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外阴恶性肿瘤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vulvae malignancy tumour
拚音 WAIYINEXINGZHONGLIU
别名 中医:癌疮。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外阴恶性肿瘤,是老年妇女的一种疾病,比较少见,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宫颈、宫体和卵巢的恶性肿瘤,居第四位。外阴恶性肿瘤:包括外阴鳞形细胞癌(占外阴癌的90%)、外阴其底细胞癌、外阴湿疹样癌、外阴恶性黑色素瘤、外阴肉瘤、外阴腺癌等。
中医释名 其症肿块凹凸不平,边缘不齐,坚硬不移,形如岩石。溃后血水淋漓,臭秽难闻,不易收敛,甚则危及生命。本病发无定处,多以生长部位或症状而命名,如生长在乳部名曰乳岩;生长在外肾名曰肾岩;生长在皮肤上名曰癌疮。
西医病因 外阴恶性肿瘤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但根据多年来的研究结果,认为下述各点可能是引起外阴恶性肿瘤的原因:①卵巢功能衰竭引起的外阴组织萎缩是先兆因素之一;②性病、外阴营养不良、病毒感染等也可能是引起某些外阴癌的因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常见于60岁以上的妇女。外阴肉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3%一5%。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在内多为情志所伤,损及肝脾两脏;在外多责风、湿、热邪侵袭,以致无形之气郁与有形痰浊,相互交凝,结滞肌腠,湿热相溃,腐蚀肌肤而浸yin不休。
病理 一、鳞状上皮原位癌:上皮呈过度角化或角化不全,棘层细胞增生肥厚,上皮脚增宽,表皮各层细胞均有间变。甚至角化层内亦有异形细胞。癌变细胞的特点是核浆比例失调,核膜增厚,染色质浓集,并出现较多的核分裂象。二、浸润性鳞状上皮癌:绝大多数为高分化鳞状上皮癌。表层细胞常有过度角化及角化不全,上皮脚向下延伸呈浸润性生长,浸润程度依病变范围及时间而异,早期浸润仅达真皮浅层,晚期则可侵犯皮下组织甚至达骨膜。癌细胞间常可看到细胞间桥、并常形成癌巢、癌珠,有较多的核分裂象。少数为低分化鳞状上皮癌。三、湿疹样瘤:在表皮内出现了较多的体大、核圆、胞浆透明的派杰氏细胞,即癌细胞。四、基底细胞癌及腺癌:外阴基底细胞癌是表皮基底细胞增生间变,可见较多的核分裂象。瘤细胞大小基本一致,不形成角珠,向真皮呈浸润性生长。其表面常形成溃疡,真皮内常有淋巴及浆细胞浸润。腺癌多属于高分化癌。五、恶性黑色素瘤:除无色素者外,恶性黑色素瘤由大量含黑色素的瘤细胞组成,间质内也有色素沉积,瘤细胞大或大小不等,呈巢状或大片状分布,结构甚似肉瘤但又像癌。瘤细胞胞浆嗜酸略以透明变性,核大、核仁明显,常被染成红色。此瘤有浅表型及结节型两种,前者瘤细胞浸润限于浅层,后者浸润较深。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属于虚实挟杂之证。首先应辨清阴阳,标本缓急,处理好局部与整体,攻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
1.瘀毒内阻主证:局部表现为生在体表,大小不一,隆起高突,界清,呈圆形或椭圆形,色泽黄褐或灰白,表面如涂蜡一层略有光泽;伴有低热,喜冷饮,口干咽燥,白带色如米泔,味异常。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斑,苔薄黄而干,脉滑数。分析:体内毒邪亢盛,日久必发所致癌疮;邪热耗伤阴血则低热。喜冷饮,口干咽燥,邪毒侵及带脉则白带量多,米泔水色,味异常;舌脉均为瘀毒内阻之象。
2.气血双亏主证:局部表现为癌疮日久,根盘渐扩大,始见腐溃,疮面有臭秽恶血流出,疮沿卷起,触之坚硬。伴形体消瘦,气短乏力,纳少,自觉疼痛夜间加重。舌质淡红,脉沉细而弱。分析:瘀毒内阻久而不愈,故见癌疮翻花溃烂,有臭秽之物渗出;病邪日久耗损气血则形体消瘦,气短乏力;脾胃之气受损则食少;阴毒之邪炽盛则疼痛夜间加重;舌脉均为气血双亏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本病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l、大多数发生于绝经后妇女;
2.外阴部长期有瘙痒性疼痛、局部不适和血性分泌物;
3.早期病变可以表现出慢性外阴炎的症状;
4. 晚期病变表现为阴唇部分有一硬块,或呈一个大的菜花样的新生物,或在外阴部有一硬性溃疡;
5.活体组织检查,查到癌细胞。(沙玉成,等.妇产科疾病诊断标准.第1版.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8~49)
