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新生儿惊厥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neonatal convulsion
拚音 XINSHENGERJINGJUE
别名 中医:急惊风慢惊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新生儿疾病(儿科)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新生儿惊厥是指在新生儿期由于各种疾病或病理变化,使脑部兴奋性过高引起神经元过量放电,表现为肌肉抽动,并有伴肌张力和意识改变的临床症候群。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①围产期损伤,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②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③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高血钠及低血钠、胆红素脑病等;④遗传代谢病,如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症等;⑤先天脑发育畸形,如脑发育不全、小头畸形、脑积水等;⑥遗传缺陷,如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色素失禁症维生素B6依赖等;⑦药物。有时几种因素同时存在。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惊厥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其发生率约为5‰的活产婴儿,早产儿发生率更高。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急惊风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或暴受惊恐所致。新生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寒暖不能自调,极易感受外邪,由表入里,由卫转气,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主要病机为热、痰、惊、风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病位主要在心肝二经。慢惊风的病因多由喂养不当,或吐泻之后,脾胃损伤,脾虚肝旺,肝风内动,而引起虚风。亦可由于急惊邪恋不解,迁延不愈,正气已虚,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致虚风内动。病在肝经,与脾肾有关。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急惊风皆属实证,临证需辨别病邪,辨明表里,辨其病证。一般来说,在表为邪之轻浅,病情较轻,在里为邪之深重,病情较重。慢惊风多为虚证,亦可见虚中夹实之证,临证需辨明伤阴伤阳之不同,虚寒虚热之有异。
一、急惊风
1.感受风邪
主证:发热,烦躁,四肢拘急,双目上视,牙关紧闭,甚则壮热不退,手足躁动,舌质红苔黄,指纹色暗红。
分析:本证多由于感受风邪,入里化热,引动肝风所致。热灼经脉,肝风内动,故见四肢拘急,牙关紧闭等症。邪热逆传心包,扰其心神,故见烦躁。邪郁肌表,可见发热。邪热入里,其势壮盛,则壮热不退。
2.感受暑邪
主证:发热恶风,继而壮热,项强烦躁,四肢抽掣,惊厥不止,口渴、便秘,舌质红,舌苔黄,重者持续高热,反复抽搐,神志不清。
分析:本证多由于感受暑邪,郁遏肌表。暑邪上扰,经气壅滞,而见项强。暑热之邪熏灼筋脉,以致高热生痉。病重时暑邪化热化火,热极生风,劫伤阴液,筋脉失养,故见反复抽搐。
3.暴受惊恐
主证:面色时青时赤,频作惊惕,甚至惊厥,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舌无异常变化,指纹淡而滞。分析:本证多由于暴受惊恐,气机逆乱所致。惊则伤心,神志不宁,气机逆乱而见惊惕。肝经本色上泛,君火不守,上越于面,故见面色时青时赤。
二、慢惊风
1.脾胃虚弱
主证:脾阳虚者: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四肢欠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细弱。胃阴虚者:皮肤干枯,目眶凹陷,烦躁,口渴,唇红,手足蠕动,舌红绛,无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由于脾胃损伤,土虚木贼而致。因虚生风,故抽搐无力,似搐非搐,时作时止。若阴液耗伤,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
2.脾肾阳虚
主证:精神淡漠,面色晄白,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
分析:本病多由于脾阳虚弱,阴寒内盛,损及肾阳,而成慢脾风。为本病危重阶段,临床多见纯阴无阳之候。
3.肝肾阴亏主证:虚烦低热,手足心热,震颤瘛疭,舌光红绛少津。
分析:本证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而致。阴虚生热,故见虚烦低热。阴不潜阳,水不涵木,筋脉失养,故抽搐无力。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应详询病史,包括母亲疾病史、妊娠经过及分娩史。全面体格检查,包括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根据初步印象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糖、钙、磷、镁之测定,血培养,尿液找巨细胞包涵体;头颅超声检查,头颅X线摄片及CT检查,硬脑膜穿刺,腰椎穿刺等。将上述资料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诊断。
发病
