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休克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hock
拚音 XIUKE
别名 中医:厥证,脱证。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循环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是维持细胞灌注和功能的循环系统的衰竭,系临床各科严重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的某本原因是有效血循环量不足,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淤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收缩压降至10.6kPa以下,脉压小于2.7kPa,心输出量降低、心率增快、脉搏细弱、全身无力、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或发绀、静脉萎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中医释名 早期轻度休克多属于“厥证”,严重休克则多归于“脱证”。
西医病因 1.低血容量性者回心血流量减少大量出血、失水、失血浆等原因使血容量突然减少30%~40%,静脉压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引发休克。 2.心源性者心脏排血功能低下 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填塞、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心瓣膜口堵塞、严重心律失常、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终末阶段等心脏疾病,此时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排血受阻或舒张充盈不足,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3.严重感染 由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的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释放出的内毒素,引起毛细血管床扩张、血液滞留、血容量相对不足、回心血量减少以及心排血量下降。 4.过敏 人体对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生物制品等的过敏反应,致敏原和抗体作用于致敏细胞,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床扩大、血浆渗出,血容量相对不足,加之过敏常导致喉炎水肿、支气管痉挛等使胸内压力增高,致使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 5.神经源性 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由于神经作用导致血管收缩机制减退,外周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中医病因 本病的病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阴血亏耗 久病真阴亏耗,或因亡血、大汗、呕吐、过泻、房劳过度等原因而致阴血大伤,脏腑失于濡养;或外感六yin之邪,入里化热,热毒炽盛,耗伤阴液。阳无阴不生,阴损必及阳,致使阴亏阳损。阳气失于温煦而致厥证,严重者阳气无所依附,虚阳外越而致脱证。 2.阳气衰微 久病或暴病伤阳耗气而致阳气大衰,或阴损及阳,阳气虚亏不能温煦而致厥证。若阳气衰微,阳不附阴而脱,则致脱证。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主要病理改变为有效血循环量不足,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微循环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由于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心、肺、肾、脑、肝和胃肠等生命器官的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
中医病机 厥证的基本病机是阳气或阴气先衰于下,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致。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失治误治,致使元气耗散,阴阳虚损,不能相互维系,终至阴阳离决,则为脱证的基本病机。《类证治裁·脱证》指出:“生命以阴阳为枢纽,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阴阳互根,互抱不脱,素问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并指出脱证:“总由阴阳枢纽不固”。可见休克早期为阴阳气衰为主,晚期则元气耗竭,亡阴亡阳。本病病位主要在心,可涉及肝、肾、肺、脾等脏。
病理
病理生理 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有效血循环量不足,引起全身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良、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收缩压降至10.6kPa (80mmHg)以下,脉压小于2.7kPa(20mmHg),心排血量降低,心率增快,脉搏细弱,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或紫绀,静脉萎缩,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厥证:
证候:四肢厥冷,面色、皮肤苍白,口唇、甲床略青紫,汗出,神情淡漠,甚则精神恍惚,或烦躁不安,舌淡或暗,脉数而沉细无力。
(2)脱证:①阳脱:
证候:神昏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厥,冷汗淋漓、面色苍白,二便自遗,口唇青紫,舌淡脉微。②阴脱:证候:神昏不语,面红身热,口渴唇燥,皮肤干皱,两目凹陷。舌质红干而少苔,脉虚细或细数。
西医诊断标准 (一)冷休克诊断试行标准(全国急性“三衰”会议制订,1978年2月,天津)
1.有诱发休克的病因。
2.临床表现:①神志异常;②脉细数>100次/min,或不能触知;③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试验阳性(压后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皮肤发花,粘膜苍白或发绀;④尿量<30ml/h或尿闭。
3.血压:①收缩压<10.66kPa;②脉压差<2.67kPa;③原有高血压病者,收缩压较原水平下降30%以上。
凡符合1项和2项中之二条及3项中之一条即可诊断休克。
上述脉搏、尿量、血压数字均指成人而言,小儿数值可参考小儿正常数值。
(二)休克肺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试行草案(全国急性“三衰”会议制订,1978年2月,天津)
1.诊断标准
早期(1)临床表现:①有感染、创伤、休克等危重原发病;②呼吸频率在22次/min以上;③持续性自发性过度换气。
(2)实验室检查:①动脉CO2分压〈4.66kPa(35mmHg);②动脉血pH〉7.45或尿pH呈中性偏碱。具备以上(1)或(2)中之一项即可诊断。
中期(1)临床表现:①呼吸频率在35次/min以上;②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吸气性呼吸困难;③肺部出现捻发音或细小啰音;④胸片出现网状或片状阴影。
(2)实验室检查:①动脉CO2分压<3.99kPa(30mmHg);②动脉血氧分压<7.98kPa(60mmHg);③动脉血乳酸含量增高。具备以上(1)中之三项或(2)中二项即可诊断。
晚期(1)临床表现:①呼吸极度困难或呼吸节律的改变;②肺部啰音较前增多;③胸片发展成片状融合阴影;④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表现。
(2)实验室检查:①动脉血CO2分压>5.99kPa(45mmHg);②动脉血乳酸进一步增高;③动脉血pH<7.35;④动脉血氧分压<6.65kPa(50mmHg)。具备以上(1)中之二项或(2)中之三项即可诊断。
2.临床分型
急进型,在休克发生后,未经纠正情况下立即出现呼吸衰竭
迟发型:当血压、尿量恢复后,数小时乃至数天后突然发生呼吸衰竭。
备注:既往无明显心肺疾病,或以上症状不能用现有其他心肺疾患解释者,方可诊断休克肺。
(三)急性心肌梗塞休克的诊断标准(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1973年)
1.确诊为冠心病心肌梗塞急性期。
2.具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肢冷、出汗、神志淡漠、烦躁、少尿。
3.梗塞前血压正常者,血压下降其收缩压等于或低于10.64kPa(80mmHg)。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比梗塞前下降10.64kPa(80mmHg)以上。
4.能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低血容量、剧痛、药物影响、临终前状态)。
(四)感染性休克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试行草案(1982年11月,杭州)
1.热伤气阴(拟似轻度休克):精神淡漠,语音低微,气短自汗,唇甲发绀,四肢逆冷,口干喜饮,小便短赤,舌质发红,苔黄少津,脉象细数。
2.阴竭阳脱(拟似重度休克):神志恍惚,气促息微,四肢厥冷,身出冷汗,舌卷囊缩,舌绛苔燥,脉微欲绝。
3.热盛腑实(拟似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壮热面赤,烦躁不安,腹满便结,气息粗急,口干喜饮,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或浮大而数。
4.热伤营血(拟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精神淡漠,语言低微,唇甲紫绀,四末不温,发斑出血,舌紫暗或有瘀斑,脉象细数。
感染性休克中医辨证参考方
热伤气阴:立方为:清热益气养阴;参考方:生脉散加减
阴竭阳脱:立方为:回阳救逆固脱;参考方:四逆汤参附汤龙骨、杜蛎等
热盛腑实:立方为:通腹泻热;参考方:承气汤加减
热伤营血:立方为:清营凉血活血;参考方:清营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附1]病因分类
1.心源性休克:可由急性心肌梗塞、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晚期、急性肺动脉栓塞等,引起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或舒张期充盈不足,以致心排血量减少或急性心排血功能受阻,而发生休克。
2.中毒性休克:本症多由严重感染引起,常见于休克性肺炎、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严重胆道感染、急性腹膜炎、出血坏死性肠炎、败血症等。早期血管收缩,后期血管扩张。血管壁损伤和心肌损伤便有效血容量降低,左心排血不足。
3.低血容量性休克:由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严重吐泻、糖尿病酸中毒等)、严重灼伤等所致,使血容量突然减少30%~40%,静脉压降低,回心血流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