西医诊断依据 本病诊断应作肿瘤整块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忌作钳取活检。女阴文界痣和色素痣有恶变可疑时,须在距痣边缘较远处作深切和冰冻切片检查。
发病 大多数发生于绝经后妇女。
病史
症状 外阴部长期有瘙痒性疼痛、局部不适和血性分泌物,早期病变可以表现出慢性外阴炎的症状。
体征 一、鳞状上皮原位癌:
局部有瘙痒感。外观可有多种表现,如红褐色丘疹、鳞屑性斑块样病变及白斑。病变可在多处发生(多中心),亦可出现在浸润癌周围。
二、浸润性鳞状上皮癌:
外阴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出现症状多为外阴瘙痒及疼痛,患者自觉外阴处有肿块或溃疡,并因出血或渗液增多来就诊。晚期如肿瘤累及肛门可能有排便困难,累及尿道则出现排尿困难。好发于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包皮及尿道口周围少见。妇检常见三种形态,即结节状、菜花状及溃疡状。其周围及基底坚硬,易发生淋巴转移。
三、湿疹样瘤:(vulval eczematoid carcinoma):
又称外阴Paget病,少见。患者多系7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好发于大阴唇。显微镜下可见上皮增厚,棘皮样,上皮内,尤其在基底层有paget细胞浸润。paget细胞为大圆细胞,脑浆黑灰色,透亮或颗粒状,细胞核常呈囊泡状,分裂相少,可向真皮内附件浸润。上皮内有腺体形成。病理变化常超出病床肉眼所能见到癌灶的边缘。病变初起时,边界清楚,皮肤增厚,局部有硬结,表面有脱屑,常有色素减退类似白斑;或呈红色糜烂性损害,表面湿润有微细颗粒,有时有浆液性渗出物,干燥后形成黄褐色痂。扪诊时可感觉组织变化较表浅。常伴瘙痒或灼痛。病程发展较慢,最后表由溃烂,向四周扩大。其恶性程度不同,一般限于上皮内及皮肤附件,尤其是大汗腺,偶而发生癌浸润,很少引起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四、基底细胞癌及腺癌:
1、外阴基底细胞癌只见于老年妇女,为局部硬溃疡,常合并出血。腺癌较上皮癌发病年龄早些,多数来源于前庭大腺,仍然起源于尿道旁腺或汗腺,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硬结或溃疡。外阴基底细胞癌,来源于表皮基底细胞,低度恶性,较少见多发生在55岁以上的妇女。显微镜下可见瘤组织自表皮基底层长出,细胞成堆伸向间质,基底细胞排列呈线圈状,中央为间质,有粘液变性;有时为毛囊形。可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浸润性生长,但很少转移。多为单个,好发于大阴唇。临床上有三种基本类型:①结节溃疡型:初起时为实性小结节,边界清楚,淡黄褐色或灰白色,逐渐向周围及深度扩展并形成边缘稍隆起的溃疡。②扁平型:病灶较表浅,扁平,表面呈蜡状、丘疹、红斑样。③息肉型:息肉状赘生物,表面完整。主要症状是瘙痒、灼热、晚期时感疼痛。
2、外阴腺癌:(vulval adenocarcinoma)很少见,可来源于前庭大腺、尿道旁腺或汗腺,而以前者居多。前庭大腺癌为一坚实硬块,位于大小阴唇下端深部。早期时肿瘤表面上皮常完整,以后形成溃疡及脓肿。首发症状为性交疼痛,就诊主诉却是局部扪及结节、溃疡形成等。显微镜下可见呈腺癌或鳞形细胞癌类型。其淋巴管转移途径同外阴鳞癌。
五、恶性黑色素瘤:(vulval mdlignant melano-ma)
来自黑色素母细胞,是高度恶性的肿瘤,少数为缺乏色素的黑色素瘤。多来源于结合痣或复合痣。偶可来源于正常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50—60岁,发生在青春期前的极少。病灶大多位于小阴唇或阴蒂。显微镜下瘤细胞脑浆内常有黑色素颗粒,病变有两种类型:①浅表型:主要向表皮内扩展,恶变只限于表皮层内,多内上皮样瘤细胞组成。①结节型:瘤细胞为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常见分裂相,真皮层有浸润,较早经淋巴管及血管转移。外阴交界痣恶变时,生长加快,色素加深,边缘出现卫星小点,范围扩大,或形成肿块。瘤周围有炎症反应,可发生出血、溃烂、痒痛。如原发于正常皮肤者,开始常为棕黑色小点或小结节,迅速增大或溃烂,形成一外翻的溃疡或乳头,可呈黑色、蓝黑、深蓝、棕黑或淡棕色或色素性。该肿瘤发展迅速,较早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并由血运转移至肺、肝、脑等脏器。黑色素瘤的分期以癌细胞浸润的深度为根据。患者常诉外阴瘙痒,出血,色素部位增大。
六、外阴肉瘤(vulval sarcoma)
