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温毒发斑为疫毒之邪随虱蚤叮咬而侵入血脉,热毒伤营,闭扰神明。以高热,斑疹,头痛, |
神识昏蒙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当疫毒随虱叮咬而入侵血脉后,邪正相争,首为卫气同病,或邪毒侵及胆与三焦,亦可病发 |
少阳,继之,疫毒化热,深入营血,燔灼厥阴,引动阴风,或内闭心包,扰乱神明。疫毒外 | |
发肌肤,流窜血络而为斑疹,浸yin肌肉,阻滞经络而致头身疼痛。病至后期,毒势渐减而正 | |
气已伤,常呈现气阴两虚之象。 | |
诊断要点:
|
好发于寒冷地区之冬春季节,有与鼠类接触及被虱蚤叮咬史。 |
起病急剧,始如感冒,旋即寒战高热,状如发疟,午后与今晚为甚,伴剧烈头痛,全身肌肉 | |
疼痛,尤以小腿肚肌痛为甚,神识昏蒙或谵语频作。 | |
发病4-5日于胸背部、肩、臂、腋窝等处可见鲜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后渐变为暗红、 | |
紫暗、压之不褪色,并有脾肿大。 | |
实验室检查: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多呈中度增速,外裴 |
氏凝集反应阳性,立克次体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亦可资诊断。 | |
疾病辨析:
|
疫斑热:亦好发于冬春两季,有与鼠类接触史,但初起有“五红”(目红、面红、咽红、颈 |
红、胸红)、“五痛”(头痛、眼眶痛、腰痛、腹痛、全身痛)等特点,热退后尿液变化大 | |
(大量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甚至膜状物),肾功能损害,斑疹多呈条索状。 | |
湿温[瘟]:起病缓,肠胃道症状显著,皮疹稀少,白细胞减少,外裴氏反应阴性,肥达氏 | |
反应阳性。 | |
沙虱病:症状与温毒发斑相似,但有沙虱叮咬处溃烂、结痂的特点,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 |
肝热病:热程较短,右胁下疼痛,伴胃肠症状,热退后可见黄疸、肝功能异常,有关血清学 | |
检查可资鉴别。 | |
治疗方法:
|
卫气同病证 |
证候:恶寒、高热,口渴心烦,头身疼痛,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 |
治法:解表清里。 | |
主方:银翘散合白虎汤 | |
用法: | |
加减:头身痛甚,可加葛根、羌活、白芷;胸闷、苔腻,加藿香、佩兰;小便短黄,加白茅 | |
根、滑石。 | |
邪入少阳证 | |
证候: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午后及夜间为甚,汗出沾手,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或呕吐黄 | |
水,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 | |
治法:和解少阳、清胆得湿。 | |
主方:蒿芩清胆汤 | |
用法: | |
加减:口渴较甚,加花粉、芦根;脘痞、呕吐,加藿香、石菖蒲;发热较重,加板蓝根、栀 | |
子。 | |
气营两燔证 | |
证候:壮热烦渴,或见寒战,面目红赤,头痛较剧,身痛难以转侧,斑疹色红,按之褪色, | |
脾肿大,舌红绛,苔黄干,脉洪大或滑数。 | |
治法:清热凉营。 | |
主方:清瘟败毒饮 | |
用法: | |
加减:头痛如破,加菊花、白芷、牛膝;斑疹紫黑,加紫草、大青叶、丹参;大便干结,加 | |
大黄、芒硝;出血明显,加仙鹤草、侧柏叶等。 | |
热闭心包证 | |
证候:高热烦渴,汗出气粗,神识昏蒙,或谵语频作,斑疹紫暗,或肢厥衄血,舌绛,苔干 | |
,脉细数。 | |
治法:清心凉血、解毒开窍。 | |
主方: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 | |
用法:,送服安宫牛黄丸。 | |
加减:抽搐,加山羊角、钩藤,并配服紫雪丹。 | |
气阴两虚证 | |
证候:发热已退,疲乏懒言,气短心悸,口干咽燥,舌嫩红,少苔,脉细数。 | |
治法:益气滋阴。 | |
主方:加减复脉汤合生脉散 | |
用法: | |
加减:食少、腹胀,加山药、麦芽、谷芽;低热不退,加白薇、银柴胡;心烦、少寐,加酸 | |
枣仁。 | |
其他疗法:
|
隔离治疗,卧床休息,灭虱蚤。 |
酌情输液,补充高热量及维生素。多饮水,进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 |
可选用四环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甲氧苄氨嘧啶等。 | |
高热者,可针刺合谷、曲池;头痛者可针刺太阳、印堂、列缺;神识昏蒙者,可予清开灵注 | |
射液。 | |
单方验方: | |
★ 银花、连翘、大青叶、紫草、甘草、知母、石膏、丹皮、生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 | |
用于热毒偏甚者。 | |
★ 白豆蔻、木通、菖蒲、藿香、川贝母、寒水石、生石膏、茵陈、滑石、连翘、射干、黄 | |
芩、僵蚕、板蓝根,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湿热相兼者。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象等恢复正常,无并发症或已治愈。 |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血象等有好转。 | |
未愈:症状、体征、血象等无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