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
肿大和白细胞减少。本病多见于夏秋季节,学龄儿童较多,1岁以下婴儿少见,新生儿罕见 | |
。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 | |
症状描述:
|
初期:第1周。起病缓慢,体温逐渐升高,5-7天达39-40℃。伴头痛、乏力、厌食 |
、咽痛等。 | |
极期:第2-3周。持续高热,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厌食,腹胀,便秘,少数患者有腹泻 | |
,右下腹可有轻压痛。躯干部可见散在淡红色玫瑰疹,直径2-4mm,边缘不整,压之退 | |
色。肝脾肿大,相对缓脉。重者可有谵妄、昏迷、脑膜刺激征。 | |
缓解期: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 | |
恢复期:第4-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于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 |
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是目前报道最多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8.5%,常见于 | |
病程第1-2周。表现为肝大,可有压痛,少数有黄疸,转氨酶升高。随热退肝肿大及肝功 | |
能逐渐恢复正常,病程一般持续2-3周。★ 肠出血:多见于病程第2-3周。腹泻、饮 | |
食不当常为其诱困,出血量多少不等。★ 肠穿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低。多见于病程第 | |
2-3周。常先有腹泻、腹胀等表现,突然腹痛,以右下腹为主,伴冷汗,脉快,体温和血 | |
压下降,腹膜炎体征及肝浊间界缩小至消失。X线腹部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 |
实验室检查:
|
血象: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
病原学:血培养于发病第1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高。粪便和尿培养于第 | |
3-4周可阳性,粪便较尿培养阳性率高。 | |
肥达氏反应:起病1周末开始阳性,滴度逐渐升高,至4-5周达高峰。“O”抗体>1: | |
80、“H”抗体>1:160有诊断意义。 | |
疾病辨析:
|
病毒感染。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
粟粒性肺结核。 | |
治疗方法:
|
邪在卫气 |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咽痛,胸腹胀满,渴不欲饮,食欲不振,舌苔薄腻,脉濡缓或浮缓 | |
。 | |
治法:清热疏表,化湿透邪。 | |
主方:三仁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表邪重无汗加藿香、佩兰、淡豆豉;纳呆口臭加神曲、莱菔子、枳壳。 | |
邪入营血 | |
证候:身热烦躁,面色苍白,谵语神昏,四肢瘛疭,便血衄血,皮肤发斑,压之退色,舌质 | |
红绛,苔黄浊厚腻,脉细而缓。 | |
治法:清营透热,凉血解毒。 | |
主方:清营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抽搐加钩藤、地龙。 | |
气阴两伤 | |
证候:低热起伏,食少纳呆,虚烦口渴,气短神疲,自汗乏力,舌淡红,苔黄,脉细无力。 | |
治法:益气养阴。 | |
主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虚汗气短加黄芪、五味子;腹胀满加扁豆、薏苡仁、砂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