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hil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
拚音 | CHUANRANXINGDANHEXIBAOZENGDUOZHENG(XIAOER) |
别名 | 中医:温病,温疫,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出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以及外周血液中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为特征。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由EB病毒引起。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
强度与传播 | 可散发或流行于集体儿童机构,传染性不强。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EB病毒主要通过口咽分泌物传染,亦可通过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偶或通过输血传染。EB病毒有明显的嗜淋巴细胞性,能引起全身淋巴样组织增生,使全身各系统脏器均可受累,而以淋巴结、脾脏、肝脏最为显著。 |
中医病机 |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温热之邪。温热毒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被邪气所遏,故引起高热等证。热毒蕴肺,使肺失清肃,津液不布,炼液为痰,痰热互结,久而成瘀。可见热毒之邪为致病的主要因素,而痰和瘀则是病变过程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形成了新的致病因素,因此,引发出诸多复杂的证候表现。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证候复杂,辨证的关键在于分清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抓住热、薄、痰、瘀的病机本质。一般说来,邪在卫分,多以发热为主要证候。邪入气分,则以实热证为主要表现。邪入营血,往往表现为出血发斑诸证。 1.风温闭肺 主证:突然发热,咽痛口渴,鼻塞流涕,咳嗽气促,或见皮疹,舌红苔白,脉浮数。本证多见于病之初起。 分析:本证系风温之邪侵于肺卫所致。温为阳邪,感之则发热。邪郁肺卫,故见咳嗽。温邪上攻咽喉,故见咽痛。 2.热毒炽盛 主证:壮热烦渴,咽喉肿痛,甚则咽喉溃烂化脓,口臭,面赤唇干,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分析:本证系邪毒亢盛于气分所致。邪热充斥则壮热。热毒上攻咽喉则致咽喉肿痛溃烂。热结阳明,津液亏耗则便干口渴。舌红,脉数为实热之象。 3.痰热阻络 主证:发热不退,咽喉肿痛,淋巴结明显肿大,肝牌肿大,神倦乏力,或见咳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本证系痰热蕴结,阻于经络所致。痰阻经络,积而不去,故见淋巴结肿大。痰热阻滞,血行不畅,瘀于肝脾,故肝脾肿大。 4.热伤营血 主证:发热持续,夜热尤甚,皮肤斑疹,甚则衄血,心烦不宁,或见神昏,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系热毒深入营血所致。营阴被灼则发热。热盛动血则皮肤出现斑疹。邪陷心包则神昏,心烦不宁。 5.气阴两虚 主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少气懒言,口渴纳呆,便干尿黄,夜眠不安,烦躁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本证多见于恢复期。 分析:本证系热邪久羁,气阴两伤所致。阴虚则生内热,故见低热,五心烦热。阴液亏耗则口渴纳呆。气阴不足则少气懒言。 |
西医诊断标准 | 1.流行病学:当时当地有本病流行,并有与本病患者接触史。 2.临床特点: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可伴其它各处淋巴结)肿大,但压痛轻微;部分病例可出现肝、脾肿大;少数病例可出现黄疸、皮疹、肺炎、脑膜炎等。 3.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在病初正常或偏低,继而轻度增多;淋巴细胞自第3~4病日开始增多,10天后可达50%以上,其中异常淋巴细胞占10%(或绝对值IOOO/ul3)以上。 (2)嗜异性凝集试验:效价在1:56以上,并经豚鼠肾吸收后达1:28以上,有诊断意义。 (3)抗EB病毒抗体测定:出现IgM抗体,并在病程中效价增高者,可确诊。 (4)牛红细胞溶血素试验:溶血素效价可达1:480以上。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第2项和第3项中的(1)、(2)项,其中后两项经多次检查,有动态变化,则诊断意义更大。若两项检查有困难,根据周围血象,结合临床也可作出诊断,但需与其它类似疾病相鉴别。 (3)、(4)两项可选用于疑难病例。 当出现流行时,流行病学资料有重大参考价值。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起病或急或缓,症状轻重不一。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发热:热型及程度不一,持续约1~3周,中毒症状不著。 2.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全身淋巴结均可肿大,但以颈部显著,无明显疼痛及压痛,分散而不粘连,亦不化脓。消退缓慢,常需数周至数月。 3.肝脾肿大:多数病人出现脾肿大,可伴有压痛。部分病人可出现肝肿大,肝区压痛,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4.咽峡炎:有咽痛及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覆盖灰白色假膜,软腭可见小出血点。 5.皮疹:部分病人在发病4~10天出现斑丘疹,疹型不一,多在躯干部位,持续数日后 消退。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病毒分离:急性期患者口咽分泌物中大多能分离出EB病毒。 |
血液 | 1.血象:多数患儿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绝对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占20%以上,恢复期嗜酸细胞可增高。 2.血清嗜异凝集试验:嗜异抗体在发病1周左右升高,2~3周达高峰,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嗜异凝集在1:56以上为阳性,抗体滴度高低与疾病严重程度无一致关系。5岁以下小儿阳性率较低。 3.特异性EBV抗体检测:在感染早期,体内出现VCA的IgM和IgG抗体,继之出现抗EA抗体。当抗VCAIgM抗体和抗EA抗体逐渐消失时,抗EBNA抗体出现。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急性白血病:本病以发热、贫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混淆。但白血病的血象及骨髓象以幼稚细胞增多为特征,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以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为特征,且有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2.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本病临床症状轻微,多无明显的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以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绝对数和成熟小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为特征,无异型淋巴细胞,嗜异凝集试验阴性。 3.霍奇金病:本病以发热、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为特征,可有肝脾肿大。但周围血一般无明显异常。通过淋巴结活检可资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隔离期满,发病后1周以上。 2.症状体征消失,并发症治愈。 3.血象、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4.出院一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
