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前庭大腺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bartholinitis
拚音 QIANTINGDAXIANYAN
别名 中医:阴疮,阴肿。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前庭大腺炎是指前庭大腺因病原体侵入所引发的炎症。临床表现为大阴唇下1/3处有红肿硬块,疼痛。
中医释名 本病见阴户一侧或两侧有肿块坚硬、红肿热痛或溃破后流脓渗液。
西医病因 本病多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及肠球菌等混合感染。由于前庭解剖部位的特点,性交、分娩或其他情况可能污染外阴时均可使其感染。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多发于生育期年龄的妇女,婴幼儿及绝经后很少发生。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的复发,淋菌感染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多因情志损伤,气血凝滞,郁而化火,脾失健运,湿热互结,下注成毒久则腐烂生疮。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主要表现为阴户肿胀、疼痛,或成脓破溃,同时可兼有发热发冷等证,病情反复正气虚弱,可经久难愈,辨证当以此为重点。临证时应与阴蚀阴痒带下病进行鉴别。
1.邪毒人里
主证:阴户一侧突然肿胀疼痛,继而肿胀高起,行动艰难,伴有发热、发冷,日苦咽干,白带黄稠臭秽,便干溲黄。舌质红,答黄,脉数。
证候分析:多由于经期及产后调摄不善,感染邪毒、入里化热,郁结下注于肝经,故阴户肿胀而痛;邪毒入里,正邪交争故发热、发冷;热毒蕴于肝经并下注故见口苦咽干,白带量多臭秽;热灼津液,故便于溲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均属肝经有热、毒热内蕴之征。
2.毒热内盛
主证:明户肿胀愈甚,肿处皮肤焮红,壳薄,按之较软,或已有脓汁自溃口排出,多臭秽难闻,伴发热、口渴、带下量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数。
分析:邪毒人里、化热日久、内腐成脓,故见阴户肿胀而甚,肿处皮红壳薄,按之较软或破溃脓出;毒热内盛下往及阴津被伤,政见发热口渴、带下量多。舌质红、苔黄、脉沉数均为里热之征。
3.正气亏虚
主证:阴户脓肿渐消,热去痛减,但患处仍有硬结,经久难愈,溃口流脓淌水,质清量少,伴食少纳呆、体倦神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证候分析:本证属脓已溃出、毒邪已排出故热退肿消;但由于正气亏虚、气血不足,难以托毒尽出,化腐生肌,故见肿处硬结难消,经久难愈,溃口流脓淌水。食少纯呆、体倦神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为气血不足、脾胃衰弱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前庭大腺炎诊断标准:
1.一侧外阴红肿、疼痛,形成脓肿时,疼痛剧烈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2.一侧大阴唇下方,可有红肿,触痛之硬块,形成脓肿后可有波动感,触痛加剧。

[参考诊断标准](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第 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556)
1.于一侧大阴唇下1/3处可见红肿硬块,并有明显压痛,或有明显波动感。 2.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可升高,病灶处分泌物可查到病原菌。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一般多有不洁性交史,或在分娩后、月经期后外阴部不注意清洁,加之体力虚弱一,抵抗力低下时发病。
症状
体征 1.外阴肿痛:感染多为单侧,急性期局部肿胀、疼痛,如有脓肿形成,疼痛加重。
2.发热:常有发热,寒战者较少。
3.淋巴结肿大:如炎症持续不减轻,或反复发作,可能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体检 妇科检查:可见一侧大阴唇下 1 / 3 处有硬块,触痛明显。有脓肿形成时,肿块可增大如同鸡卵大或鹅卵大小,并可有明显触痛及波动,表面皮肤变薄,甚至自然破溃流出大量脓汁。以窥器行阴道检查多有困难,可视病情暂缓进行。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分泌物涂片及菌培养检查:一般在前庭大腺开口处及尿道口、尿道旁腺各取分泌物作涂片检查以确定病原菌;或直接作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血液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可明显增多。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主要与前庭大腺囊肿相鉴别:其共同特点是,均可见前庭大腺处生有肿块。但前庭大腺炎表现有发热,检查可见肿块皮色发红,肿痛明显、有波动感,经加压时于腺体开口处可见有脓液溢出,而前庭大腺囊肿皮色不变、肿块囊性、无压痛、加压时无脓液溢出,且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切口愈合。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本病应当尽量查明其病原体的种类,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如有脓肿形成可考虑手术切开排脓。如有其他合并症时,应注意改善全身状况。
