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本病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变所致。包括窦前和窦后阻塞两种。 |
症状描述:
|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呕血或便血。腹水。 |
实验室检查:
|
血象:脾亢时可出现“三少症”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肝功能检查:血 |
浆白蛋白降低而球蛋白升高、白/球比倒置。血清转氨霉和胆红素增高,凝血霉原时间延长 | |
。 | |
B超检查,可见脾脏增大,肝脏呈硬变波型,同时可确定腹水。 | |
X线检查:气钡双重对比上消化道造影法可发现食道下段曲张静脉征象。 | |
纤维内镜检查:可直接看到下段曲张的静脉。 | |
疾病辨析:
|
布一加氏综合征。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
治疗方法:
|
气滞湿阻 |
证候: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苔白 | |
腻,脉弦。 | |
治法: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 |
主方: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如气郁化热者可加丹皮、栀子;化火伤阴者可加杞子、女贞子;气滞血瘀者可加莪术 | |
、延胡索;湿阻化热者可去桂枝,加茵陈、栀子。 | |
寒湿困脾 | |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脾胀,怯寒神疲,小便少 | |
,大便溏,苔白腻,脉缓,或有身目俱黄等。 | |
治法:温中健脾,化气行水。 | |
主方:实脾饮加减。 | |
用法: | |
加减:如水湿过重可加桂枝、猪苓、泽泻;如气虚息短者可加黄芪、党参;如胁腹痛胀较甚 | |
者可加郁金、青皮、砂仁以理气宽中;如黄疸较重则加茵陈、藿香、蔻仁。 | |
湿热蕴结 | |
证候: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 | |
,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或有面目皮肤发黄。 | |
治法:清利湿热,攻下逐水。 | |
主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如热重较重可去人参、白术、干姜、半夏;如小便赤涩不利者可加滑石、蟋蟀粉(另 | |
吞服)以行水利窍。 | |
肝脾血瘀 | |
证候: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 | |
,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 | |
治法:活血化淤,行气利水。 | |
主方:调营饮加减。 | |
用法: | |
加减:如大便色黑,可加三七、侧柏叶化淤止血。 | |
脾肾阳虚 | |
证候:腹大胀满不舒,早宽暮急,面色苍黄,或白光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肿, | |
小便短少,舌质胖淡紫,脉沉弦无力。 | |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 |
主方:附子理中丸加味。 | |
用法: | |
加减:偏于脾阳虚的加五苓散;偏于肾阳虚者合用(《济生》)肾气丸。 | |
肝肾阴虚 | |
证候: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燥,心烦,失眠,牙宣出血或鼻衄, | |
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 |
治法:滋养补脾肾,活血化淤。 | |
主方:六味地黄丸合隔下逐瘀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如腹胀甚者可加莱菔子、大腹皮UQ以行气消胀;如兼潮热失眠者可加地骨皮、夜交 | |
藤,如小便不利可加白茅根、滑石以化气行水;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舌绛少 | |
津者可加龟板、鳖甲、玄参、麦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