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
拚音 XINSHENGERHUAISIXINGXIAOCHANGJIECHANGYAN
别名 中医:呕吐便血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新生儿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于多种引起肠粘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 (1)肠道缺氧和缺血:本症多发生于下列情况①新生儿窒息:出生时Apgar评分低。肠壁缺氧和缺血,组织受损,容易继发肠道细菌感染。②交换输血后:采用脐静脉插管者易发生循环障碍而致肠壁缺血。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缺氧,尤当呼吸衰竭时肠系膜和全身血流量减少,更使肠壁缺血。④严重败血症:可能发生休克和DIC,使肠壁缺氧和缺血。 (2)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 (3)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差,肠道局部免疫能力低下,发病率较高,足月儿也可患病。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内虚,感受热邪所致。热毒内蕴,下移大肠,灼伤阴络,致血不循经,妄动妄行,胃肠功能障碍,血从大便而下。热邪耗伤津血,血少津枯,影响血的运行,血阻脉络而成瘀血。病久气血乏源,而见气虚之证。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
病理 肠腔充气,肠壁见不同程度积气,坏死性病变可仅限于数厘米范围以内,也可广泛累及空肠及结肠,最常受侵的部位为回肠。肠粘膜呈斑片或大片状坏死,肌肉层也可能有坏死区,严重者整个肠壁层坏死伴肠穿孔。显微镜下肠粘膜呈凝固性坏死,粘膜下层有广泛出血和坏死,并见大量幻影细胞和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肠腔充气,肠壁见不同程度积气,坏死性病变可仅限于数厘米范围以内,也可广泛累及空肠及结肠,最常受侵的部位为回肠。肠粘膜呈斑片或大片状坏死,肌肉层也可能有坏死区,严重者整个肠壁层坏死伴肠穿孔。显微镜下肠粘膜呈凝固性坏死,粘膜下层有广泛出血和坏死,并见大量幻影细胞和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气血亏虚,病情轻重悬殊,进展迅速,临证首先应辨别虚实。恨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常将其分为以下两种证候类型。
1.热毒蕴结
主证:腹泻,便血,发热,腹胀,腹痛,呕吐,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质红或暗紫,舌苔黄腻。
分析:本证多由邪热蕴于大肠,热伤血络而致。热蕴于内,故见发热。热伤阴络,血不循经,故见便血。胃肠湿热,运化失常,故见腹泻,腹胀等症。血溢脉外而成瘀血,瘀血阻滞而见腹痛等血瘀之象。
2.气血亏虚
主证:为本病恢复期,上述临床表现明显缓解,见面色huang白,倦怠乏力,腹胀,唇舌色淡,苔薄白,脉细数,指纹沉稳色淡。
分析:本证多由于病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脾胃运化无力,气血来源不足,故见面色huang白,倦怠乏力等症。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滞,故在气虚的同时,亦可见血瘀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标准:
1.多见于未成熟儿或低出生体重儿,伴有缺氧、感染、高渗乳汁喂养或换血输血等情况。
2.多数于生后2周内发病。腹张、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呕吐物含胆汁或咖啡色血性液体。水样腹泻1~2天后出现血便并带粘液。随病情进展腹胀加重,肠鸣音降低或消失,体温不升,四肢厥冷,皮肤出现花纹,阵发性呼吸暂停,甚至休克。
3.严重者常并发败血症、肠穿孔或DIC。
4.X线腹部平片:肠腔扩大有气液面,腹壁呈囊样积气。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常发生于生后3~10天。
病史 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常有缺氧、窒息、交换输血、红细胞增多症、肠道感染及败血症等病史。
症状
体征 1.腹胀:常为首发症状,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呕吐:呕吐物带胆汁或咖啡样物。无呕吐的患儿常可自胃中抽出含胆汁或带咖啡样胃内容物。
3.便血:轻者仅为大便潜血阳性,重者则为果样或鲜血便。
