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化脓性脑膜炎(小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hild suppurative meningitis
拚音 HUANONGXINGNAOMOYAN(XIAOER)
别名 化脑,中医:温毒,痉病,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化脓性脑膜炎是化脓菌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特征是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或惊厥,重症可伴有意识障碍,体检可见脑膜刺激症或颅内压增高征,脑脊液出现化脓性改变。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引起化脑的细菌很多,以肺炎双球菌及流感杆菌最常见。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也可引起本病。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婴幼儿发病者占大多数,80%病例年龄<1岁。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细菌通常经过上呼吸道、皮肤感染,形成菌血症败血症,再经血行进入脑膜。新生儿时期化脓性脐炎也易于经血行侵犯脑膜。少数病例可因脑膜邻近区域感染,如鼻窦炎、中耳乳突炎等直接扩散;或可经异常通道,如脑脊液漏、脊膜膨出、先天性皮毛窦、脊柱裂等,细菌直接侵犯脑膜而发病。
中医病机 本病的发生缘于温毒侵脑。因属温病,其邪多循卫气营血传变,温毒炽烈者,则可见扰乱脑神,热陷心包及耗血动血之变证。病邪重在气营。病变脏腑涉及心、肝、脑。病性初起属实属热。后期属虚实夹杂。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属温邪犯人,临证之时首先应辨明邪之轻重,证之顺逆。一般邪毒由卫分渐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者,为顺传,病势偏轻。若邪由卫分逆传心包或直入营血则为逆传,病势较重。
1.热在卫气
主证:发热,微怒风寒或但热不寒,头痛剧烈,颈项强直,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弦数。
分析:本证由外感温毒,邪在卫气所致。温热之邪侵袭,故见发热。邪在卫气,故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温毒内盛,上扰清阳,故见头痛、嗜睡、项强。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
2.热入营血
主证:高热头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神志昏迷抽搐惊厥,或见皮肤斑疹、鼻衄便血,舌质紫绛,苔干黄或焦黑,脉洪数。
分析:本证由温毒内传,深入营血所致。热及营血,故见高热、吐衄、皮肤斑疹。热邪入腑,故见头痛,颈项强直。温毒内盛,心神被蒙,故见神志昏迷。扰动肝风,故见惊厥抽搐。
3.正虚邪恋
主证:低热,汗出,痴呆、失语、失聪或抽搐时作,肢体瘫痪,精神不振,口干喜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由病程迁延,气阴已伤,余热未清所致。气阴不足,余邪未尽,故见低热。阴虚阳亢,虚风内动,故抽搐时作。气虚血瘀,清窍失养,故见痴呆。络脉不通,故失语、失聪、肢体瘫痪。
西医诊断标准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诊断标准:
1.起病急,病前常有上感症状。急性期有头痛、恶心、呕吐,体温高达39℃~40℃,精神萎蘼或兴奋、谵妄、精神错乱,全身不适,甚至衰竭。较重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及脉缓等颅压高症状。急重者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2.脑膜刺激征:颈强,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3.颅神经征:包括视力减退、眼球运动障碍、面瘫、听力及迷路功能障碍。
4.局灶或全身性癫痫发作。
5.脑脊液浑浊,细胞数较高,可达1×109/L(1000/mm3)以上,90%以上为中性粒细胞,蛋白增高、糖含量降低,细菌培养及涂片常为阳性。

[附1]不同病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供鉴别病原参考)
1.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发病较急,多见于婴儿,冬春较多见。可有上感、肺炎、中耳炎、颅骨骨折等前驱病,病程多迁延,易再发。脑脊液涂片易找到革兰氏阳性双球菌。
2.葡萄球菌脑膜炎:各年龄小儿均可发病,发病前常有肺炎、脓疱疹、肿、蜂窝组织炎或金葡败血症等,易并发脑脓肿。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
3.流感杆菌脑膜炎:秋季多见,3个月~3岁小儿易见,发病较缓,脑脊液涂片易找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易并发硬脑膜下积液。
4.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多见于3个月以内婴儿。尤以新生儿和未成熟儿较多见。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附2]硬脑膜下积液的诊断依据
1.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经特效治疗4~6日后,脑脊液已好转,但体温持续不降或降后又复升高。
2.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发生原因不明的呕吐。
3.脑脊液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而前囟仍明显隆起或囟门不对称隆起。
4.颅骨透照试验阳性或超声检查有硬脑膜下积液。
5.硬脑膜下穿刺阳性。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前驱感染症状
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等引起的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咽痛、咳嗽、皮肤疖肿等。
