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了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
其特征是发病突然,潜伏期短,易集体发病,以及发病者均与毒性食物有明确的联系等。临 | |
床上分胃肠型与神经型两大类。中医称此病为类霍乱,是因食入含有邪毒的食物,或因寒湿 | |
暑热等邪内侵,使胃肠气机紊乱,运化失常所致。以突发腹痛,呕吐,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胃 | |
肠疾病。 | |
症状描述:
|
主要为腹痛、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起病急,腹部不适。上中腹持续或阵发性绞痛,恶 |
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进食的食物。腹泻轻重不一,每日10数次到数10次,多为黄色稀 | |
便,水样便或粘液便。也可出现血性腹泻,上中腹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吐泻严重者出现 | |
口干、舌燥、眼眶下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血压下降,酸中毒甚至休克。畏寒、发热 | |
,头痛,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可见于感染性食物中毒病人。 | |
发病原因:
|
饮食不慎。食入被邪毒污染的不洁食物;寒湿暑热等邪,内犯胃肠,使胃肠气机紊乱,胃肠 |
腐热、运化、传导之能失常,清浊不分而成。呕吐、泄泻,严重耗伤津气,或阴损及阳,致 | |
阳气虚脱。 | |
本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病情严重失治者,可并发阴阳虚脱证。 | |
诊断要点:
|
急性起病,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血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发热,脱水表 |
现。上中腹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中医认为本病一般有食物不洁及同食者多同时发病,或 | |
有感受暑湿热毒、寒温失调等病史。以夏秋季为多见,起病及病势较急。 | |
以腹痛、呕吐、腹泻为主症,少数病人可有发热。始感腹部不适,继之恶心呕吐,腹部绞痛 | |
阵发,随之腹泻,呕出物多为食物残渣及胆汁,大便呈黄水样,或夹有粘液。腹部压痛明显 | |
,肠鸣漉漉。口渴尿少,疲乏,皮肤干燥,眼球深陷。 | |
实验室检查:
|
大便检验多为水样便,镜检见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可疑细菌性食物中毒者,所剩食物及吐 |
泻物中可找到沙门菌、嗜盐菌等。 | |
疾病辨析:
|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
急性细菌性痢疾。 | |
霍乱。 | |
急怀坏死性肠炎。中医鉴别:(时疫)霍乱:有进入疫区或接触史,先泻后吐,无腹痛或腹 | |
痛不甚,吐泻物为稀黄水,或如洗肉水,或如米泔水,迅速出现眼球凹陷、螺纹干瘪,多有 | |
转筋等津液丧失之征,大便培养发现霍乱弧菌或副霍乱弧菌。 | |
暴泻(急性肠炎):一般无同食者同时发病现象,以腹痛、腹泻为主,呕吐不严重,大便呈 | |
黄水,偶带粘液,大便检验有粘液,悬滴试验阳性。 | |
暴痢(急性细菌性痢疾):散发为主,里急后重,发热明显,大便有脓血粘液、镜检可见巨 | |
噬细胞、培养获痢疾杆菌。 | |
治疗方法:
|
寒湿困脾证 |
证候:泄泻清稀甚至水样,腹痛,肠鸣,脘闷,恶心呕吐,吐物清稀,食少,舌苔薄白或白 | |
腻,脉濡缓。 | |
治法:温中化湿。 | |
主方:胃苓汤 | |
用法: | |
加减:常加藿香、木香;兼食滞,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脾胃气虚,加太子参、薏苡仁。 | |
脾胃湿热证 | |
证候:大便稀溏,甚或水样,夹带粘液,恶心呕吐,发热,渴不多饮,口腻纳呆,脘腹胀痛 | |
,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
治法:清利脾胃(湿热)。 | |
主方:燃照汤,或蚕矢汤 | |
用法: | |
加减:兼食滞,加山楂、莱菔子、鸡内金;阴津亏损,加麦冬、沙参、石斛、山药。 | |
食滞胃肠证 | |
证候:大便稀溏,矢气腐臭,肠鸣,脘腹胀痛,嗳气,呕吐酸馊,纳呆厌食,苔腐腻,脉弦 | |
滑或沉实。 | |
治法:消食和中。 | |
主方:保和丸,或香连导滞丸 | |
用法: | |
加减:脾虚湿困证 | |
证候:便溏腹胀,食少脘痞,恶心呕吐,神疲乏力,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 |
治法:健脾利湿。 | |
主方:调中益气汤 | |
用法: | |
加减:常加茯苓、泽泻、苍术、藿香、厚朴;冷痛、肢厥,加干姜、砂仁、吴茱萸;兼食滞 | |
,加山楂、莱菔子、鸡内金。 | |
津气亏虚证 | |
证候:上呕下泻,口渴引饮,神疲气短,皮肤干瘪,眼球凹陷,舌红,苔干,脉细数无力。 | |
治法:益气生津。 | |
主方:生脉散 | |
用法: | |
加减:气虚为主,加黄芪、山药;阴虚为主,加石斛、山药、白芍、乌梅、甘草;有湿热表 | |
现,加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木通。 | |
阳脱证 | |
证候:大便稀溏、滑脱不禁,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精神恍惚,舌淡 | |
,苔滑润,脉微或浮数无根。 | |
治法:回阳固脱。 | |
主方:回阳救急汤 | |
用法: | |
加减:汗出不止,加山茱萸、煅牡蛎;口干、舌燥,加麦冬、石斛;滑泄不禁,加禹余粮、 | |
赤石脂、罂粟壳。 | |
其他疗法:
|
清淡流质饮食,或禁食,多饮盐开水。 |
中成药:呕吐较甚者,可服玉枢丹0.3-0.6g,加生姜汁5-7滴,开水调服。泄泻 | |
甚者,偏寒用纯阳正气丸,每次3g;偏热用红灵丹,每次0.3-0.6g。 | |
针炙疗法: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重刺激,留针15分钟。呕甚加合谷,泻甚加天枢,腹 | |
痛甚加公孙。阳气虚脱者,可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或用刮痧疗法。 | |
一般可静脉输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据情酌用血管活性药物。 | |
呕泻腹痛严重者,可给颠茄合剂或阿托品。根据病情选用有关抗生素。 | |
单方验方: | |
★ 太白蓼粉剂6g,每日3次。 | |
★ 陈艾叶1把、生姜1块,水煎服。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检验正常。 |
好转:症状、体征及大便检验均有改善。 | |
未愈:症状、体征及大便检验均无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