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抽搐是不随意运动的表现,是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理现象,表现为横 纹肌的不随意收缩。 |
临床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惊厥。★ 强直性痉挛。★ 肌阵挛。★ 震颤。★ 舞蹈 | |
样动作。★ 手足徐动。★ 扭转痉挛。★ 肌束颤动。★ 习惯性抽搐。中医认为引起抽 | |
搐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毒内盛,风阳扰动、风毒窜络、阴血亏损等方面。常见于脑系疾病、 | |
传染病、中毒、头颅内伤、厥病类疾病、子痫、产后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病 | |
中。$$临床对以抽搐为主病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抽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 | |
证论治。 | |
症状描述:
|
|
发病原因:
|
惊厥:是常见的一种不随意运动,这是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的强直和阵挛性抽搐 。全身性 |
的如癫痫大发作 ,局限性的如局限性阗痫。惊厥可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 |
强直性痉挛:是指肌肉呈强直性收缩,例如癫痫大发作的强直期,手足搐搦症的手足部肌内 | |
痉挛,破伤风的牙关紧闭和有弓反张均属于此种类型。 | |
肌阵挛:是指一种短暂的、快速 的、触电样重复的肌肉收缩,可遍及数组肌群或地部分肌 | |
肉。肌阵挛可能轻微而不致引起肌体一部分的运动,也可能十分剧烈而使 病者跌倒。 | |
震颤:是关节的促动肌与拮抗肌的有节律的轮替运动,其幅度可大可小,其速度可快可慢, | |
因不同疾病而异。震颤的常见部位是手指、下颏、唇部和头部等处。 | |
舞蹈样动作:是一种突发的快速的、无定型的、无目的的、粗大的肌群跳动,最常见于头部 | |
,面部的上肢尤以肢体的远端明显。 | |
手足徐动:是指手指或足趾出现的比较缓慢的扭曲动作,表现为各种奇形怪状,其速度介乎 | |
于舞蹈动作与扭转痉挛之间。 | |
扭转痉挛:是一咱肢体近端以及脊柱肌群的缓慢扭转动作,也由于基底节疾病所致。 | |
肌束颤动是局限于某些肌束的极其快速、而短暂的收缩,不伴有关节活动,用手刺激病变部 | |
位时可诱发。 | |
习惯性抽搐:是一种快速、短暂、重复的、有目的的、刻板式的不随意动作,常见的有眨眼 | |
、呶嘴、蹙额、耸肩等。中医指出抽搐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其症多为肝经病变 | |
,且与病及脑神密切相关。临床辩证有虚实之别。外感风寒湿邪,而致气血不畅,邪壅经络 | |
;或邪毒内陷,风毒窜络,闭扰脑神,燔灼肝经;或热邪内盛,灼伤津液,或风阳上扰,而 | |
致抽搐动风,多属实证。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脏腑虚衰,肝肾阴虚,而致虚风内动,多 | |
属虚证。 | |
诊断要点:
|
当横纹肌出现不随意的收缩蛙即可诊为抽搐。但要区分那种类型则需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加 |
以判断。手足蠕动、颤抖系以肢端为明显,不同于抽搐。 | |
除详细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外,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多属必要。其他实验室检查根据 | |
病情有选择性进行,如脑脊液、血糖、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检验,以及X线、B型超 | |
声波、心电图、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的确立。 | |
疾病辨析:
|
癫痫大发作。 |
癔病性抽搐。 | |
精神性震颤。 | |
肌病性肌萎缩。 | |
中医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 | |
★ 起病突然,伴高热者,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 | |
★ 伴头痛、呕吐等、除应考虑春温[瘟]、暑温[瘟]、疫毒痢等病外,尚应考虑脑痨、 | |
脑部寄生虫病等。 | |
★ 肝热病、肝瘟患者出现深度黄疸和脑神症状并抽搐者,多为肝厥。 | |
★ 小儿高热、抽搐,为急惊风;小儿体弱、久病而抽搐,为慢惊风。 | |
结合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 |
★ 慢性或急性肾病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肾厥。 | |
★ 消渴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消渴厥。 | |
★ 风眩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出血中风、厥[真]头痛。 | |
★ 即往有类似病史,发作时神志不清,口吐白沫,移时自行停止者,多为痫病。 | |
★ 暑季于高温环境下发病,多属暑风[痉]。 | |
★ 因情志刺激等所致者,常见于气[郁]厥。 | |
★ 有外伤或被狂犬咬伤等病史者,应考虑破伤风、狂犬病等。 | |
★ 妇妇妊娠末期出现抽搐,称为子痫;新产后出现抽搐,称为产后痉病。 | |
为急惊风;小儿体弱、久病而抽搐,为慢惊风。 | |
结合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 |
★ 慢性或急性肾病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肾厥。 | |