4.全身症状:早期可有反应差、嗜睡、体温不稳、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大多数病儿病情进展快,很快出现较重的感染中毒症状,精神萎靡、体温不升、青紫或苍白、四肢凉、休克、酸中毒,甚至频繁呼吸暂停、呼吸衰竭、DIC、败血症及肠穿孔而死亡。
由于对本症的认识日益深入,可发现不少轻型病例,仅表现腹胀、呕吐、厌食,大便次数稍增多,隐血试验阳性,约4—5d后病情好转。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检查:以小肠扩张为主要表现,伴多个细小液平面,肠曲排列紊乱,肠壁间隔增宽。肠壁间积气,呈多囊状、细条状或环状透亮影。胃壁和结肠壁也可有积气。门静脉积气,自肝门向肝内呈树枝样充气影。肠穿孔时出现气腹。
实验室诊断
血液 1.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升高或减低。 2 血气分析可有代谢性酸中毒
尿
粪便 便隐血试验阳性。 粪便和血培养可阳性,以杆菌多见。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中毒性肠麻痹:当原发病为腹泻或败血症时,易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误诊为中毒性肠麻痹,但后者无便血,X线片上无肠壁间积气等。
2.机械性肠梗阻:X线腹平片上液平面的跨度较大,肠壁较薄,无肠壁间隙增宽模糊,无肠壁积气,再结合临床不难区别。
3.肠扭转:此时机械性肠梗阻症状重,呕吐频繁,腹部X线平片示十二指肠梗阻影像,腹部阴影密度均匀增深,并存在不规则多形气体影,无明显充气扩张的肠曲。
4.先天性巨结肠:有腹胀,X线片上有小肠、结肠充气影,需与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前者有便秘史,无血便,X线片动态观察无肠壁积气征。
5.新生儿出血症:生后2~5天出现,可以胃肠道出血为主,需鉴别。本病有生后未给予维生素K注射史,无腹胀,X线片也无肠道充气和肠壁积气,维生素K治疗有效。
6.自发性胃穿孔:多由于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引起,常见于胃大弯近贲门处。病儿生后3~5天突然进行性腹胀,伴呕吐、呼吸困难和发绀,X线平片腹部仅见气腹,无肠壁积气或肠管胀气。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吃奶好,大便潜血试验阴性。
2.好转:症状好转,无呕吐、腹胀,大便潜血试验阴性。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上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供给营养及对症为主。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本病的预后大大改善。
一、禁食
1.禁食时间:一旦确诊应立即禁食,轻者5~10天,重者10~15天或更长。腹胀明显时给予胃肠减压。
2.恢复进食标准: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腹部X线平片正常,一般状况明显好转。如进食后患儿又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则需再次禁食。
3.喂养食品: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糖水3~5ml,2~3次后如无呕吐及腹胀,可改喂稀释的乳汁,从每次3~5ml开始,逐渐加量,每次增加1~2ml,以母乳最好,切忌用高渗乳汁。
二、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
禁食期间必须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供给营养。
1.液量:根据日龄每日总液量为100~150ml/kg。
2.热卡:病初保证每日209.2kJ/kg(5Okcal/kg),以后逐渐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一般用葡萄糖,每天5~18g/kg,周围静脉输注浓度<10%,输注速度为每分钟4~12mg/kg,监测血糖和尿糖,如尿糖>++、血糖>7.28mmol/L,应减少糖的输入;如血糖多次测定>11.2~16.8mmol/L,应加用胰岛素0.25~0.5u/kg。
4.蛋白质:常用6%小儿氨基酸注射液,开始以每日0.5g/kg,按每日0.25~0.5g/kg递增,最大量为每日2.5g/kg。输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热量的前提下,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故使用时要求非蛋白质与蛋白质热量之比约10:1,每克氨基酸氮输入时要求热量为628~837kJ。
5.脂肪:常用10% Intralipid,开始每日0.5g/kg,按每日0.25~0.5g/kg递增,最大量每日3g/kg,输注速度为,胎龄<33周者每小时不超过1.6ml/kg,胎龄>33周者每小时不超过3.0ml/kg。