4.过敏性休克:常见过敏药物有青霉素、镇静剂、麻醉剂、碘剂等,接种动物血清可引起血清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可使血管扩张,以及脑、喉头水肿而引起休克。
5.神经性休克:常由创伤、剧痛或脊髓麻醉意外引起,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中枢抑制,或阻断中枢与周围血管的联系,从而出现周围血管突然扩张,周围阻力减低,有效血容量减少。
[附2]临床分期:可分为休克前期和休克期。
1.休克前期:又称休克代偿期。此期患者神志清醒,但烦躁不安,可有恶心,呕吐,面色较白或略带紫,出冷汗,肢体湿冷,心跳加快,脉搏尚有力,收缩压可接近正常,但不稳定,舒张压升高,故脉压减少。此时应密切注意各组织器官的灌流状况,如反映脑灌流情况的精神状态,反映肾灌流情况的肢体温度、色泽、脉搏和血压、尿量等,并及时给予有效措施,促使其向有利方面转化,否则病情进一步发展,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血压下降,由休克前期转入休克期。2.休克期:临床表现随休克的程度而异,一般中度休克时,神志尚清楚,但软弱无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呼吸表浅,皮肤湿冷,肢端紫绀,脉搏细速,按压稍重即消失,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脉压小,表浅静脉萎陷,口渴,尿量减少。重度休克时,呼吸急促,可陷入昏迷状态,收缩压低于60mmHg以下甚至测不出,无尿。
一般收缩压降至80mmHg以下,脉压小于20mmHg,结合前述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休克。但在分析血压变化时应加以注意:儿童正常血压低于成人;有高血压者,血压数值下降20%以上也应考虑休克的可能。此外测血压时,要注意排除影响测量血压正确性的因素,如有时血压过低不是血压的真正降低,而是由于测压处肢体局部肿胀压迫动脉,或肢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致血流不畅所致,这时宜更换他处测量。
西医诊断依据 1.有诱发休克的病因; 2.意识异常; 3. 脉细速>100次/分或不能触知; 4.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后再充盈时间>2秒),皮肤花纹,粘膜苍白或发绀,尿量<30ml/小时或尿闭; 5.收缩压<10.7kPa (80mmHg); 6.脉压<2.67kPa (20mmHg); 7. 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来下降30%以上。 凡符合上述第1项以及第2、3、4项的两项和第5、6、7项中的一项者,即可诊断为休 克。
发病 有引起休克的原发病因。
病史
症状 休克早、中、晚三期不同症状。
体征 (一)休克早期
病人神志清醒,烦躁不安,可焦虑或激动。面色及皮肤苍白,口唇和牙床略带青紫,出冷汗,肢体湿冷。可有恶心、呕吐,心跳加快,脉搏尚有力,收缩压可偏低或接近正常,亦可偏高,但不稳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低, 尿量减少。
(二)休克中期
临床表现随休克的程度而异,一般中度休克时,除上述表现加重外,神志尚清楚,但软弱无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脉博细速,按压稍重即消失,收缩压降至10·6kPa(80mmHg)以下,脉压小于2.7kPa(20mmHg),表浅静脉萎缩,口渴,尿量减少至20ml/小时以下。重度休克时,呼吸急促,重度紫绀,可陷入昏迷状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皮肤可见暗紫花纹,收缩压低于8kPa (60mmHg)以下,甚至测不出,无尿。
(三)休克晚期
此期中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广泛的内脏器质性损害。前者引起出血,可有皮肤、粘膜和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较常见,肾上腺出血可致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胰腺出血可致急性胰腺炎。还可发生心力衰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肝功能障碍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等,而见相应症状及体证。
体检 休克早、中、晚三期有不同的表现。
电诊断 心电图监测 可及时发现过快或过慢心率及危重心律失常,原为心脏病者可有相应的心电图改变。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动脉压测定:除休克早期外.病人动脉压均降低。有时用袖带血压计测血压时,血压已明显下降或测不出,但病人一般情况尚好,尿量亦无明显减少,如改用动脉内直接测压法测量可发现血压无明显降低,甚至正常。这是由于周围血管收缩,袖带测压已不可靠之缘故。因此,在应用升压药物过程中,如单凭袖带测压作指标,有可能造成升压药使用过量,反而增加心脏负担。故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如脉率、神志、四肢皮肤颜色和温度、尿量等,以作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如有条件,最好作动脉穿刺插管直接测量动脉压。此外,测血压应注意正常儿童血压低于成人;有高血压者,血压数值下降20%以上或已较原来血压降低4kPa时,应考虑血压已降低。 2、中心静脉压测定:测定中心静脉压,有助于鉴别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因而对处理各类休克、决定输液的质和量、是否用强心药或利尿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心静脉压与右心室充盈压成正比,在无肺循环或右心室病变的情况下,亦能间接地反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它能反映心脏对输液的负荷能力。