(二)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
常见倦怠、烦躁、哭闹、食欲减退或拒食等。严重者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症候。
(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一般于发病后1~2天出现典型表现,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易激惹等,甚至昏迷。稍大儿童常出现典型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多数病人出现惊厥。婴幼儿常见前囟隆起、骨缝裂开等颅内压增高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化脑诊断困难或治疗不顺利,怀疑有硬膜下积液、脑室管膜炎或脑脓肿时,可做脑CT检查。如见硬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等,或限局性异常,有诊断意义。
实验室诊断
血液 血清学检查: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查血和脑脊液中细菌抗原,有助于早期明确病原菌。
尿
粪便
脑脊液 典型表现为,外观混浊或呈米汤样,压力升高,有核细胞数增多,一般在500~1000/mm3以上,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一般<30mg/dl(1.7mmol/L),降低程度多十分明显,甚至测不出;蛋白含量升高,一般>0.45g/L;涂片革兰氏染色找菌或细菌培养可呈阳性。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1.硬膜下穿刺液检查:有助于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典型表现是①穿刺液量>2ml;②蛋白明显升高;③如合并硬膜下积脓则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加或病原学检查阳性。 2.侧脑室穿刺液检查:可确诊脑室管膜炎,特征是①脑室压力升高;②糖含量下降至1.7mmol/L,以下,或测不出;③蛋白含量升高>0.45g/L,多超过1g/L;④有核细胞计数增加,一般>50~100/mm3;③病原学检查阳性。
西医鉴别诊断 1.结核性脑膜炎:婴幼儿患者常起病较急,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与化脑相似。但脑脊液有核细胞多在500/mm3以下,氯化物常明显降低,如抗酸染色检及结核杆菌则可确诊。结核接触史及肺部结核病灶有助于诊断。
2.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与化脑类似。但感染中毒症状一般较轻,脑实质性损害的表现较明显,脑脊液糖正常,细胞数一般<500/mm3,细菌学检查阴性。如病毒学检查阳性则可明确。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
(1)一般情况正常,体温平稳,症状和体征消失,无后遗症。
(2)血白细胞总数、分类及脑脊液常规正常,培养阴性。
2.好转
(1)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
(2)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
(3)脑脊液常规基本正常或好转,培养阴性。
预后
并发症 1.硬膜下积液:主要发生于婴儿患者,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感染者发生率达30%~45%。主要特点是:①有效治疗后3天仍高热不退;②颅内压进一步升高;③限局性或持续性惊厥发作;④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2.脑室管膜炎:多见干3个月以下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特别是阴性杆菌感染,以大肠杆菌化脑最为多见。感染中毒症状突出,颅内压增高明显,脑室穿刺液检查可确诊。
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强调早期有效抗生素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治疗多能获满意疗效。
一、抗生素
1.如病原菌不明,一般主张联合应用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氯霉素联用、青霉素及氨基苄青霉素联用,或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用剂量及用法是:①青霉素每日60万~100万U/kg,分2~3次静脉注射;②氯霉素每日50~100mg/kg,分2~3次静脉注射;③氨基苄青霉素每日0.2~0.4g/kg,分2~3次静脉注射;④凯福隆每日0.1g/kg,分2次静脉注射;③菌必治每日0.1g/kg,每日1次静脉注射;⑥头孢噻甲羧肟每日0.1g/kg,分2次静脉注射。
2.已知病原菌者,应根据临床经验或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①肺炎双球菌脑膜炎首选青霉素20万~40万u/kg,或用更大剂量,急性期可加用氯霉素或氨基苄青霉素;②流感杆菌脑膜炎首选氨基苄青霉素,治疗困难者或加用氯霉素;③大肠杆菌脑膜炎首选氨基苄青霉素,并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也可联用或单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二、对症治疗
1.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甘露醇每次0.5~1g/Kg,每6~8小时1次,静脉注射,2~3天后酌情减量或停用。
2.高热:迅速降温以防脑组织耗氧过多,减少惊厥发作。常用物理降温或解热镇痛类药物。
3.惊厥 应及时控制,以免加重脑损伤。常用安定、氯硝西泮苯妥英钠等静脉注射。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性期在有效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患儿一般状况,减轻脑水肿、拮抗纤维素生成,防止粘连。能明显缩短发热期,减少颅神经损害及脑积水的发生。常首选氟美松每日0.2~0.5mg/kg静脉注射,疗程3~7天。
四、合并症的治疗