l.一般治疗:急性期应注意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持外阴的清洁,局部可给以冷敷。如发热可多补充液体。
2,抗炎治疗:根据病原菌的性质,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可用青霉素800万u日一次静脉滴注,可同时加用0.2%甲硝唑250ml静脉滴注。
3.局部处理:如已形成脓肿,应立即切开引流并造口。切口应选择皮肤最薄处,在大阴唇内侧,作一弧形切口排脓。或在充分消毒外阴后,用较大号针头自粘膜侧刺入脓腔,吸出脓液,再注入庆大霉素 20~32万u,或青霉素 20~40万u。
中医治疗 本病治疗应当详审病机,以辨其寒热虚实并察其有否脓成,治则仍以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坚者消之,虚者补之,下陷者托之的原则处理。
本病的治疗主要根据病的新久、邪毒入里化热的程度及脓成已后,参合其他证候及舌脉并详查阴肿的局部表现分别予以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及托里排脓等法。
一、辨证选方
1.邪毒入里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逐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公英30g,地丁30g,银花20g,连翘20g,天葵子20g,乳香10g,没药10g,丹皮15g,赤芍15g。如口干口苦较甚者加龙胆草15g,生地15g;如高热甚者可加石膏20g,桅子15g;如大便燥操结难排加大黄10g;如白带量多,甚至脓性黄稠者可加土茯苓20g;肿疼较重,加三七粉5g冲服。
2.毒热内盛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银花20g,甘草15g,穿山甲15g,皂角刺15g,当归15g,赤芍15g,乳香10g,没药10g,天花粉20g,陈皮15g,防风15g,贝母l5g,白企15g。如脓成已清可去穿山甲、皂刺;如二便秘涩者可加大黄 10g,槟榔10g;如热甚者,可加大黄10g,黄连15g;如心烦口渴可加生地15g,栀子15g,玄参15g。
3.正气亏虚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人参50g,川芎20g,当归20g,白芍20g,白术20g,黄芪50g,炙甘草20g,茯苓 20g,银花 20g,白芷 20g,皂角刺 20g,桔梗 30g。上方共研细末,每服 10g,日三次服,或入煎剂,分次温服。如有腰膝酸软者可加熟地 20g,巴戟天 15g,菟丝子 15g;如胃纳不佳、脘闷食少,可加内金15g,焦三仙各15g;如头晕耳鸣者可加猪脊髓一条炖服。如有形寒肢凉可加肉桂补骨脂各15g;如阴户肿胀硬结不消可加鹿角胶15g,炮炭10g。
二、专方验方
1.一味苦参场:苦参50g。煎汤去渣,纱布滤净,再加水至1000ml,待温不烫手,坐浴并冲洗外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适于阴肿初起、脓未成者。
2.一效膏:石膏、黄柏各等分。研极细面,然后以香油调成糊状,再敷于阴肿的患部外面覆以无菌纱布,每日按时更换二次。适用于阴肿脓已成未溃,或刚刚溃后,脓汁未完全排尽者。
中药 1.龙胆泻肝丸:具有清热泻肝、解毒之功,对于阴肿初起,红肿痛重者运用,尤其对同时伴有目痛耳鸣,便结溲黄,白带量多,臭秽者疗效皆佳。每服1丸,日2次服用。
2.黄连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对于阴肿痛重,伴有发热、口苦咽干者有良好疗效,每服1丸,日2次服用。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应用抗生素治疗同时以中药外治
前庭大腺的炎症多由外阴部的病原菌侵袭所致,抗生素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易复发,出现反复感染。中药外治法对其有满意疗效。对急性期腺体肿胀明显尚未成脓者,可以青霉素800~100o万U,或庆大霉素32万U静脉点滴的同时再以苦参、龙胆草、生甘草各30g煎场去渣、坐浴或熏洗患处;亦可用黄柏、生石膏研极细面,调以香油,敷于肿胀的外阴表面。另外在熏洗外阴时,如有可能亦同时冲洗阴道,使整个外阴部及阴道保持清洁卫生。
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的中药治疗
脓肿~旦形成,应当尽快切开排脓,彻底引流,此时配合中药内服及外治,可以使脓汁加快排出,炎症迅速消退,常用清热解毒法为主,佐以活血逐瘀、软坚散结、托里排脓等法。用药;土茯苓、双花、连翘、皂刺、山甲、赤芍、丹皮、黄芪等。切开排脓后多以黄芩、黄柏、冰片浸制药线引流。再以洁尔阴洗液,或洗必泰洗液按时清洗外阴及阴道。
护理
康复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
历史考证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谓:“妇人子户肿胀坠痛……乃肝、心二经火盛,湿热下注所致。”《医部全录》引陈梦雷所云:“妇女阴户肿痛……亦可因脾虚气弱”。
相关文章
 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
 子宫肌瘤如何针灸或艾炙?
 这个是什么药?好像很难辨认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痢疾
 衄不止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