但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还有很多,如血管收缩剂和扩张剂的应用、肺部疾患、心脏疾病以及“O”点水平的不准确等,须加以注意。 3、肺楔嵌压测定:肺楔嵌压反映左心房平均压,与左心室舒张未期压密切相关。在无肺血管疾病或左房室瓣病变时测定肺楔嵌压,有助于了解左心室功能,是估计血容量和监护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的一个很好的指标。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一种顶端带有气囊的飘浮心导管(swan-Ganz导管),通过周围静脉,将其送至上腔或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处,向气囊注人二氧化碳或空气1.0—1.5ml.气囊充气后可随血流飘浮进入肺动脉分支(无需在X线透视下进行)。当气囊放气后,可记录肺动脉压;气囊再度充气后,肺动脉被阻塞,此时即可记录肺楔嵌压。 4、心输出量测定:用带有热敏电阻的飘浮心导管,将心导管顶端置于肺动脉,注射液体的开口置于右心房,先抽出一些血液,使体外部分的心导管腔内的温度升到体温的水平,以温度为0.5℃的冷生理盐水10ml(或5%葡萄糖液)迅速从导管腔注入,用具有电子计算装置的测定仪显示出心输出量数字,可以反覆而迅速地测定。 目前应用多用途的飘浮心导管,可同时测中心静脉压、肺楔嵌压、肺动脉压及心输出量,如导管带有铂电极必要时可记录心腔内心电图或行心腔内起搏,一般导管放置时间不能超过72h。 5、微循环灌注情况检查①皮肤与肛门温度的测定:休克时皮肤血管收缩,故皮肤温度常较低;由于皮肤血管收缩不能散热,故肛温常增高。如两者温差在1—3℃之间,则表示休克严重(正常在0.5℃左右)。②血细胞比容:当周围末梢血的血细胞比容高出中心静脉血细胞比容的3vol%时,则表示有显著的周围血管收缩。这种差别变化的幅度常表示微循环灌注恶化或好转的程度。③眼底和甲床检查: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与小静脉扩张,严重时可有视网膜水肿。在指甲上加压后放松时可见毛细血管内血液充盈的时间延长。
血液 1、血常规:大量出血后数小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即显著降低;失水病人则发生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压积增加。白细胞计数一般增高,严重感染者大多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增加,嗜酸粒细胞可减少。有出血倾向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血小板计数可减少,血纤维蛋白原可减低,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血浆鱼精蛋自副凝试验(3P试验)或乙醇胶试验阳性。2、血液化学:血糖增高,血丙酮酸和乳酸增高,并有pH值降低,碱贮备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肾功能减退时可有血尿素氮等增高。血钾亦可增高。肝功能减退时血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可增高,肝功能衰竭时血氨可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含量可下降。肺功能衰竭时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降低,吸纯氧亦不能恢复正常。
尿 1、尿常规随肾脏的变化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管型等。心电图 可有冠状动脉明显供血不足的表现,如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甚至可有类似心肌梗死的变化。原有心脏病者还可有相应的心电图改变。 2、尿量测定留置导尿管连续观察排尿情况,要求每小时尿量多于20—30ml。若不到此数,提示肾血流量不足,肾功能趋于衰竭。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主要鉴别休克的不同类型,以利于针对病因治疗。通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各种理化检查不难区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血压恢复正常,休克症状及体征消失。
2.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
预后 休克是临床的危重阶段,其预后和原发病与能否及时恰当的治疗密切相关。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全身组织的血流灌注,恢复及维护脏器功能及机体代谢,而不在单纯提高血压。因为血压只反映心排血量和血管壁顺应性的关系,而不能反映组织血流灌注的情况。
1.一般紧急处理(1)病人应平卧:不能平卧时可采用半卧位。注意保暖和安静。(2)氧气吸入:鼻导管给氧或面罩给氧。(3)应尽早进行静脉输液和给药,如周围静脉萎陷穿刺有困难时,可考虑作锁骨下或锁骨上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亦可作周围静脉切开插管。如血压迅速下降而静脉输液通路尚未建立时,可先选用苯福林(新福林)5—10mg、间羟胺(阿拉明)5—10mg、甲氧胺(美速克新)10mg或麻黄素30mg肌注,暂时维持血压,争取时间作进一步处理。(4)各类休克的治疗:感染性休克应作综合治疗,积极控制感染与抗休克。(5)控制感染:按药敏结果选用药物。剂量宜较大,首次可给加倍量,应于静脉内给药,以联合应用两种为宜。