1.硬膜下积液:少量积液可自行吸收;液体量过多引起严重颅压高,或有积脓者,应予穿刺放液。首次一般不超过15ml,以后每次不超过30ml,以免颅压骤降或反跳。开始可每日穿刺,3~5次后改为隔日1次,总次数以10~15次为宜。合并积脓者可局部注射抗生素,给药种类及方法参考脑室内给药。
2.脑室管膜炎:应采用侧脑室外引流,并给予局部用药。脑室内用抗生素每次剂量一般为庆大霉素2~5mg,青霉素5,OOOu或氨基青霉素50mg。稀释后缓慢注入侧脑室,每日1~2次,疗程一般为5~10天。
五、支持治疗
少量多次输新鲜全血或血浆可提高患儿抵抗力,有助于提高疗效。近年报道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化脑,取得较好疗效。剂量与用法是:每次0.2~0.4g/kg,每日1次,连用5~7天。
中医治疗 治疗本病以清热解毒为常法。病之初起治当清热透邪,邪入营血则须清热凉血,若病程迁延,耗气伤阴者治应祛邪扶正兼顾。
一、辨证选方
1.热在卫气
治法:清热透表,燥湿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山栀黄芩连翘各12g,知母葛根板蓝根各10g,银花黄柏木瓜各6g。气分热盛,但热不寒加生石膏薄荷;头痛嗜睡加菊花菖蒲
2.热入营血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泻火。
方药: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加减。生石膏20g,生地玄参丹皮赤芍备12g,黄芩、知母、连翘、大青叶各10g。神志昏迷加安宫牛黄丸;抽搐频繁加羊角钩藤
3.正虚邪恋
治法:益气养阴,熄风通络。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大定风珠加减。板、鳖甲;牡蛎各15g,地骨皮白芍太子参各12g,生地、玄参、丝瓜络各10g。神情呆滞加菖蒲、远志;肢体瘫痪加木瓜、牛膝鸡血藤。
二、专方验方
1.清热熄风汤:生石膏25g,龙胆草10g,天竺黄10g,菖蒲10g,僵蚕10g,知母10g,黄柏6g,忍冬藤10g,竹茹6g,酒军10g,连翘12g,滑石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4次服。用于本病属热入心营者。
2.醒脑通络方:生龙骨、生牡蛎各15g,石决明6g,菖蒲10g,远志10g,清半夏6g,威灵仙15g,桑寄生10,茯神12g,竹茹6g,知母10g,黄柏6g,朱砂0.5g(分2次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本病属清窍失灵,络脉闭塞者。
3.复方四黄汤:黄连6g,银花10g,连翘10g,甘草3g,山栀6g,黄柏10g,大黄3g.黄芩10g,石膏1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本病温毒炽烈,高热神昏者。 4、黄连10g,黄柏、黄芩。连翘各45g,大黄30g,生栀子18g,银花60g,知母、厚朴石斛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本病有清热解毒之功。
中药 1.小儿清热散:功能清热解毒,镇惊熄风。用于本病热甚动风者。1~3岁每服0.4g,4~6岁每服0.6g,6岁以上每服0.9g.每日2次。
2.牛黄抱龙丸:功能解毒辟秽,涤痰清火,开窍熄风。用于本病昏迷抽搐者。1~3岁每服1/2丸,4~6岁每服2/3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3.犀角地黄丸: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本病属热入营血者。1~3岁每服1/2丸,4~6岁每服2/3丸,6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4.紫雪散:功能清热解毒,重镇熄风。适用于本病属邪在气营者。1~3岁每服0.3g,4~6岁每服0.6g,6~10岁每服1g,10岁以上每服1.5g,日服1~2次。
针灸 1.体针 一般作为辅助治疗。高热者取风池、曲池、合谷、太冲等穴,施泻法;失语取哑门、通里、廉泉等穴,平补平泻;瘫痪取臂臑、曲池、外关、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溪等穴,平补平泻。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2.耳针:取穴心、肾、枕、神门、脑干、脑点、皮质下及病变相应区。毫针浅刺,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3.头针:失语取语言Ⅰ区、Ⅲ区;痴呆取晕听区;瘫痪取运动区。毫针刺,中强度刺激,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能互相补充,提高疗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西药治疗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足量的抗生素,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控制惊厥、降颅压、抢救休克、治疗硬脑膜下积液等对症措施。中药在急性期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临床在辨证基础上可选用已被证实有明确抗菌作用之品,如黄苓、黄连、山栀、大青叶、板蓝根等, 以协助西药尽快控制感受染。在疾病恢复期,应注意加强体能训练,同时配合针炙、推拿等治疗,以协助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对出现失语、失聪、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应给予中药、针炙、推拿等综合治疗,此时中药可选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太子参、龟板、生地、玄参、枸杞子、木瓜、牛膝、当归丹参鸡血藤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祖国医学对痉证等早有论迷。如《黄帝内经》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文中所言为后世认识本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今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啊?
 (头皮神经痛)请教传承老师
 心情烦闷郁郁寡欢
 天熱了-還在艾灸嗎
 内消湿痰流注神方(《疡医大全》卷二十九)
 雄黄膏(《普济方》卷三一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