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紫斑是指皮肤粘膜出现不高出肤面的青紫色或紫红色斑块或斑点的症状。多因热毒窜络,血 |
热妄行,或脾虚气不摄血,或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而成。常见疾病有外伤、紫癜 | |
病、髓劳、肥气、菜乌紫病、妊娠紫癜,以及外感热病、中毒等。 | |
临床对以紫斑为主症的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以紫斑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 |
发病原因:
|
紫斑之病位在肌肤,为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而瘀于肌肤所致。疫疬热毒炽盛,热入营血 |
,或毒物刺激,风毒入络,迫血妄行,血出于肌肤之间,成为紫斑;素体阴虚,劳欲过度, | |
或久病伤阴,营阴内耗,阴虚火旺,伤及脉络,故见肌衄而现紫斑;禀赋不全,脾气亏虚, | |
统摄无权,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可皮下出现紫斑。 | |
诊断要点:
|
指四肢、尤其是下肢、臀部等出现大片紫斑,斑点大小不一,分布不匀、颜色深浅不一、压 |
之不退色。可有鼻衄、齿衄、女性月经过多、血尿、黑便、皮下血肿等出血表现。 | |
疾病辨析:
|
根据病情、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
★ 体质虚弱的女性,临床常有紫斑表现,而检查可无特殊改变,一般属脾虚气不统血之证 | |
。 | |
★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的紫斑,多为髓劳。 | |
★ 骨髓液涂片示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或有核细胞显著增多,或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多为 | |
血癌(白血病)。 | |
★ 易出血而难止,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形态均正常,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而凝血酶原 | |
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因子相关抗原均正常,多为血溢病。 | |
★ 有食大量新腌制咸菜或变质剩菜史,起病急,有腹痛腹泻等症,血液检验高铁血红蛋白 | |
显著增高者,为菜乌紫病。 | |
血液及骨髓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形态检查,出、凝血时间测定等多属必要。还可作血小板表 | |
面相关IgG、IgM、C3等检查。 | |
治疗方法:
|
风毒入络证 |
证候: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原因可查,突现紫斑或风团、水肿、皮肤瘙痒,或有腹痛,脉浮。 | |
治法:疏风静毒、和营通络。 | |
主方:四物消风汤 | |
用法: | |
加减:水肿、少尿,可去红枣、柴胡,加桑皮、茯苓、泽泻;皮肤瘙痒,加地肤子、土茯苓 | |
。 | |
热入营血证 | |
证候: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发热,口渴,便秘,舌 | |
绛,苔黄,脉数。 | |
治法:清营凉血止血。 | |
主方:犀角地黄汤 | |
用法: | |
加减:常加大蓟、茜草根、侧柏叶、白茅根;热甚出血广泛,加生石膏、栀子、紫草;冲服 | |
紫雪丹;便秘加大黄。 | |
气不摄血证 | |
证候:体弱久病,时现紫斑,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 | |
脉弱。 | |
治法:补气摄血。 | |
主方:归脾汤 | |
用法: | |
加减:常加蒲黄、棕榈炭、茜草根、藕节、紫草、白茅根;兼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可 | |
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 | |
阴虚火旺证 | |
证候: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 | |
,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 |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
主方:知柏地黄汤 | |
用法: | |
加减:阴虚较甚,加玄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潮热,加地骨皮、白薇、秦艽;紫斑多 | |
,加茜草根、紫草、仙鹤草、大蓟、小蓟等。 | |
瘀血阻滞证 | |
证候:皮肤瘀斑或瘀点,肌肤甲错,面色暗黑,口渴但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舌下静 | |
脉曲张,脉涩。 | |
治法:行气化瘀、和络止血。 | |
主方:血府逐瘀汤 | |
用法: | |
加减:出血明显,加茜草、茅根、三七;肌肤甲错,加地龙、鸡血藤、益母草、何首乌。 | |
其他疗法:
|
单方验方:白茅根20g,丹参15g,煎汤代茶饮用。 |
针炙疗法: | |
★ 体针疗法:取穴常用足三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 | |
★ 耳针疗法:取穴常用肺、神门、交感、腿、皮质下等。 | |
常用止血中药:大蓟、小蓟、紫珠、蒲黄、三七等,可在辩病、辩证的基础上选用。 | |
西药治疗:维生素类药物、钙剂、抗组织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可酌情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