2.纠正低血容量 各种休克大都存在循环血容量的不足,在休克早期即应及时补液,以改善微循环的灌流。补液量一般可根据CVP水平,对CVP<0.5kPa (5cmH2O)的血容量不足者,应及时给予补液,直至血压及组织灌流压增高至足够水平;对在0.5~1.5kPa (5~15cmH2O)者的补液问题,常需结合其它资料分析,甚至需作容量负荷试验以决定补液量,而CVP>1.5kPa(15mmH2O)者则需测PCWP,若后者<2.0kPa (15mmHg),可于5~10分钟内输给100ml液体,如输液后PCWP不再增高,组织灌流好转或血压回升,则可继续给于补液;如PCWP上升,组织灌流无改善或更坏,则应停止补液,并给予血管扩张剂;如给药后PCWP回降,但血压仍较低,可在严密观察下给予补液以促使血压回升。对于不具备测定CVP条件的,可以根据病史、尿量等情况估计,如患者有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禁食、高热、吐泻、出血、利尿、脱水等)、舌质红而干,皮肤弹性差,静脉塌陷,心率增快,脉压差小,提示血容量不足;尿量<20ml/小时,比重>1.030也提示血容量不足;
亦有人用休克指数作为判断血容量的指标,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为0.5,如为1,则丢失血容量为20%~30%,如>1 则丢失血容量在30%~50%,但因血压及脉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只供参考。补液的种类和剂量取决于患者的循环状态,以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效果好。
3.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可用5%碳酸氢钠100~200ml或11.2%乳酸钠40~80ml静脉滴注,再根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调整剂量。
4.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1)缩血管药物:应用原则为①休克早期,皮肤温暖,四肢无紫绀,尿量>25ml/小时。②患者血容量不足又不能快速补充者。③扩血管药物疗效不佳。常用药物有:①多巴胺:为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作用于多巴胺受体,刺激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和心排血量增加,对皮肤肌内的小动脉及冠状动脉有选择扩张作用,使肾血流量和尿量增加,心率无明显加快,但耗氧量增加,可用10~3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②间羟胺:并有α和β肾上腺素能作用,刺激β受体,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心排血量增加,刺激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可用10~3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此药较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缓和而持久,且使肾血管收缩作用较弱,因而常被列为首选药。③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和间羟胺基本相同,但作用较快,维持时间较短,可用0.5~1.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④多巴酚丁胺:是多巴胺的衍生物,具有α和β肾上腺素能作用,对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强于多巴胺,但对外周血管的作用不明显,小剂量有轻度缩血管效应,大剂量则有缩血管及扩血管的双重效应。 4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12.5~10mg/kg/分。以上药物应用后,调整滴注速度或浓度以使收缩压维持在12~13.3kPa (90~100mmHg)为宜。如一种药物不能维持,可两种或三种同用,但用量不宜太大,以防血压过高,增加心脏负荷,减少组织血流灌注。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因上述药物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损伤,应慎用。
(2)扩血管药物:应用原则:①血容量已补足,但休克症状未有明显改善。②有交感神经亢进的表现(如肤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压小、毛细血管充盈不良)。③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排血量降低(如心音低、脉压小,四肢冷)。常用药物有:①硝普钠:直接作用于动脉和静脉的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对心脏本身无直接影响,5~10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20~100μg/分。②酚妥拉明:为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同时有β-肾上腺素能兴奋作用。减轻心脏后负荷,可用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0.3~0. 5mg/分。③硝酸酯类药物:主要作用于静脉,扩张外周动脉作用较弱,可用硝酸甘油5mg置于100ml 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分钟7~8滴,或消心痛10mg,溶于5%葡萄糖液中100ml中静脉滴注,30~100μg/分。
5.肾上腺皮质激素:宜早期大剂量应用,可用于各种休克,其作用主要是与细胞膜的作用有关,大剂量时有增加心排血量,减低血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液注量的作用。一般剂量为氢化可的松0.2~0. 6g/日或地塞米松20~40mg/日,疗程不宜超过3日,休克纠正后应尽早停用。
