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呕血又名吐血。 |
是指血由胃或食管等上消化道而来,经口呕出或吐出的症状。可由肝胃积热、脾气虚弱、瘀 | |
血阻滞等多种原因,使胃络受损,胃失和降所致。呕血的常见病种有胃瘅、胃疡、胃癌、鼓 | |
胀、肝癌、血溢病、疫斑热、肾衰等等。 | |
呕血为常见临床急症之一,大量呕血可导致血脱,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对导致呕血的具体病 | |
种尚未能确定时,可以呕血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 |
发病原因:
|
呕血之出血部位多在胃及食道,病变常与肝、脾有关。喜嗜辛辣醇酒等,使肝胃积热,热伤 |
胃络;邪毒秽浊刺激,胃络损伤,迫血妄行;肝郁血瘀日久,肝气横逆犯胃;脾气亏虚,不 | |
能统摄血行;脏腑衰败,气血不和,皆可致胃络受损,血溢脉外,血随气逆而成呕血。 | |
诊断要点:
|
应注意与咳血(血来自呼吸道,随咳嗽而出,兼夹有泡沫)、咯血(血来自咽喉)、鼻衄、 |
齿衄及拔牙、咽喉部手术后吞下的血液再呕出相鉴别。 | |
呕血量多常致血脱,且有的在呕血之前便有面色苍白、心悸头晕、冷汗、昏厥等症,应注意 | |
及时发现和抢救。 | |
疾病辨析:
|
根据呕血的伴随症状或诱因而考虑病种,如: |
★ 呕血而伴胃脘痛、发热者,多为胃瘅等病。 | |
★ 呕血、发热而无胃脘痛者,多属全身性温热病所致,如疫斑热、肝瘟等。 | |
★ 胃疡常于呕血后疼痛反而缓解。 | |
★ 大量呕血因进食粗糙食物、负重用力等所致者,多见于鼓胀等病之血管破裂。 | |
★ 年龄较大而反复小量呕血者,应考虑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的可能。 | |
★ 服用某些药物后,亦可损伤胃络而出血。 | |
★ 血溢病在哎血同时,往往尚有其他部位的难止性出血。 | |
★ 腹部内伤见呕血者,有明显的腹部外伤史。 | |
除体格检查和作血、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检查外,有条件时作纤维内窥镜检查,以寻找 | |
出血部位,必要时并进行止血措施。胃肠X线钡餐检查虽有可能发现病位,但一般宜在出血 | |
停止后10-14天进行,以免诱发再次出血。 | |
必要时作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胆、胰、肝、脾B型超声波等检查,到助明确 | |
诊断。 | |
治疗方法:
|
胃热炽盛证 |
证候: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量多、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 | |
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
治法:清胃泄火、凉血止血。 | |
主方:泻心汤合十灰散 | |
用法: | |
加减:脘腹胀痛,加枳实、厚朴。 | |
肝火犯胃证 | |
证候: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嘈杂泛酸,心烦易怒,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 | |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 |
主方:丹栀逍遥散 | |
用法: | |
加减:常加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口苦、苔黄腻,加胆草、黄芩。 | |
湿热中阻证 | |
证候:吐血,胸闷泛恶,身热不扬,头身困重,不欲饮食,大便秘结或溏,小便短少,舌质 | |
红,苔黄腻,脉濡滑。 | |
治法:清热化湿、和络止血。 | |
主方:枳实导滞丸合四生丸 | |
用法: | |
加减:可加白茅根、茜草根;胸闷、泛恶、体困,加藿香、佩兰。 | |
血热动血证 | |
证候:吐血量多色鲜红,身热不退,甚则头胀目赤,面红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 | |
绛,苔黄干,脉滑数。 | |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
主方:犀角地黄汤 | |
用法: | |
加减:常加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身热、面红、气粗,加黄芩、栀子;大便秘结,加大 | |
黄、枳实、厚朴。 | |
瘀阻胃络证 | |
证候:吐血色暗红,或夹有食物残渣,胃脘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胁下有痞块,面色黧黑 | |
,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边有斑点,脉涩。 | |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血。 | |
主方:膈下逐瘀汤 | |
用法: | |
加减:常加三本、蒲黄、白茅根。 | |
气不摄血证 | |
证候: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 | |
白,舌质淡,脉弱。 | |
治法:补脾摄血。 | |
主方:归脾汤 | |
用法: | |
加减:可加侧柏炭、蒲黄炭、姜炭、灶心土;胃脘疼痛,加延胡索、郁金。 | |
脾胃虚寒证 | |
证候:吐血色暗,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 | |
脉沉迟无力。 | |
治法:温补脾胃。 | |
主方:黄土汤 | |
用法: | |
加减:畏寒肢冷,去黄芩,加干姜炭、肉桂;大便溏薄,加山药、党参、茯苓。 | |
气血虚脱证 | |
证候:吐血量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厥冷,汗出身惊,脉微欲绝。 | |
治法:益气固脱。 | |
主方:独参汤 | |
用法: | |
加减:可加干姜炭、侧柏炭、乌梅炭;肢厥、身凉,加附子、肉桂。 | |
阴虚火旺证 | |
证候:吐血色红或暗,胃脘灼痛,入夜为甚,手足心热,潮热颧红,舌质红,苔少而干,脉 | |
细数。 | |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
主方:玉女煎 | |
用法: | |
加减:可加丹皮、侧柏叶、白茅根;胃脘灼痛,加生地、栀子、黄芩。 | |
其他疗法:
|
急救处理:大量吐血不止者,可用止血每、安络血、维生素K、对羧基苄胺、止血环酸等, |
进行静脉滴注、缓推或肌内注射。 | |
单方验方: | |
★ 云南白药1g,每日3次。 | |
★ 三七粉3g,每日3次。 | |
★ 十灰散10g,每日3次。 | |
★ 大黄醇提片(粉)3g,每日3次。 | |
★ 紫地合剂(紫珠草、地稔草等)50mL,每日4次。 | |
★ 乌及散6g,每日2-3次,并可加入云南白药0.5g,吞服。 | |
针炙疗法:针刺取穴常用中脘、内关、合谷、足三里、虚里等。 | |
常用止血中药:三七、藕节、小蓟、地榆、棕榈炭、紫珠、白茅根等,可在辩病、辩证的基 | |
础上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