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口僻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痿病 |
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口僻是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或素有风痰瘀血内蕴, |
或耳周及耳内疾病影响,面部经脉阻滞而发病。 | |
预后一般良好,病重者延久不愈。 | |
诊断要点:
|
起病急,病情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可有耳周及耳内疾病,或面部不适等前驱。 |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男性较多。 | |
晨起发现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可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多为单侧,少数为双侧者。鼻 | |
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额部皱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不能作皱眉、闭目、露齿、鼓腮 | |
和噘嘴等动作。重者语言不利,进食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唾液自该侧外流。 | |
可伴多泪,舌前2/3部味觉障碍,耳鸣、听觉过敏等。 | |
无神昏、肢体瘫痪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大多正常。 | |
疾病辨析:
|
缺血中风、出血中风:除面瘫外,一般症状较重,多伴神志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头部C |
T可发现病灶区。 | |
脑瘤:只有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并伴头痛、呕吐、舌肌瘫痪,肢体瘫痪等症。 | |
治疗方法:
|
风痰阻络证 |
证候:突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前额皱纹消失,口角流涎,患侧面部麻木不仁, | |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
主方:牵正散 | |
用法: | |
加减:面部抽搐,加蝉衣、荆芥、白芍;面部麻木,加茜草、红花、丹参。 | |
风寒袭络证 | |
证候:突然口眼歪斜,前额皱纹消失,患侧面部麻木不仁,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 | |
紧。 | |
治法:疏风散寒解表、祛风通络。 | |
主方:小续命汤 | |
用法: | |
加减:体壮者,宜去人参、附子;面部抽搐,加荆芥、全蝎、白附子。 | |
风热中络证 | |
证候:突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动作消失,患侧面部麻木不仁,伴发热,微恶寒,口干,舌 | |
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 |
治法:疏风清热、祛风通络。 | |
主方:大秦艽汤 | |
用法: | |
加减:气虚血瘀证 | |
证候:口眼歪斜恢复缓慢,面白短气,神疲乏力,舌暗有斑点,苔薄,脉细涩。 | |
治法:益气活血、和营通络。 | |
主方:补阳还五汤 | |
用法: | |
加减:可加茜草、丹参;口眼歪斜,加全蝎、僵蚕、白附子。 | |
其他疗法:
|
应戴口鼻罩保护面部,防止受寒、吹风等,使用眼罩、眼膏,防止角膜、巩膜损伤。 |
用手按摩面部及逐步作面部表情肌动作锻炼。 | |
体针疗法:取面神经1点(乳突前下方)、面神经2点(下关穴前下5分)、翳风、地仓透 | |
颊车、阳白透鱼腰、太阳、四迎香,每次2-4穴,平补平泻,留针10-15分钟。 | |
单方验方: | |
★ 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各2g),每日2次,口服。 | |
★ 鳝鱼血,涂于患侧,每日1次,或生南星,为细末,用生姜汁调敷患侧。 | |
西医西药:无特殊治疗,可用水杨酸钠、维生素B1口服,急性期可短期试用肾上腺糖皮质 | |
激素,神经功能已不能恢复的病例,可和面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或膈神经吻合术。 | |
评 介:
|
治愈:症状消失,患侧眼闭合完全,口角不歪斜,鼻唇沟对称。 |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 | |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