细胞的更新。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要有良好的骨髓中的造血微环境,如果无适当的微环境,造血干细胞就无法生存,最后死亡,骨髓变成脂肪化。 3.免疫缺陷(虫子学说):自从1970年Mathe首次用抗淋巴细胞和抗胸腺细胞血清治疗重型再障获缓解以来,认识到再障的发病与免疫异常有关,急、慢性再障中均存在免疫介导型,重型再障中40%~50%由免疫异常引起,与免疫有关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某些体液因子和自然杀伤(NK)细胞。 4.其他有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和无效性血红素生成,铁代谢异常等。 根据发病机理,再障在临床上分为三型:Ⅰ型——造血干细胞衰竭型;Ⅱ型——造血干细胞分化微环境异常型;Ⅲ型——免疫缺陷型。多数患者属于Ⅰ型,少数属于Ⅱ或Ⅲ型,可作为再障选择用药的参考。
中医病机 中医认为,与造血有关的脏腑主要为心肝脾肾四者。任何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影响到这些脏腑的造血功能时,均可发生再障。例如:风寒可以直中三阴,三阴包括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及厥阴肝经,使肝脾肾三脏受损;七情妄动、大怒伤肝;思虑过度,伤及心脾;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房劳伤肾,使肾之阴阳亏损;邪毒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等有害物质,入血伤髓。当这些致病因素影响上述脏腑的造血功能时,不仅出现本脏症状,还会出现血虚证候。《黄帝内经》记载:“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类证治裁》记载:“虚损起于脾肾,劳几瘵多起于肾经”,也说明这种虚损病因由于精气内夺引起,并与脾肾有关。 精气、气血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精气内夺,气血两虚,容易招致感染,如《内经》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气虚不能摄血,阴虚内热,以及感染发热,热伤血络及迫血妄行,皆可引起出血。这是再障血虚、发热,出血三方面症状的发病机理。
病理 1.骨髓增生低下 由于全身红髓总容量减少所致,如造血细胞相对容积在9%以下,为增生极度低下,在10%~20%为增生低下, 25%~36%为增生活跃, 37%以上为增生明显活跃。再障病人血象三系均减少,而脂肪细胞增多,在造血细胞进行性减少的过程中,骨髓可出现灶性增生。 2.血浆渗出 再障病人骨髓内有血浆渗出,呈现浆液性炎症,结果导致骨髓实质疏松,造血细胞间可有纤维蛋白的血浆成分,致使造血细胞核浓缩、溶解和破裂。 3.骨髓出血 多见于脂肪化的骨髓间质中。 4.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均增生 尤其在增生极度低下的骨髓中易见。 5.无效性红细胞生成和无效性血红素合成 慢性再障骨髓代偿在增生部位,很可能就是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6.淋巴细胞萎缩脾脏也因之缩小。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邪毒炽盛
主证:起病急骤,面色苍白,壮热不退,皮肤大片瘀斑瘀点,斑色红紫,鼻衄齿衄,烦躁口渴,便干尿黄,头晕乏力,舌红苔黄,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系感受邪毒所致。邪毒入里,化热动血,故见皮肤瘀斑及衄血。邪毒炽盛耗气伤血,故见贫血证候。热毒充斥,津液耗损,故见壮热烦渴,便干尿黄。
2.肝肾阴虚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指甲枯脆,肌肤不泽,时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手足心赏,心烦口渴,两目干涩,眩晕乏力,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系邪热久羁,伤及津血所致。津血不足,肌肤及爪甲失养,故见面白甲枯阴虚则生内热,故见低热盗汗。虚热上扰,则出现鼻衄齿衄,目干眩晕。
3.心牌两虚
主证: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爪甲不泽,心悸气短,头晕目眩,体倦乏力,食少纳呆,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分析:本证多系心脾不足,气血两虚所致。心主血,脾统血,心脾不足则面白唇淡。血不养心则心悸。脾虚纳化失常,故见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4.脾肾阳虚
主证:起病缓慢,面色及唇甲苍白,精神不振,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本证多系脾肾素虚或久病伤及牌肾之阳所致。脾肾不足,气血失养,故见面色苍白。脾肾不足,不能温养脏腑,故见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细均为虚象。
西医诊断标准 一、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成份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等检查)。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二、分型标准
(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AAA)
亦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 (SAA-Ⅰ)。
1.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三项中之二项:①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0.O15×10(12)/L;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③血小板<20×10(9)/L。
3.骨髓象: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②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1.临床:发病慢,贫血、出血、感染较轻。
2.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高。
3.骨髓象:①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炭核)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②骨髓小粒、脂肪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加。
