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竹沥运痰丸、竹沥丸
|
处方来源 | 《摄生众妙方》卷六。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能运痰于大肠从大便出,不损元气,又能达痰。
|
主治 | 痰积、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膈,吐咯不出,咽门至胃脘窄狭如线疼痛,目眩头旋,腹中累累有块;颈项痰核。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服100丸,食远白米汤送下。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1.《成方便读》:夫痰者,皆津液所化,而胶痼之痰,又为火灼所致。故治痰者必先降火,而降火者又必先理气。方中黄芩清上,大黄导下,沉香升降诸气,而后礞石得成其消痰散结之功,半夏、陈皮以匡礞石之不逮,人参、甘草以助正气之运行,竹沥行经入络,用其化皮里膜外之痰,姜汁豁痰和胃,又解竹沥之寒,互相为用耳。 2.《辽宁中医杂志》(1980;2:12):方中以王隐君之礞石滚痰丸为基础,加陈橘红、陈半夏、茯苓、人参、甘草、竹沥、姜汁诸药,其意在橘红、半夏两味皆用其陈者,盖因其药贵在陈久;则无过燥之弊,使其专从消痞散结、顺气化痰之功;茯苓、甘草健脾和中,以消除成痰之途;竹沥清化热痰,姜汁豁痰开胃,两药性味相制,其驱痰之功效更胜;更以人参扶正养津,兼制礞石滚痰丸峻厉之性。其主以清热逐痰,佐以扶正养津,功专理正气虚衰、顽痰热结之证。此攻中有补,泻不损正,实先人制方用药之妙。 |
备注 | 竹沥运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竹沥丸(《医学金针》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