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白喉为燥热疫毒之邪搏结于咽喉,耗伤阴液。以发热、咽痛、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 |
剥脱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素体肺肾阴亏,复感燥热疫毒,邪从口鼻而入,凝结咽喉,致咽喉粘膜腐变,白膜形成。若 |
疫毒蔓延,消烁阴津,则肺胃生燥;若疫毒灼津成痰,痰阻气道,则呼吸窘迫;若疫毒内陷 | |
于心,心脉受损,可致阴竭阳脱。 | |
诊断要点:
|
多发于秋、冬或初春。儿童多风。有与白喉病人接触史。 |
发热,咽喉肿痛,精神不振,或声音嘶哑,咳嗽如犬吠,甚则呼吸困难,面白唇紫,烦躁, | |
嗜睡,神昏肢厥。 | |
咽、喉或鼻可见白色假膜,致密光滑,边缘清楚,周围轻度充血,不易剥脱,强行擦拭则易 | |
出血,并于1日内形成新膜。 | |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鼻、咽等拭子培养或涂片镜栓可找到白喉杆菌。 |
疾病辨析:
|
乳蛾:喉核红肿如乳头或蚕蛾,或喉核表现有黄白色脓液,拭之易去,而非白色假膜难以剥 |
出,涂片或培养找不到白喉杆菌。 | |
鹅口疮: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白屑易拭出,不发热或发热不高,口腔白膜 | |
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白色念珠菌。 | |
急喉风:咽喉部突起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声难出,口噤如锁,吞咽、呼吸困难,汤水难 | |
下,但咽喉部无白色假膜。 | |
飞扬喉:口腔上腭等处突生血疱,易破溃出血,无白色假膜出现。 | |
治疗方法:
|
风热侵喉证 |
证候:发热,轻度恶寒,头痛,口微渴,或咳嗽,咽部红肿疼痛并有白色片状假膜,苔薄白 | |
,脉浮数。 | |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 |
主方:银翘散 | |
用法: | |
加减:咽喉肿痛,去荆芥、豆豉,加玄参、土牛膝、山豆根;咳嗽,加贝母、桑叶;口干咽 | |
燥,加花粉、麦冬。 | |
热毒攻喉证 | |
证候:高热微汗,面红目赤,口渴心烦,口中气臭,咽喉红肿而痛,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 | |
,喉间白膜增大,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 |
治法:清热解毒利喉。 | |
主方:神仙活命饮 | |
用法: | |
加减:咳嗽声嘶,加贝母、僵蚕;咽喉红肿甚,加土牛膝、山慈姑,或锡类散吹喉;大便秘 | |
结,加大黄、玄明粉。 | |
阴虚肺燥证 | |
证候:发热或手足心热,唇燥鼻干,咽喉肿痛,喉间白膜如腐,或干咳,呼吸息粗,似喘非 | |
喘,舌红,苔燥或少苔,脉细数。 | |
治法:滋阴润燥解毒。 | |
主方:养阴清肺汤,或抗白喉合剂 | |
用法: | |
加减:常加土牛膝、射干等;热毒甚,加黄连、连翘。 | |
痰毒壅喉证 | |
证候:痰鸣唇绀,烦燥汗出,面白唇紫,吸气困难,舌苔厚浊,脉滑数。 | |
治法:豁痰理气、解毒开窍。 | |
主方:雄黄解毒丸,加清凉散 | |
用法:。吹清凉散于咽喉中,每日2-3次。 | |
加减:阴竭阳脱证 | |
证候: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头而汗出,心悸怔忡,或冷汗不止,四肢厥冷,呼吸息微,脉 | |
细数无力或结代。 | |
治法:固阴回阳。 | |
主方:生脉散合四逆汤 | |
用法: | |
加减:余毒未清咽痛者,加土牛膝;汗多、心悸,加山茱萸、黄芪;偏阴竭者,生脉散合三 | |
甲复脉汤。 | |
其他疗法:
|
卧床休息,隔离治疗,注意口腔和鼻部的清洁。 |
咽喉肿痛者,可刺少商放血,或针合谷、尺泽、关冲、曲池等穴。 | |
冰硼散或冰麝散,吹咽喉部,亦可用鲜土牛膝汁(或干品煎汤)时时含漱。 | |
抗菌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及白喉抗毒素等均可酌情选用。 | |
单方验方: | |
★ 土牛膝根30-60g,银花15g,连翘12g,热盛加黄芩、黄连、黄柏各12g | |
;痰多加僵蚕、射干、浙贝各10g,颈部肿胀加夏枯草30g,伪膜成灰黑色者,加茵陈 | |
、白茅根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 |
★ 土牛膝根30-60g,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无并发症。 |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血象好转。 | |
未愈:症状、体征、血象无改善,或出现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