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 |
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 | |
临床若对导致健忘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健忘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 |
发病原因:
|
健忘多为脑神病变,与心、脾、肾关系密切。久病损伤精血,年迈气血亏虚,髓海空虚,精 |
神衰败,正气不足,脑失濡养;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阴血内耗,化生无源,脑神失养; | |
房事不节,肾精不足,或心火独亢,心肾不交;颅脑外伤,痰瘀阻痹,皆能令人健忘。 | |
诊断要点:
|
健忘指善忘前事,而思维仍属正常,与痴呆之智能减退,不晓其事可以鉴别。 |
疾病辨析:
|
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
★ 病久体弱,并有其他虚弱症者,多属神劳、不寐、卑[ ]等病。 | |
★ 形体不弱而健忘,甚至有遗忘,且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多为气[郁]厥、神郁 | |
(神经症)等病。 | |
★ 老人健忘明显者,常见于脑络痹,脑萎、脏躁等病。 | |
★ 外伤、中毒、酒厥等所致健忘,必有相应的病史可查。 | |
必要时,可考虑作脑血流图、脑电图、头颅X线平片及CT扫描等检查。 | |
治疗方法:
|
心脾气血两虚证 |
证候:记忆力减退,或善忘前事,精神疲倦,食少腹胀,心悸不寐,舌淡,脉弱。 | |
治法:补脾益气、补血养心。 | |
主方:归脾汤 | |
用法: | |
加减:食少、腹胀,加扁豆、陈皮、山楂;心悸、不寐,加夜效藤、磁石。 | |
阴虚火旺证 | |
证候:健忘,多梦,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舌红瘦 | |
小,少苔,脉细数。 | |
治法:滋阴降 、补益心肾。 | |
主方:心肾两交汤 | |
用法: | |
加减:潮热、盗汗,加胡黄连、秦艽、浮小麦;梦交、遗精,加芡实、莲心、熟地、黄柏。 | |
肾精亏虚证 | |
证候:健忘,精神萎靡,腰酸乏力,甚则滑精早泄,舌淡,脉沉细无力。 | |
治法:补肾填精。 | |
主方:大补元煎 | |
用法: | |
加减:兼心悸、失眠,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腰酸、遗精,加菟丝子、桑螵蛸、紫河车 | |
。 | |
瘀痰内阻证 | |
证候:健忘,头晕而痛,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心悸不宁,舌暗,苔腻,脉沉弦。 | |
治法:祛痰化瘀。 | |
主方:加味四物二陈汤 | |
用法: | |
加减: | |
其他疗法:
|
一般处理:据不同的病因,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因营养不良而致者,应加强食物营养,多 |
吃富含多种维生素、铁、锌、镁等的蔬菜和水果;因精神因素而致者,应调节情志。 | |
常用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脑液、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 | |
常用中药:灵芝、益智仁、远志、菖蒲等,可在辨病、辩证基础上选用。 | |
针炙疗法: | |
★ 体针疗法:在辩证取穴基础上,头痛加太阳透率谷、百会穴;腹痛加足三里、丰隆穴; | |
痰多加天突、照海穴;腹泻加足三里、中脘穴;纳差加中脘、气海穴;心悸加心俞、肝俞穴 | |
;梦遗加神门、心俞穴;月经不调加血海、内关穴;耳鸣加听会、关元穴;阳痿加中极、关 | |
元穴。 | |
★ 耳针疗法:取穴多用神门、内分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