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金匮》卷中。
|
药物组成 | 大黄4两,黄柏4两,消石4两,栀子15枚。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纳消,更煮取1升,顿服。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1.《金匮要略论注》:此为黄疸有里无表者言之,谓疸色黄,见于表矣,乃腹满,小便不利且赤,里热可知。黄疸最难得汗,乃自汗,则表从汗解,故曰此为表和里实。实者邪也,有邪则宜去,故主大黄消石汤。大黄、消石解气血中之实热,黄柏苦寒主下焦,栀子虽轻浮在上,能使里热从上而下,故以为使,且轻浮则与郁结相宜也。 2.《金鉴》引李彣: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消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