罕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妇女。好发于大阴唇或阴蒂,来源于中胚叶组织,可有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网状纤维肉瘤、表皮样肉瘤等类型。其中以平滑肌肉瘤最多见,纤维肉瘤可由纤维瘤恶变而来。肉瘤的恶性程度高,横纹肌肉瘤比平滑肌肉瘤恶性程度更高,多由血管转移,预后不佳。临床表现常见实性结节,位于皮下组织深层,固定在筋膜上。
体检 晚期病变为阴唇部分有一硬块,或呈一个大的菜花样的新生物,或在外阴部有一硬性溃疡。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活体组织检查,查到癌细胞。
西医鉴别诊断 1、白癜风:应与鳞状上皮癌鉴别,白癜风病变范围较大,可波及大阴唇外侧及肛门周围,全身其他部位亦可见到。病变边界清晰,无表皮增厚及瘙痒。
2. 萎缩性硬化性苔癣: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发生于外阴者常累及肛门周围,本病与外阴鳞状上皮原位癌很难鉴别,活组织检查可以判定。
3. 外阴湿疹:本病不受年龄及部位的限制,属于慢性皮炎,表皮内可形成小疱或大疱,并有淋巴细胞浸润,无癌性浸润及转移。激素治疗有效。据此可与湿疹样癌鉴别。
4.外阴非典型增生:外阴癌早期与外阴非典型增生相似,但后者病变范围较大,病程长,年龄跨度大。其中多数皮肤变白,瘙痒重而疼痛不明显。出血、皲裂都比外阴癌少见。
5.外阴乳头状瘤:菜花状外阴癌有时形似乳头状瘤,瘤可呈多发,乳头蒂部较细,基底不硬也不固定,表面出血渗液少。外阴癌表面常合并感染,有恶臭气味。 6.外阴结核:外阴皮肤结核常可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形似溃疡状外阴癌。但前者常为全身结核的一部分,伴有全身结核病的症状及结核病病史。
7.外阴湿疹样癌,除局部望诊外,尤其在扪诊时感觉组织变化较表浅,这是湿疹样癌的典型体征。如其下面有汗腺癌并存,扪之在上皮不可有增厚及块物形成,这点很关键,可用于鉴别诊断。如伴腺癌,活检时采取的组织要恰到好处,如组织取的太少,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一般女阴湿疹样癌多局限在上皮内,病程长,发展慢,而当与腺癌并存时,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因此,诊断时必须除外有无腺癌并存。
8. 外阴浸润癌中最常见的是湿润性鳞状上皮癌,患者常有用过许多药物对症治疗但效果不明显的病史,因症状不典型易被医患忽视,因此必须普及卫生知识让妇女重视外阴瘙痒及外阴小结节等病灶,进行定期体检,争取早日就医、医务人员应仔细听取病史,检查外阴,如有可疑应及时作活检,明确诊断。
9、外阴基底细胞癌与外阴前庭大腺瘤囊性癌相似,临床上应注意鉴别。后者特征是筛状腺样空隙,充满嗜酸性物质,侵蚀性而且易发生远处转移。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外阴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及放疗为主。
1.手术治疗: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手术范围应超出肿瘤范围3Cm以上,包括外阴脂肪、阴阜上的脂肪,深达骨膜,并包括腹股沟浅、深、股三角区、闭孔、腹下及髂淋巴结。手术范围虽然很大,但在腹膜外操作,对病人危害不大。手术应一期完成。外阴黑色素瘤的五年生存率约30%,但浸润真皮层在1mm以内者,如手术彻底,预后较好。
2.放射、化学治疗:外阴癌的癌细胞呈高度分化,对放射线不敏感;化学治疗对外阴癌的疗效,目前尚未见有系统报道。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中医治疗 在治疗上,偏于保守疗法者居多,不赞成轻率使用刀针、蚀药、火灸等疗法,并认为这样治疗的结果只能是“其势甚益,或出血不止”,主张“大补脾胃为善”,本病无大痛苦,但因其发展迅速,破坏性较大,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预后较好。本病以外治法为主,若出现全身症状时,适时配合内服药,往往可以发挥相互彰益的作用。
一、辨证选方
(一)内治法
1.瘀毒内阻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软坚。 方药:连翘散坚汤加减。连翘20g,莪术15g,三棱20g,土瓜根15g,龙胆草10g,柴胡10g,黄芩15g,甘草10g,黄连10g,苍术10g,赤芍10g。若呕逆不止,药食不下加竹茹15g,清清降之;若大便于结者加苁蓉20g。
2.气血双亏 治法:益气扶正。 方药:黄芪散加减。黄芪30g.石膏15g,麦冬15g,知母10g,白芍20g,茯苓20g,桂心10g,熟地15g,人参10g,升麻5g,甘草10g。若根盘浸润较深者加小金丹以破瘀散结,通络止痛;若自觉疼痛者加细辛3g,元胡20g。
(二)外治法
