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恶核指因气机郁结,或精气亏虚,温毒内伏,瘀痰凝滞所致。以肢体出现无痛性瘰疬肿块, |
胁下肿块,或有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癌病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恶核乃气、痰、毒、瘀互相搏结面成。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木不疏土,脾失健运,聚湿成 |
痰;痰气交阻,血行不畅,久而成瘀;气、痰、瘀互结,精气亏虚,复加外感邪毒,或伏毒 | |
内发,四者搏结成块,留于肌肤等处,结成恶核。 | |
本病为有形之邪互结,难以消散,预后不良,多在1年内死亡。 | |
诊断要点:
|
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
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发热,汗多,极度虚弱,面色苍白,消瘦为常见症状。 | |
肝脾呈进行性肿大,可有瘰疬、瘀斑、胸腹水,偶见黄疸。 | |
血常规检查显示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白细胞减少最为显著;有时血浓缩法或找到异常组织 | |
细胞。骨髓象多数增生或显著增生,红、粒、巨核细胞减少,组织细胞增多,找到异常组织 | |
细胞、多核巨细胞有助于诊断。往往也伴随淋巴样、单核样及吞噬样型组织细胞增多。 | |
淋巴结、肝、脾活栓有助于诊断。 | |
疾病辨析:
|
髓劳:虽有全血细胞减少,但脾脏不大,骨髓象增生低下可与恶核鉴别。 |
流注:于肌肉深部触及漫肿的肿块,周围血白细胞及粒细胞增高而非减少,无肝脾进行性肿 | |
大等症。 | |
治疗方法:
|
邪毒炽热证 |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汗多,脾脏肿大,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苔黄,脉 | |
滑数。 | |
治法:清热解毒。 | |
主方:清瘟败毒散 | |
用法: | |
加减:可加猫爪草、龙葵草、浙贝母等。 | |
痰瘀化热证 | |
证候:发热,夜暮尤甚,胸胁满闷,胁下痞块,或见瘰疬,舌暗红有斑点,苔黄腻,脉弦滑 | |
。 | |
治法:清热祛痰化瘀。 | |
主方: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 | |
用法: | |
加减:发热加栀子、黄芩、丹皮。 | |
热毒伤阴证 | |
证候:高热持久不退,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少汗或无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赤唇焦 | |
,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数。 | |
治法:清热解毒、滋阴生津。 | |
主方:滋阴清膈饮 | |
用法: | |
加减:可加夏枯草、龙葵草、蒲公英、野菊花。 | |
气阴亏虚证 | |
证候:低热不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颧红,尿少便结,舌体瘦小而红,少苔 | |
,脉弱而数。 | |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 |
主方:生脉散合消瘰丸 | |
用法: | |
加减:可加猫爪草、夏枯草、龙葵草、黄芪。 | |
其他疗法:
|
注意休息,预防感染,不去人多场所,避免感染加剧病情。 |
注意加强支持疗法。 | |
单方验方: | |
★ 臭牡丹15g,猫爪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 |
★ 香附10g,夏枯球10g,龙葵草15g,白矾3g(分兑),甘草6g,水煎服, | |
每日1剂。 | |
西医西药:可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强的松等药物治疗;继发性脾肿大并有脾亢 | |
者,可行脾切除术。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及骨髓象恢复正常。 |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血象、骨髓象有改善。 | |
未愈:症状、体征、血及骨髓象无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