6.电解质:一般每日供给钠3~4mmol/kg,钾2~3mmol/kg,氯2~3mmol/kg,与上述营养物质配成1/4~1/5张液体输入。但应监测血电解质浓度,随时调整。钾的浓度不应大于3‰。如有额外丢失(呕吐、腹泻及胃肠减压)则需提高氯化钠的供给,一般配成1/3张液体输入。如存在酸中毒,可每次给5%碳酸氢钠3~5ml/kg,必要时根据血气检测调整。
7.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常用安达美(含各种微量元素)每日1ml/kg,水乐维他(含各种水溶性维生素)每日1ml/kg,维他利匹特(含各种脂溶性维生素)每日5ml。
三、抗感染
常用氨苄青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也可根据培养药敏选择抗生素。
四、对症治疗
病情严重伴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扩容除用2:1含钠液外,还可用血浆、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活性药物可选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并可给氢化可的松每次10~20mg/kg,每6小时1次。缺氧时应面罩吸氧。
五、外科治疗指征
肠穿孔、腹膜炎症状体征明显,腹壁明显红肿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可按脏腑气血进行辨证,急性期重在祛邪,恢复期重在补虚。由于血瘀为其主要病机,故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
一、辨证选方
1.热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柏红花三棱莪术各6g,黄连丹参各3g,大黄2g。呕吐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腹痛加金铃子延胡索。
2.气血亏虚
治法: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茯苓各9g,当归川芎白术各6g,甘草、红花各3g。血虚明显加鸡血藤、阿胶珠;余热末尽加黄连、葛根。
二、专方验方
1.三七白及散:参三七粉、白及粉各3~6g。以温开水调成糊状,口服或鼻饲给药,每服3g,日服2次,便血停止后药量减半,继服3日。
2.导毒化瘀汤:黄连6g,黄芩1Og,大黄1Og,炒地榆1Og,炒槐花1Og,白头翁1Og,丹皮1Og,炒枳实1Og,甘草3g。水煎,1剂分4次口服或鼻饲。另煎1剂保留灌肠,日2次。
3.解毒活血汤紫花地丁16g,凤尾草16g,刘寄奴16g,红藤16g,地榆16g,仙鹤草31g。每日1剂,频服。
4.清肠解毒汤:川军6g,当归6g,败酱草6g,白芍6g,玄明粉2g,仁5g,丹皮5g,红藤5g,地榆5g,枳实1Og。水煎,川军后入,玄明粉冲服。日1剂,分3次服。
5.马齿苋合剂:马齿苋200g,生大黄1Og,蒲公英30g,槐花30g,桃仁5g,赤芍1Og,白芍1Og,生地榆1Og,槟榔1Og。马齿苋取汁兑入煎液中,生大黄后下,全药水煎。每剂药服2日,频服。
中药 1.八宝五胆药墨: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熄风定惊之功效。适用于本病属热毒蕴结者。每服0.25g,日服2次。
2.黄明胶:具有养阴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本病便血属阴虚者。每服2g,日服2次。
3.止血胶:具有滋阴止血的功效。适用于本病便血属气阴两虚者。每服2ml,日服3次。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可提高治愈率,早期需禁食,但不禁药,腹胀严重者给予胃肠减压,可在服药前将胃内容物抽空,然后喂中药,服药后将胃管夹住4小时。脱水严重者需及时纠正。对感染性休克可采用扩容、纠酸等措施,并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中药使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淤两类药物,可抗凝、消淤、改善微循环,还能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吸收。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临床症状迅速缓解。对病情迅速恶化,有肠梗阻症状或有肠穿空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皂矾散(《医级》卷八。)
 扶阳派祖师爷刘止唐先生:医理大概约说
 补脾白术散(《圣惠》卷五)
 第五节 气管内插管术和麻醉装置
 行痹
 运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