★ 消渴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消渴厥。 | |
★ 风眩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出血中风、厥[真]头痛。 | |
★ 即往有类似病史,发 | |
★ 暑季于高温环境下发病,多属暑风[痉]。 | |
★ 因情志刺激等所致者,常见于气[郁]厥。 | |
★ 有外伤或被狂犬咬伤等病史者,应考虑破伤风、狂犬病等。 | |
★ 妇妇妊娠末期出现抽搐,称为子痫;新产后出现抽搐,称为产后痉病。 | |
为急惊风;小儿体弱、久病而抽搐,为慢惊风。 | |
结合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 | |
★ 慢性或急性肾病患者症见抽搐,应考虑肾厥。 | |
★ 消渴患者症见抽搐,应考 | |
治疗方法:
|
邪壅经络 |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项背强直甚或口噤不得语,四肢搐搦,或筋脉拘急,胸脘痞闷,渴 | |
不欲饮,苔白腻,脉浮紧。 | |
治法: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 |
主方:羌活胜湿汤 | |
用法: | |
加减: | |
风痰闭神证 | |
证候:突然昏仆,肢体抽搐或瘫痪,喉中痰鸣,口吐涎沫,苔白腻,脉弦滑。 | |
治法:搜风祛痰开窍。 | |
主方:涤痰汤 | |
用法:,配服苏合香丸。 | |
加减:一般宜去人参;痰黄、苔黄腻,去生姜、大枣,加竹沥、黄芩、黄连。 | |
热郁阳明 | |
证候:壮热胸闷,口噤[齿介] 齿,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口渴喜冷饮, | |
躁扰神昏,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 |
治法:泄热存阴。 | |
主方:增液承气汤 | |
用法: | |
加减:如热盛伤津,无腑实之证,可加白虎、人参汤以清热生津。 | |
热盛动风证 | |
证候:壮热汗出口渴,躁扰不宁,甚则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面赤,舌质 | |
红绛,苔黄,脉数。 | |
治法:清热解毒、开窍熄风。 | |
主方:羚角钩藤汤 | |
用法:,配服紫雪丹。 | |
加减:常加地龙、全蝎;壮热口渴,加石膏、知母;便秘腹胀,加大黄、芒硝、枳实;斑疹 | |
、舌绛,加丹皮、紫草。 | |
热动营血 | |
证候:身热夜甚,神昏,口噤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或身见斑疹,舌红绎,苔黄燥, | |
脉弦数或细数。 | |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 |
主方:羚羊钩藤汤 | |
用法: | |
加减:伴昏迷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 | |
肝阳化风证 | |
证候:头痛眩晕,项强不舒,肢体麻木,震颤或抽搐,急躁易怒,或见昏迷,口苦,面红目 | |
赤,舌红,苔黄,脉弦细。 | |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解痉。 | |
主方:镇肝熄风汤 | |
用法: | |
加减:烦躁、目赤、口苦,加胆草、丹皮;便秘,加大黄、芒硝、芦荟。 | |
阴虚动风证 | |
证候:头痛眩晕,腰酸耳鸣,心烦失眠,肢体麻木、震颤甚或抽搐,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 |
舌红,少苔,脉数。 | |
治法:滋阴熄风。 | |
主方:三甲复脉汤 | |
用法: | |
加减:断烦失眠,加栀子、夜交藤;兼血虚,加首乌、鸡血藤。 | |
风毒入络证 | |
证候: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或肌肉震颤,或苦笑面容,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 | |
斜,头痛眩晕,舌红,苔腻,脉弦。 | |
治法:祛风止痉。 | |
主方:玉真散,或五虎追风散 | |
用法: | |
加减:发热,加黄芩、黄连、银花、连翘;抽搐频作,加地龙、红蓖麻根;痰涎壅盛,加竹 | |
沥 | |
证候:四肢抽搐无力,肌肉[shun]动,肢体发麻,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肢 | |
凉,眩晕,体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 |
治法:温阳补气熄风。 | |
主方:可保立苏散 | |
用法: | |
加减:纳呆、腹胀,加砂仁、鸡内金、陈皮;肢冷、便溏,加桂枝、干姜、炮附子。 | |
其他疗法:
|
绝对安静环境,卧床休息,禁食。 |
常用中成药: | |
★ 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清气解毒注射液、复方鱼腥草注射液等,加入10%葡 | |
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 |
★ 紫雪丹、牛黄凉风片[牛黄抱龙丸]、琥珀惊风片[琥珀抱龙丸]、牛黄镇惊丸、止痉 | |
散、猴枣散、瓜霜退热灵、安脑丸等,口服。 | |
针炙疗法: | |
★ 体针治疗:人中、素髎、百会等为首选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 |
★ 穴位注射疗法:地龙注射液,大椎、合谷、曲池穴位注射,每穴0.5-1.0mL。 | |
★ 耳针疗法:取神门、皮质下,用强刺激。 | |
★ 灯火蘸疗法:用灯草蘸清油点燃,以明火对准印堂、人中、颊车、角孙、神阙、大椎等 | |
穴,一触及起可听到“啪”声,止痉速效。 | |
常用止痉中药:羚羊角(山羊角)、全蝎、钩藤、地龙、蜈蚣、白僵蚕、乌梢蛇、白附子、 | |
南星、蝉蜕等,可在辨病、辩证基本上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