预后 | 预后一般较好。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目前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对病情急重,有严重并发症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症状。 一、对症治疗 1.发热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2.对出现黄疸及肝牌肿大者,应及时给予保肝治疗。脾肿大显著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腹部外伤造成脾破裂。 3.对继发细菌感染者可应用抗生素治疗。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对病程无影响,不宜常规使用。对病情危重者,中毒症状严重,脾肿大明显,或发生严重腹痛、溶血性贫血、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可短期应用。一般用泼尼松每日1~2mg/kg,疗程不超过1~2周。 |
中医治疗 | 本病的治疗应按温病的基本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按病变发展的不同时期,针对其病机特点施治“热毒重者宜清热,痰热为患宜化痰散结,血瘀为主者宜活血化瘀。在恢复期多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要表现,应注意养阴生津。 一、辨证选方 1.风温闭肺 治法:清热解毒,宜肺散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蓝根15g,芦根、桔梗、黄芩各10g,薄荷、甘草各5g。咳嗽重加前胡、炙杷叶;皮疹多加紫草、蝉蜕。 2.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泄气,解毒利咽。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20g,知母、生地、连翘、黄芩、银花各12g、桔梗、甘草各5g。便秘加大黄;咳喘加炒葶苈、桑白皮。 3.痰热阻络 治法:清热化痰,通络散结。 方药:解毒活血汤合消瘰丸加减。连翘、赤芍;贝母、夏枯草各12g,当归、桃仁、红花、玄参备10g,甘草5g。热甚加生石膏、大青叶;淋巴结肿大明显者加海藻、山慈菇。 4.热伤营血 治法:清营透热,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g,金银花、连翘、丹皮、生地各15g,玄参、麦冬各10g,黄连5g,竹叶、甘草各3g。皮疹密集加紫草、白茅根;神昏加服安宫牛黄丸。 5.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兼清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生石膏15g,麦冬、西洋参、沙参、花粉各10g,半夏、竹叶、甘草各5g。低热不退加青蒿、知母;食少纳呆加砂仁、荷叶。 二、专方验方 1.传单合剂:大青叶30g,蚤休12g,夏枯草30g,连翘12g,丹参20g,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热毒炽盛者。 2.解毒通瘀汤:黄芪12g,青黛9g,丹皮9g,紫草9g,黄芩9g,莪术10g,当归10g,桃仁6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毒热内蕴,气滞血瘀者。 3.得生汤:当归9g,芍药9g,益母草10g,川芎10g,木香3g。水煎至100ml,分2~3次口服。适用于肝脾肿大,气滞血瘀者。 4.青黛散:青黛10g,紫草10g,寒水石20g,乳香3g,地骨皮6g,丹皮6g,生地6g,丹参6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热入气营,发热较甚,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明显者。 5.抗毒合剂:板蓝根25g,大青叶10g,连翘15g,柴胡15g,薄荷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病之初期,以发热为主证者。 三、其他疗法:贴敷:黄连、黄柏、生大黄各30g,乳香、没药各15g。共研极细面,用浓茶汁调匀,敷于肿大的淋巴结上,每日2次,直至淋巴结肿消为止。 |
中药 | 1.清热解毒口服液:具有清热疏风,解毒泻火之功效。适用于本病初起,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者。3~6岁每次5ml,6岁以上每次10ml,日服2~3次。 2.小儿清咽冲剂: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效。适用于以发热及咽峡炎为主要症状者。3~6岁每次3g,6~9岁每次6g,9岁以上每次9g,日服2~3次。 3.神犀丸: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泻火之功效。适用于热势较重,皮肤斑疹者。3~6岁每次1/3丸,6~9岁每次1/2丸,9岁以上每次1丸,日服2~3次。 4.赛金化毒散: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热毒炽盛,皮肤斑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者。3~6岁每次0.3g,6~9岁每次0.6g,日服2~3次。 5.紫雪散: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之功效。适用于热伤营血,邪陷心包之证。3~6岁每次0.5~1g,6~9岁每次1~1.5g,日服2~3次。 6.普济回春丸: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效。适用于以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者。3~6岁每次1丸,6~9岁每次1~2丸,日服2~3次。 |
针灸 | 取外关、血海、曲池、合谷为主穴。采用泻法,不留针,每日1次。适于本病初起,热势较重者。 |
推拿按摩 | 清肺经、清天河水、开天门、运太阳、推坎宫、揉耳后高骨、退六腑。肝脾肿大加清肝经、分腹阴阳;咽喉肿痛加掐少商、揉金津、揉玉液;高热神昏加掐人中、掐十王、掐少商、拿委中。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目前无特效西药,激素虽能减轻危重症状,但不适当的应用可能会损伤T淋巴细胞的效应而导致不良后果。因此,本病应以中医治疗为主,配合西药对症治疗。在急性热症阶级,中药应侧重清热解毒,疏风散结。对继发细菌感受染者,可应用抗菌素治疗。对中毒症状严重可短期应用激素治疗。在痰热蕴结阶级,临床多以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突出表现,中药应采用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之法。对肝脾肿大明显,并有黄疸表现者应予西药保肝治疗。在恢复期,临床多表现为阴虚内热证候,中药应以养阴清热为主,配合应用活血化瘀之品。 2、许多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因此,本病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清热解毒法的应用。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的患儿,应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品以减轻淋巴样组织增生。在具体用药方面,既要从中医的角度分其证候类型,又要根据西药的体格检查及理化检查结果,有针对性的选择用药。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