疮面似溃非溃,似腐非腐,根盘收束,触之坚硬时。
治法: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方药:万宝代针膏。硼砂 4.5g,血竭 4.59,轻粉 4.5g,金头蜈蚣 1条,蟾酥1.5g,雄黄 3g,麝香 1.5g,片脑1.5g,槟榔0.3g。
用法:共研细末贴于患处,每日换药 1次。疮面溃烂,周围高出起缸外翻。 治法:攻毒祛癌。
方药:皮癌净。红砒 3g,指甲、头发各 15g,大枣(去核)1枚,碱发白面 30g。
用法:把上药制成细未用芝麻油调成50%浓度的糊状。外敷,l~2目换1次。待其腐坏组织蚀去,改用花散(白石灰 250g,大黄片 45g)拔毒生肌。外盖熊胆膏(熊胆 3g,腻粉 4.5g,雄黄 1.5g,麝香1.5g,槟榔0.3g) 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促使疮面早日愈合。
二、专方验方
1.甘草、黄柏各100g。水煎熏洗坐治,每日1次。
2.生马钱子6g,枯矾15g,鸭胆子10g,生附子6g,硇砂15g,雄黄15g,陀僧6g,青黛10g,轻粉3g。共研细末,掺于肿块局部,周围用凡士林纱布保护正常组织,每日换药1 次,连用5次,若肿瘤未消尽,仍可再用。
3. 新鲜农吉利全革,洗净捣烂如泥,敷于病灶上,每 2次,直至疮口愈合。
中药 西黄丸: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痰瘀内结,疼痛较剧者。每丸3g,每次1丸,每日服2次。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恶性肿瘤,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西医强调手术、放疗、化疗治疗癌肿,但副作用较大;中药重在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攻补兼施,作用缓慢而持久,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若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可提高治疗效果。
一、手术前后的中药治疗
对于病灶局限,全身情况好的外阴恶性肿瘤患者,争取手术切除。术前可用中药扶正固本,调理脾胃,增加机体抵抗力,药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当归、茯苓、黄柏等。术后需长期服用中药以巩固疗效,提高生存质量,宜调补气血、扶正。可酌情选用人参养荣汤、黄芪散加减。
二、放疗与中药结合
外阴恶性肿瘤的外放射,可以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皮肤炎症。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红、热、痛。在一般情况下不需处理,放射结束后可自行恢复。如用中药金黄散之类,水调外涂,可促其早日恢复。当皮肤呈湿性脱皮或破潰时,禁用涂擦油膏类药物,而予暴露病灶,同时涂擦龙胆紫等药物,以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如破潰伤口久不愈合,可用生肌散外敷,会收到较好的愈合效果。
三、中医中药对放疗的增效作用
中医中药与放疗综合应用,对放疗本身也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如近年来,就中药汉防已-汉防已甲素的增效作用问题,作了初步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汉防已甲素与放射线综合治疗,在治疗肿瘤上,显示着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另外,不少关于活血化淤中药的研究,均发现活血化淤中药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可使肿瘤局部的血运及血内含氧量增加,因此也就增加了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当然,汉防已甲素的作用相当复杂。除上述作用外,还有直接杀灭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关于这项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癌之病名,首见于《卫济宝书》。
相关文章
 想请教一个问题....
 泄泻
 为中医药之发展架设高速路
 请教大家,对于癌痛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表症
 见闻浅思杂录三十:小柴胡散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