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蛊虫病是蛊毒由皮毛侵入肺部,下涉肠道,淤积肝络,阻碍气血水液运行。以皮肤瘙痒,咳 |
嗽,腹痛腹泻,胁下痞块,消瘦,腹水,大便检查见蛊虫[血吸虫]卵等为主要表现的寄生 | |
虫病。 | |
慢性蛊虫病指蛊虫病病程超过6个月,以腹痛腹泻、消瘦、贫血等为主要表现者。 | |
发病原因:
|
由于急性蛊虫病未得及时治疗,蛊毒虫邪随血脉飘流,藏伏于肝,淤阻肝络,脾胃受损,气 |
机郁滞,经隧阻塞,久之积聚成块,阻碍气血运行,精气营血亏虚,机体失其濡养,而见胁 | |
下痞块、腹痛腹泻、消瘦、贫血等症。 | |
诊断要点:
|
有疫水接触史或居住流行区内,或急性蛊虫病迁延6个月以上。 |
轻者仅觉神疲乏力,重者常见慢性腹泻,腹痛,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或贫血。 | |
胁下有痞块(肝脾肿大),或有腹水。 | |
实验室检查:
|
大便镜检或孵化可见蛊虫[血吸虫]卵或毛蚴。直肠镜检,肠粘膜压片可找到蛊虫[血吸虫 |
]卵。 | |
嗜酸性细胞轻度增高。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 |
疾病辨析:
|
肝积:常为肝热病、肝瘟所致,且有肝功能异常,大便找不到蛊虫[血吸虫]卵或毛蚴,病 |
毒性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可明确诊断。 | |
治疗方法:
|
湿阻肠道证 |
证候:胸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嗳气则舒,胁痛或腹痛便稀,或夹有红、白粘冻,便时 | |
矢气频作,排便不爽,舌苔白腻,脉濡缓。 | |
治法:燥湿行气。 | |
主方:藿朴夏苓汤 | |
用法: | |
加减:可加木香、仙鹤草、白头翁等;疲乏、食少,加党参、白术。 | |
肝郁脾虚证 | |
证候:腹胀胁痛,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溏薄或先硬后溏,夹有 | |
粘冻,舌苔薄白,脉细弦。 | |
治法:疏肝健脾。 | |
主方:逍遥散 | |
用法: | |
加减: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黄精;胁胀作痛,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 | |
肝郁血瘀证 | |
证候:胁肋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脘腹闷胀,纳少嗳气,肝脾肿大,面黑唇紫,舌质紫暗 | |
或有斑点,苔白,脉弦涩。 | |
治法:疏肝化瘀。 | |
主方: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 | |
用法: | |
加减: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山药;胁胀作痛,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胁下痞块 | |
,加鳖甲、丹参、牡蛎。 | |
其他疗法:
|
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忌饮酒。 |
驱虫治疗:可选用吡喹酮、硝硫氰胺等。 | |
对症治疗:高热者,可针刺曲池、合谷等穴,亦可用鲜田螺捣敷脐部;神昏者,或予安宫牛 | |
黄丸;抽搐者,可予紫雪丹等。 | |
评 介:
|
治愈:症状消失,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正常。 |
好转: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改善。 | |
未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