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嘈杂是指自觉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脘部懊[nao],莫可名状的 |
一种症状。多因伤食、胃寒、胃热、阴血亏虚及肝胃不和等所致。胃及食管的病变,胆胀、 | |
胰胀等病常可见嘈杂。 | |
临床若对导致嘈杂的具体病种尚未能确定时,可以嘈杂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 |
。 | |
发病原因:
|
嘈杂病位在胃,与胰胆等脏腑相关,临床有寒热虚实之辩,病机为气血不和,中焦失运。外 |
感于寒,或寒湿日久化热,内伤于食,过食辛辣;或肝气不舒,气郁而犯胃;素体阳虚,脾 | |
失健运,痰湿内停;久病阴虚,气血不足,胃失濡养,均可出现嘈杂。 | |
疾病辨析:
|
据兼并症状辨别病种,如: |
★ 其症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多为胃郁(胃神经症)。 | |
★ 伴有胸骨后烧灼、疼痛感,食酸、饮酒等症状加重者,多为食管瘅。 | |
★ 胃疡、胃痿、胃胀、胃络痛等病,常伴随有胃脘隐痛而食少等症。 | |
★ 平时嘈杂,常因食油腻而发痛者,多属胆胀等病。 | |
可考虑作X线钡餐、纤维胃镜、胃液分析等检查,以助诊断。 | |
治疗方法:
|
胃热阴虚证 |
证候:胃脘嘈杂不知,口渴喜饮,口臭心烦,或牙龈红肿疼痛,口腔溃疡,舌质红,苔黄或 | |
少津,脉数或细数。 | |
治法:清胃滋阴。 | |
主方:益胃汤 | |
用法: | |
加减:口臭、灼痛,加黄芩、黄连、栀子;牙龈红肿疼痛、口腔溃疡,加石膏、知母;恶心 | |
欲呕,加竹茹、白豆蔻、制半夏。 | |
胃气虚证 | |
证候:胃脘嘈杂,口淡无味,食后脘胀,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脉虚。 | |
治法:补胃和中。 | |
主方:正元饮 | |
用法: | |
加减:口燥咽干,加沙参、麦冬、生地、玉竹;食后脘胀,加神曲、山楂;脘痞腹胀,加木 | |
香、砂仁、厚朴。 | |
脾虚营亏证 | |
证候:胃脘嘈杂,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心悸不眠,大便秘结或先硬后稀,舌质淡,苔薄, | |
脉弱。 | |
治法:补脾益气、调气和营。 | |
主方:归脾汤 | |
用法: | |
加减:咽干口燥,加沙参、麦冬;面白、唇甲色淡,加首乌、熟地、阿胶。 | |
肝胃不和证 | |
证候:胃脘嘈杂,多因情志不舒而诱发,口苦嗳气,胁肋胀痛,不欲饮食,脉弦。 | |
治法:疏肝理气、养胃和中。 | |
主方: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 | |
用法: | |
加减: | |
其他疗法:
|
常用中成药:香砂养胃丸、山楂片、乌梅丸等可选用。 |
针炙疗法:取穴常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中脘、上脘、下脘、关元、神阙等穴,针刺 | |
或艾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