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风疹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前驱期短,皮疹,耳后、枕后和颈部淋 |
巴结肿大为其临床特征。病原为风疹病毒。是副粘液病毒的一种,属RNA病毒。传染源为 | |
风疹患者,风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口鼻眼分泌物中。传染途径主要为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染。 | |
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多在冬春季流行。但如胎儿早期感染 | |
可造成严重的先天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 |
中医认为风疹是指风热病邪外袭,郁于肺卫,发于肤表。以低热,咳嗽,全身皮疹,耳后及 | |
枕后脊核肿大为主要表现的出疹性疾病。 | |
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偶可并发其他疾病。 | |
症状描述:
|
前驱期:短暂或不显,易被忽略。可有低到中度发热,持续半日-3日(1-2日者最多) |
,伴轻度上呼吸道炎症表现,如咳嗽、流涕、结合膜及咽部充血等,软腭上可见细小红疹或 | |
出血点。 | |
出疹期:发热第1-2日开始出疹,1日出齐,持续2-5日消退。出疹从头面部开始,迅 | |
速遍及颈部、躯干及四肢。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分布较均匀,面部及四肢皮疹可融合,疹 | |
间皮肤正常。耳后、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肿大,有时全身浅表淋巴结均肿大。出疹第一天后, | |
全身症状很快消失,体温降至正常。 | |
恢复期:皮疹消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退。 | |
发病原因:
|
由于风疹病毒从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外发于皮肤。邪轻病浅,一 |
般只伤肺卫,故可见恶风、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皮疹色泽浅红,分布均匀。若邪毒炽盛 | |
,内传入里,燔灼气营,则可见壮热、烦渴、尿赤、便秘等症,皮疹鲜红或深红,疹点分布 | |
较密。邪毒与气血相搏,阻滞于少阳经络,则发为耳后及枕后脊核肿大。 | |
本病预后良好,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 |
诊断要点:
|
多发于冬春。1-5岁儿童发病最多。在本病流行期间有接触史。 |
本病初起有低热、不适、厌食、咽痛、喷嚏、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1-2日后,皮 | |
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从头面开始,1日后布满全身,多伴痒感,出疹1-2日后,发热渐 | |
退,疹点逐渐隐退,疹退后脱屑细小或无,无色素沉着。 | |
耳后及枕后有脊核肿大,并有压痛。 | |
实验室检查:
|
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
病毒分离:出疹前后7天取患儿鼻咽分泌物可分离出病毒。 | |
疾病辨析:
|
麻疹。 |
猩红热。 | |
幼儿急疹。 | |
药物性皮疹。 | |
中医鉴别:★ 麻疹:初起泪水汪汪,发热等全身症状较重,无耳后、枕后脊胲肿大,发病 | |
2-4天颊粘膜有麻疹斑,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及糠秕状脱屑。★ 奶麻:见于婴幼儿,无风 | |
痧等流行病接触史,可有高热、烦躁、呕恶等症。 | |
药毒[疹]:有服药史,多无发热,皮疹多样化而瘙痒,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烂喉丹 | |
痧:有咽部红肿糜烂作痛,环口苍白及杨梅舌等症,皮疹呈弥漫性红色点状,疹间无健康皮 | |
肤,疹退有大块脱皮。 | |
治疗方法:
|
邪郁肺卫证 |
证候:发热恶风,喷嚏流涕,咳嗽,疹色浅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有痒感,舌苔薄黄, | |
脉浮数。 | |
治法:疏风透疹。 | |
主方:银翘散 | |
用法: | |
加减:皮肤痒甚,加白鲜皮、地肤子、僵蚕;疹核肿痛,加夏枯草、蒲公英;咽部肿痛,加 | |
大青叶、板蓝根。 | |
热毒蕴结肌肤证 | |
证候: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或黄 | |
糙,脉数有力。 | |
治法:清热透疹。 | |
主方:透疹凉解汤 | |
用法: | |
加减:口渴较甚,加花粉、芦根;咽喉红肿,加射干、板蓝根;便秘,加大黄、芒硝;疹色 | |
紫暗稠密,加生地、丹皮、紫草。 | |
其他疗法:
|
卧床休息,避免风寒,忌辛辣、油腻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防止抓破皮肤而感染。 |
注意隔离。 | |
单方验方: | |
★ 野菊花、九里光、咸虾菜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 |
★ 犀角化毒丸1丸,每日2次 | |
皮肤发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 | |
评 介:
|
治愈:疹回热退。 |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 |
未愈:发热不退,出现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