病史 母孕期健康情况及用药史,是否近亲婚配,有无家族癫痫史。围产期有无妊娠高血压、产程延长、难产、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史,有无产伤、羊膜早破及感染史。生后喂养情况,有何种感染性疾病及黄疸程度等。
症状
体征 (一)惊厥发作类型
1.轻微型:是新生儿期惊厥最常见的一种发作类型,无肢体强直或阵挛抽动。表现为眼球水平或重直位偏斜,眼睑反复抽动,眨眼,流涎,吸吮及咀嚼动作,呼吸暂停,上下肢体呈现游泳样或踏板样动作。
2.多灶性阵挛型:是发生于儿个肢体,呈移行性,由一个肢体移向另一个肢体或身体一侧移向一侧的游走性、阵挛性抽动。有时一个肢体的限局性阵挛性抽动持续很长时间,然后出现其他部位的抽动。常伴有意识障碍。
3.局灶性阵挛型:是指身体某个部分限局性阵挛发作。如一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抽动,可蔓延至同侧其他部位。常无意识障碍。
4.强直型: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有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并伴有头后仰。常伴呼吸暂停和眼球上翻,脑电图常有明显异常。
5.全身性肌阵挛型:此型新生儿期少见。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步性抽搐动作,常表示有弥漫性脑损伤
(二)伴随症状各种引起惊厥的疾病,均可有各自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如低血糖可有面色苍白,肌张力减弱,反应低下;颅内出血可有兴奋、嗜睡、凝视、尖叫、前囱膨隆及肌张力、腱反射的改变;化脓性脑膜炎可有全身感染症状及神经系统表现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头颅透照试验,头颅B超,脑电图,CT检查,必要时做磁共振检查。
实验室诊断 宫内感染实验室检查:血IgM测定,母亲及婴儿TORCH特殊抗体IgM及IgG测定等。
血液 1.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增多症时,血红蛋白>220g/L,细细胞压积>65%。 2.血生化:测定血糖、钾、钠、氯、钙、镁、磷等,必要时测血、尿氨基酸及血氨。 3.血气分析:注意是否有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以及酸中毒表现
尿
粪便
脑脊液 脑脊液检查:注意外观是否混浊、血性,细胞数、蛋白及糖含量是否正常,必要时送细菌培养。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新生儿一些正常状态:正常新生儿由睡眠转为清醒时,可有突然的惊跳样动作。饥饿或哭闹时可有阵颤样动作及下颌或四肢抖动,易误为惊厥。但不伴有其他神经精神异常,脑电图正常。不影响智力及运动发育。
2.新生儿睡眠肌阵挛:是正常新生儿睡眠中常见的肌阵挛样动作,表现为肢体或面部肌肉突发性惊跳样动作,与惊厥发作类似。但无引起惊厥的原发病,精神运动发育正常,脑电图无异常放电。
3.新生儿伤风:有旧法接生史,生后4~7天发病,典型表现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及面肌痉挛等,每遇声光等刺激时症状加重,脑电图一般无痫样放电。脐部分泌物涂片及厌氧菌培养可见致病菌。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以控制惊厥,去除病因及对症处理为主。
一、控制惊厥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措施与年长儿不同,在未找出病因前按下述顺序治疗。
1.先用20~25%葡萄糖10~15ml静脉注射,如抽搐停止,证实为低血糖,继续静点葡萄糖每分钟8~1Omg/kg,尽快进食,4~6小时监测血糖1次,正常后24小时逐渐减慢速率,48~72小时停药。
2.如仍继续抽搐,则以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1倍后静脉注射,有效者为低钙血症,需继续补钙4~5天 (静脉或口服)。
3.50%硫酸镁0.1~0.2ml/kg肌注或2.5%硫酸镁2~4ml/kg静脉滴注,如止惊则为低镁血症,改口服10%硫酸镁,每次1~2ml/kg,每日2~3次,疗程5~7天。
4.维生素B6 50~1OOmg静脉注射。
5.以上药物均无效则给予止惊剂。苯巴比妥、安定为常用止惊药。苯巴比妥负荷量15~2Omg/kg静脉缓慢注射或肌注,维持量为每日3~5mg/kg口服;安定0.1~0.3mg/kg稀释后慢推至惊厥停止。如上述药无效还可选用苯妥英钠,负荷量15~2Omg/kg,溶于生理盐水中快速静滴,12小时后给维持量每天5mg/kg。
二、病因治疗治疗原发病十分重要,如上所述对低血糖、低血钙等的治疗,其他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感染等引起者,均应根据各自疾病的处理原则,给予及时的治疗。
三、对症处理 :注意吸痰及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给氧,呼吸暂停及抽搐频繁者,可予持续或间歇正压给氧,以维持患儿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脑水肿时用地塞米松每次0.1~0.5mg/kg,每6小时1次,或20%甘露醇每次0.25~0.5g/kg,每4~6小时1次。为改善脑代谢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可给予ATP、1,6二磷酸果糖等。
中医治疗 急惊风当惊风发作时,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惊厥。抽止后根据辨证所得,依据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原则,区分主次缓急,按其主因主证而施治。慢惊风虽属惊风范畴,但似搐非搐,无惊可疗,无风可逐。若误用逐风镇惊之剂,非徒无益,反而有害,因慢惊风由虚生风,属于虚风,治病必求其本,"虚者补之"是慢惊风的治疗原则。
一、辩证选方:
(一)急惊风
1.感受风邪