6.胰高血糖素:对CVP>2kPa (20cmH2O)或PCWP>2.0~2.4kPa (15~18mmHg)者,于纠正心律失常、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后,休克仍未改善时可以应用,3~5mg,静脉滴注,半分钟内滴完,待2~3分钟如无反应可再重复注射、继而用3~5mg肌注,每1/2~1小时1次,或每小时用5~1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24~48小时。
7.预防肾功能衰竭 血压基本稳定后,无心衰时,可在10~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酸或25%山梨醇100~250ml,在心衰时宜用速尿40mg或利尿酸钠50mg静脉注射。
8.机械辅助循环 对心源性休克或严重休克继发心功能衰竭者,可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或体外加压反搏术。
中医治疗 辨证分型治疗
(1)厥证: 治法:益气温阳、化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药用人参、当归、桂枝白芍甘草大枣丹参赤芍麦冬。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麦冬滋养心阴;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归血,又助桂枝通阳;丹参、赤芍活血通脉。诸药相合,以达益气养阴生血、温阳化瘀通络之功,临证应用时,应注意与不同病因相结合施治。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涩而敛汗,四肢厥冷者,加附子回阳救逆。
(2)脱证:①阳脱:治则: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四逆汤加味。用人参、附子、干、甘草、肉桂
方中经参温阳益气固脱;附子、肉桂补益先天命门真火,通行十二经;干姜助附、桂升发阳气;炙甘草既可解附子之毒,又能缓姜、桂辛烈之性。诸药合用,共达回阳救逆之功。浮阳上越,面红者,加用生龙骨、牡蛎以收敛浮阳;目陷色黑者,加山萸肉、五味子以益肾纳气;冷汗不止者,加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益气敛阴止汗。②阴脱 治法:益气养阴固脱。方药:固阴煎加减。用人参、生地、山萸肉黄芪、麦冬、五味子、肉桂、甘草。方中人参甘平,大补元气;黄芪助人参益气固脱;生地、麦冬、山萸肉养阴生津,五味子敛阴;少佐肉桂温阳,以期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之意。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固脱之功。若阴阳俱脱者,宜阴阳双补以固脱,则以人参四逆汤合固阴煎加减;若见唇色、指端青紫者,加入丹参、赤芍、红花川芎等活血之品。
中药 (1)生脉针:以生脉散配制而成,每次40~60ml,以等量的50%葡萄糖稀释后静注,或加入10%葡萄糖中滴注,治疗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有效。
(2)参麦针:用人参、麦冬等量配制成10%的浓度,每次20~30ml加入50%的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每10~30分钟1次,直到血压回升改为静滴,对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均有效。
(3)参附针:每次10~20ml,加入50%葡萄糖30~40ml静注,1~2次后,用40~80ml加10%葡萄糖250~500ml静滴,一日二次。对阳脱有效。
(4)强心灵:每次0.125~0.25ml,加50%葡萄糖20ml静脉缓慢推注,一日1次,对心源性休克有效。
(5)枳实针:每次0.3~0.5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10ml缓慢静注,每15分钟1次,待血压回升后,改为0.15~0.35g/kg,加入10%葡萄糖100ml中静滴。休克纠正后停药,对低血容量性休克、阴脱之重症有效。与生脉针合用,对过敏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均有效。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休克是一危重变化的动态过程,临床应熟悉休克的早期症状、体征,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休克的发生。已发生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治疗愈早愈好,针对不同类型的休克,施以针对性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肾功能,立足于改善组织血流灌注,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历史考证 《素问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活人书·论阴阳寒热》说:“手足逆冷,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阴阳不相顺接,手足逆冷也。阳气衰,阴气盛,阴盛于阳,故阳 脉为之逆,不通于手足,所以逆冷也”。
相关文章
 怎么煎中药,效果最好?
 猬皮丸(《千金》卷二十三。)
 卵偏大方三首
 沉茄止疝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补肝散(《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
 文武膏(《保命集》卷下)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