4.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SAA-Ⅱ)。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8(8):封四)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1.贫血:呈进行性,轻重程度不一。表现为皮肤苍白,全身乏力,心悸。 2.出血:好发于皮肤、鼻腔、牙龈及口腔粘膜等处,严重者可有多处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 3.反复感染:常发生呼吸道和皮肤粘膜感染,表现为反复高热,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体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清铁明显增高,血清未饱和铁结合力降低,血浆铁消失时间延长,红细胞铁利用率降低,红细胞内胆碱脂酶活力正常,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者则显著减低,抗碱血红蛋白(HbF)约2/3患者轻至中度增高;细胞遗传学方面,多数患者骨髓细胞无染色体异常,Fanconi贫血时,染色体断裂与裂隙常增多;骨髓闪烁照相,可见造血骨髓减少。
血液 全血细胞减少,急性型远较慢性型为重,贫血属正细胞、正色素型,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均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网织红细胞急性型<1%,慢性型常>1%,血小板显著减少。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急性白血病:本病中的低增生型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混淆。低增生型白血病临床有贫血、出血和发热,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但本病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中和骨髓中可见幼稚细胞增加。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本病在临床以贫血为主要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血象表现为一系或两、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多示增生活跃,至少有两系病态造血。
3.恶性组织细胞病:本病症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类似,但高热和出血现象严重,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血象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进行性减少,但骨髓涂片可见多种形态的异常组织细胞,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在临床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贫血程度与出血程度相一致。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红细胞系列可因失血而增生。多数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血小板抗体。
5.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本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贫血,亦有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者。其临床特征是晨间出现血红蛋白尿。骨髓大多增生活跃,以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红细胞补体敏感性高,其酸化溶血试验、糖水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可呈阳性。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制订标准如下
1.基本治愈: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g,女1Og,白细胞达到4000,血小板达到8万以上,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2.缓解: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g、女1Og,白细胞3500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
3.明显进步:贫血、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g以上,维持3个月不降。
4.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不能达到明显进步者。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有致病原因者,应及时去除病因。如系某种药物引起,立即停用该药。如系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所致者,应停止接触。
2.适当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对重症患儿应进行保护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皮肤及口腔护理,每天清洗皮肤,大便后用消毒液清洗肛门,经常用洗必泰漱口。
二、对症治疗
1.输血:对病情较重的患儿可适当输血,但应尽量按所需成份输血,避免一概输全血。对重度贫血者以输注浓集红细胞为宜,对出血严重者可输注血小板或新鲜血。
2.止血:对出血症状重者给予止血剂。常用药如止血敏、安络血。止血敏每次0.25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安络血<5岁者每次2.5~5mg,>5岁者每次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亦可每次2.5~5mg口服,每日3次。
3.抗感染:对有明确感染者应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最好选用两种以上有效抗生素联合治疗。应选用不影响造血功能,对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如果经足够强度的抗感染治疗3天后仍无效,应输白细胞悬液。
三、免疫抑制剂
1.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近年来治疗急性或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ALG每日剂量为20~40mg/kg,ATG5~1Omg/kg,选择其中一种,稀释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同时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50~100mg。用前须做过敏试验。开始点滴速度应缓慢,每分钟6~10滴,如无不良反应1小时后可加快滴速,点滴持续时间每日8~12小时,5~7天为1疗程。停药次日开始口服泼尼松每日1mg/kg,以预防血清病反应。应用此疗法时应注意严恪隔离消毒,及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不同品种的ATG/ALG应用剂量不同,使用时需参照说明书。
2.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为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可试用于急性再障。用法是每日20~30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连用3天,以后每隔4~7天减量1/2,直至每日1mg/kg,然后根据血红蛋白上升情况,逐渐减量停药。