治法:清热开窍,熄风镇惊。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水牛角1Og,钩藤、桑叶菊花、川贝、白芍各6g,甘草3g。痰多加天竺黄胆星;抽搐加菊花、僵蚕;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2.感受暑邪
治法:清热祛暑,开窍镇惊。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1Og,生地丹皮连翘玄参竹叶各6g,山栀黄连各3g。痰多加远志、天竺黄;呕吐藿香佩兰;抽搐加钩藤、郁金
3.暴受惊恐
治法:镇惊安神。
方药:安神丸加减。茯神橘红各6g,人参五味子各5g,当归、甘草各4g。痰多加远志、半夏;手足抽搐加钩藤、菊花;眠不安者加枣仁
(二)慢惊风
1.脾胃虚弱
治法:脾阳虚者温运脾阳,抑木扶土。胃阴虚者,酸甘化阴,清热平肝。
方药:脾阳虚者理中汤加减。人参、干白术、甘草各3g,钩藤、白芍各6g。胃阴虚者连梅汤加减。生地、麦冬阿胶各6g,黄连、乌梅各3g,钩藤、天麻各4.5g。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方药:固真汤加减。人参、附子肉桂各3g,龙骨牡蛎各6g。痰多加菖蒲、竹茹;病程较长加蜈蚣地龙
3.肝肾阴亏
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板、鳖甲、牡蛎各1Og,白芍、阿胶、五味子各6g,麦冬、甘草各3g。阴虚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
二、其它疗法:灌肠:鲜地龙数条,洗净,捣烂,加开水、白糖适量取汁。频频灌肠。
三、专方验方
1.蒿柴薇丹汤:青蒿1Og,银柴胡1Og,白薇1Og,丹皮1Og,菊花6g,大青叶1Og。水煎,每日1剂。适用于新生儿惊厥高热不退者。
2.清热散:朱砂24g,琥珀15g,钩藤15g,薄荷1Og,滑石45g,柿霜30g,豆蔻15g,甘草45g。共为细面。每服0.3g,日服3次。适用于新生儿惊厥惊叫不安者。
3.防惊汤:蝉衣6g,钩藤8g,甘草8g,珍珠母1Og,炒枣仁1Og,栀子4g,黄连3g,防风3g,杭白芍8g,青黛3g。水煎服。每疗程服4周,第1周每日1剂,以后隔日1剂。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热退风止,善后调理。
4.天竺黄散:天竺黄、川郁金、山栀子、白僵蚕、蝉衣、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0.3g,以薄荷汤送服。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痰多者。
5.牛黄丸:牛黄0.3g,炒蝉蜕0.3g,大黄15g,黄芩15g,龙齿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3g,薄荷汤送服,日服2次。适用于新生儿高热惊厥。
中药 1.保婴散:具有除痰、定惊、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痰涎壅盛者。每服0.3g, 日服2次。
2.救急散:具有解表清热,镇惊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属内热积滞,外感风寒者。每服0.3g,日服2次。
3.婴宁散:具有驱风、除痰、定惊、开窍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痰涎壅盛者。每服 0.2g,日服2次。
4.保幼化风丹:具有清热散风,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里热明显者。每服 1/2丸,日服2次。
5.保婴夺命散:具有镇惊熄风,清热豁痰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高热惊厥者。每服0.3g, 日服2次。
6.小儿镇惊散:具有镇惊解热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惊厥属痰涎壅盛者。每服1/2丸, 日服2次。
7.婴儿安片:具有祛风镇惊、消食、化痰、退热的功效。适用于新生儿高热惊厥者。每服1/2片,每晚服1次。
针灸 1、体针:惊厥者取双涌泉穴或人中、合谷穴,采用强刺激,提插捻转法;高热者取曲池、大椎穴,采用强刺激,并十宣放血;牙关紧闭者取下关、颊车穴,采用中强刺激。
2.贴敷:山栀、仁各等量。山栀为末,桃仁捣成泥,以面粉、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日1次。
推拿按摩 急惊风欲作时,大敦穴上拿之,或鞋带穴拿之。惊风发作时,身向前曲者,将委中穴下掐住;若身向后抑,即将肘上鬼眼穴向下掐住。惊风停止后,揉运五经,推脾土,揉陴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关,揉涌泉,揉足三里穴。
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引起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主要应针对原发病,就惊厥本身来说,可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予以控制,以防止反复惊厥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惊厥发生时一般首先使用针刺疗法,可取人中、涌泉、合谷等穴,指压或毫针强刺激,如无速效可随即用镇惊药物,如10%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纳、安定等。惊厥控制后,需进一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方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济生饮(《玉案》卷五。)
 经常过敏求助~~
 寄生散(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圣济总
 辨女子癸水行后又不行眼目红肿生云翳赤丝手
 上肢麻木 早晨手指关节疼痛
 诸虚见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