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金匮》卷上。
|
药物组成 | 防己1两,甘草半两(炒),白术7钱半,黄耆1两1分(去芦)。
|
加减 | |
功效 | 固表散风水。
|
主治 | 肌表气虚,风湿相搏,客在皮肤,一身尽重,四肢少力,关节烦疼,时自汗出,洒渐恶风,不欲去衣;及风水客搏,腿脚浮肿,上轻下重,不能屈伸。
|
制备方法 | 上锉,如麻豆大。
|
用法用量 |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1.功能性水肿:赵某,女,46岁。半年前出现水肿,经检查肝、肾功能正常,心脏听诊及尿常规检查亦属正常,诊为功能性水肿。曾服西药利尿剂,水肿消,但不能巩固,且出现乏力。诊见下肢浮肿,按之没指,晨轻暮重,乏力肢麻,白带多,大便溏薄,舌苔白薄而腻,脉濡。用防己黄耆汤加味:生黄耆、防己各15g,生炒白术各10g,生姜3片,大枣5枚,赤小豆,玉米须各30g。煎服7剂后肿消,半个月后浮肿又起,仍投上药,再服7剂,病即痊愈。随防半年,未复发。 2.更年期综合征:王某,女,47岁。常自汗出,手足发麻,小便量少,下肢浮肿,舌质淡胖,月经错乱,舌苔薄白,脉濡。曾在内分泌科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指征,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用生黄耆15g,白术、防己各12g,生姜3片,大枣3枚。煎服14剂,水肿消退。 3.狐臭:以防己黄耆汤治疗狐臭12例,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最大48岁,最小14岁,病程1~25年不等。处方:防己、黄耆各30g,炒白术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20g。若水湿甚者,加茅术、车前子(草);脾虚明显者,加茯苓皮、泽泻;肥胖者,加茵陈、焦山楂各20g。结果12例全部治愈,平均疗程3.5月。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1.《金匮玉函经二注》:以黄耆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米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太阴药也。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窍泻湿,为治风肿、水肿之主药;黄耆生用达表,治风注肤痛,温分肉,实腠理;白术健脾燥湿,与黄耆并能止汗为臣;防己性险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缓之,又能补土制水为佐;姜、枣辛甘发散,调和荣卫为使也。 3.《成方便读》: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生湿,用各不同,故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己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迳去而病愈。故用黄耆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己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上部之湿欲解也。或从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愈,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 4.《中国医学大辞典》:何以不用桂枝、麻黄以发表祛风,而用防己、黄耆以补虚行水乎?盖以汗出为腠理之虚,身重为止虚湿胜,故用黄耆以走表塞空,枣、草、白术以补土胜湿,生姜辛以去风,温以行水,重用防己之走而不守者,领诸药环转于周身,使上行下出,外通内达,迅扫而无余矣。 |
备注 | 木防己汤(《外台》卷二十引《深师方》)、汉防己汤(《活人书》卷十七)、防己汤(《圣济总录》卷七十九)、逐湿汤(《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七九引《风科集验方》)、白术煎(《仙拈集》卷一)、黄耆防己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