3.环胞霉素A:该药是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近年用于治疗再障取得一定疗效。其用药剂量尚末统一。一般常用剂量为每日5~8mg/kg,分2次口服,连服6~12周逐渐减量。
四、雄性激素
适用于慢性再障患儿。可选用:
1.丙酸睾丸酮:剂量为每次1~2mg/kg,每日或隔日1次肌肉注射。治疗须持续3~6个月。
2.康力龙:剂量为每日0.1~0.2mg/kg,分2~3次口服。服药时间不能少于3~6个月。
3.大力补:剂量为每日0.3~lmg/kg,分2~3次口服。服药时间不得少于3~6个月。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刺激骨髓造血并无肯定疗效,但可暂时改善症状,减少出血。与雄性激素合用可减少对骨骼生长的副作用。常用泼尼松每日0.5~1mg/kg,分次口服。
六、神经兴奋药
1.硝酸士的宁:采用递增剂量方法,每周肌肉注射5天,休息3天。每日剂量分别为1mg、1mg、2mg、2mg、3mg。如此重复使用,疗程3~6个月。
2.一叶碱:每日8mg/kg,肌肉注射,连用3个月。
3.山茛菪碱(654-2):每日0.5~2mg/kg,分2次静脉滴注,睡前加服片剂0.2~0.8mg/kg,连服30天,间隔7天,重复使用。
上述3种药一般多联合应用,适于慢性再障患儿。
七、胎肝输注
本法近年应用较广泛,其作用机理不详,可能是非特异性刺激造血,或为免疫刺激作用。输注胎肝不需要配血型,副反应小,方法比较简单。一般认为对慢性再障效果比较满意。
八、脐血辅注
近年发现脐血中含有较多的造血干细胞和较高水平的造血刺激因子。因此有人应用脐血输注治疗慢性再障,近期疗效较好,能达到改善血象、稳定病情、减少输血的效果。
九、骨髓移植
目前认为,如能找到HLA相配合的同胞供髓者,骨髓移植是重型再障的首选疗法。其方法是采取病人近亲中具有血型完全一致、相同HlA组织类型、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查合格的供髓者。移入组织的量一般按有核细胞总数计算,有效病例接受10亿左右或更多细胞,一次或多次输入。为避免排斥反应,可采用移植前环磷酰胺及全身照射等免疫抑制措施。
十、脾切除
脾切除治疗再障国内外均有报告。多数认为对慢性非严重型再障,经中西医治疗半年以上无效,骨髓增生接近正常,有红细胞寿命缩短证据,无明显出血者疗效较好。对骨髓增生明显低下者,手术应慎重。脾切除后仍需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措施,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中医治疗 在辨清阴虚、阳虚基础上,要注意脏腑症状,如脾虚有纳少便溏、四肢乏力;肾虚有腰酸腿软、夜尿频、性功能减退;心虚有心悸、心烦、失眠等,便于随症加药。
分型论治如下:
(1)肾阴虚型: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滋阴补肾方熟地女贞子枸杞子、首乌、山茱萸旱莲草菟丝子、补骨脂)合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加减。
方解:本方除菟丝子、补骨脂为补肾阳外,余者为滋阴补肾之品,加两味补肾阳药,意在阳生则阴长。旱莲草还有凉血止血作用。黄芪、当归,一气一血共奏补血之功。
(2)肾阳虚衰:治法:补肾助阳。
方药:补肾助阳方(菟丝子、补骨脂、苁蓉巴戟天、仙茅仙灵脾锁阳、熟地、首乌、枸杞子)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方解:本方前七味均为补肾助阳药,加熟地、首乌、枸杞子三味补阴药于其中,既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防阳热动血;且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理,有利于肾阳滋生。
(3)肾阴阳两虚:治法:滋阴助阳。
方药,阴阳双补方(熟地、女贞子、制首乌、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补骨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方解:上方补肾阴,补肾阳药味相等,药力均匀,共奏补肾之功。与当归补血汤合用,补肾治本,补血治标,标本合治。
各型随证加药:
贫血重:选加阿胶鹿角胶、板胶、紫河车等。
出血重:选加紫草卷柏、生地榆茜草白茅根、节、仙鹤草、水牛角等。
脾虚或便溏重:选加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人参等。浮肿明显再加怀牛膝车前子、泽泻
白细胞数过低:选加鸡血藤、补骨脂、紫河车、人参、党参、虎杖等。
血小板数过低:选加人参、太子参、紫草、土大黄、卷柏、紫河车等。
容易感冒者:加炙黄芪、防风、白术、板蓝根
除上述三型外,近年来有用活血化瘀治疗再障者。适应证:病人贫血重,用前述补肾法无效,病人有胁痛、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出血不明显,舌质紫暗,脉细或涩者,根据“瘀血不去,新血万生”的理论,可用活血化瘀合补血法治疗,方用红四扬汤(桃红、红花、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合当归补血汤,加丹参鸡血藤三七等。也可在前述三型中加活血化瘀药,因为补肾药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活血药可改善造血微环境,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的生长。
急性再障是阴虚中之重者。急性期在轻、中度发热或出血情况下,可在前述滋阴补肾方剂中加入凉血解毒方药。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犀角可用水牛角代、赤芍生地丹皮),再加白茅根、生地榆、仙鹤草;清热解毒,加银花连翘栀子等,并配合西药。急性期过后,再按上述三型治疗。若有高热及大出血,应作紧急处理,用西药抢救,中药配合。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再障的治疗难度大,轻型病例及年轻女性不适宜雄性激素治疗者,可以先用中医中药治疗,如疗效不明显再加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对重型或急性再障,必须中西药并用,甚至用一般治再障的西药无效,而须用免疫抑制剂,如CSA、ATG、ALG,及骨髓移植等。由于中药治疗短期内不易使血象上升,所以在血红蛋白低于60g/L者,须配合输血,有感染发热及出血明显者,均须中西药并用。
护理
康复
预防 再障除原发性者病因不明外,继发性者多由药物、化学药品、病毒性肝炎及电离辐射等引起,预防方法:
1.严格掌握用药对能影响造血系统的药物,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剂量及疗程,对能用其他药物治疗者,尽量避免使用影响造血的药物。基层医务人员,使用氯霉素较随便,速效感冒胶囊等含有扑热息痛治疗感冒的成药,近年来发现引起再障者不少,要慎用。必须使用这类药物时,要常查血象,早期发现问题。
2.加强防护与有毒化学药品接触及与电离辐射接触的工作人员,要加强防护措施,严格掌握操作规程,定期去医院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环境,预防传染性肝炎。
历史考证 《金匮要略》曾记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又说:“面色白,时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些描述均与再障相似,并认证为虚、为劳。
相关文章
 诊所见闻(8)
 四逆汤和补中益气汤能否合用?
 血痔
 宣宾医生,颈椎病怎么治?
 五烟神丹(《疡科选粹》卷五)
 女人例假前流鼻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