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傅青主女科》卷上。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益气健脾,祛湿止带。
|
主治 | 妇人湿盛火衰,肝郁气弱,脾土受伤,湿气下陷,致患白带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1.白带:林某某,女,30岁,已婚,1984年3月3日初诊。带下年余,缠绵不已,量多,色白清稀,无臭味,面色萎黄,纳呆便溏,四肢困倦,腰酸乏力,经期尚准,舌淡苔薄白,脉濡细。证属脾虚不运,寒湿带下。治拟健脾运中,升阳除湿。处方:党参15g,苍术10g,炒白术30g,炒山药30g,柴胡5g,黑荆芥5g,陈皮6g,车前子10g,炙甘草3g,炒白芍12g,芡实30g。六剂。二诊时白带明显减少,胃纳转佳,大便成形,腰酸如故。宗前方加川续断12g,菟丝子12g,续进九剂而愈。 2.经行泄泻:林某某,女,40岁,1970年10月5日初诊。患病二载,经行即腹泻,一日3-4次,虽经治疗,仍时愈时患。月经量多色淡,面色萎黄虚浮,饮食不思,神疲肢软,带下淋漓,腰酸背痛,舌胖苔白,脉沉缓。属脾肾阳虚,湿濡中焦。治拟健脾温肾。调中胜湿。处方:党参12g,炒白术30g,炒山药30g,炙草3g,柴胡5g,陈皮6g,苍术10g,巴戟10g,炒苡仁15g,炒白芍10g,茯苓10g,黑荆芥5g。九剂。二诊时,纳谷渐强,带下甚少,诸症亦愈。嘱每月经前10天,服上方六剂,调治三月而愈。 3.慢性肝炎:颜某某,男,46岁,1985年5月6日诊。患者于1979年诊断为慢性肝炎。数年来右胁隐痛,纳差乏力,屡治不愈。近半年更觉口淡乏味纳呆,气短乏力,嗜卧,腹胀,泄泻日3-4次,小便淡黄短少,时有鼻衄,两足踝微肿,面苍白无华,神情悒郁,形体消瘦,舌淡苔薄白而润,脉虚缓无力。谷丙转氨酶180单位,麝浊18单位,锌浊20单位,麝絮(+++??),HBsAg阳性。以往多服逍遥散加减,见效甚微。审证属久病脾胃大虚,运化无力,肝郁湿滞。处方:焦白术30g,山药30g,党参15g,白芍15g,车前子15g,茅根15g,炒苍术10g,炒鸡内金10g,柴胡6g,陈皮6g,炙甘草6g,黑芥穗3g,水煎服。服15剂后,腹胀、鼻衄、浮肿消失,饮食稍增,大小便正常,以本方加减共服60余剂,诸症消失。1985年9月11日查:HBsAg阴性,谷丙转氨酶32单位,麝浊10单位,锌浊8单位,麝絮(+)。已上班工作,至今未复发。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1.《中药方剂简编》:方中白术、苍术、山药、党参、甘草益气健脾燥湿,车前子导湿邪从小便出,白芍、柴胡柔肝疏肝,陈皮行气和胃,使补而不滞,又用芥穗与柴胡升达阳气。脾气健,肝郁解,湿邪祛,白带自愈。 2.《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9:24):方中白术、山药、人参重用,意在大补脾胃之气,并配甘草以增强健脾之力;苍术、陈皮健脾燥湿;白芍疏肝滋生肝血,佐以柴胡升散除湿;车前子利水除湿;荆芥升阳散湿。全方之配伍,体现了“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升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以及表也。 |
备注 | 《辨证录》有半夏一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