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或疾病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营养物质不能顺 |
利或有效地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发生以影响缺乏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群。又称为脂肪 | |
泻。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是指热带性、非热带性斯泼卢及幼儿乳糜泻等; | |
继发性吸收不良是指因慢性小肠炎症、肿瘤以及胃、肝胆、胰腺等病所引起的慢性腹泻。 | |
症状描述:
|
腹泻腹痛:粪便多为量多、色淡、油脂状或泡沫状便,且具有恶臭味。腹痛常出现在排便前 |
,多为胀痛,偶有绞痛,伴腹胀、恶心、呕吐。 | |
体重下降、消瘦乏力。 | |
维生素及电解质缺乏的表现:维生素C、K缺乏可引起皮肤粘膜出血;维生素B族缺乏可引 | |
起口、舌、口角炎,脚气病、糙皮病样色素沉着;维生素A缺乏可致角膜干燥、毛囊角化、 | |
夜盲;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搦,蛋白质不足而致骨质疏松、骨软化而引起骨病,儿童 | |
可致佝偻病及营养发育障碍。叶酸、微生物B~12缺乏及铁质吸收不良。患者常有明显的 | |
贫血。钾摄入不足而出现倦怠、无力、腹胀及肠麻痹、失钾性肾小管性肾病。 | |
其它:低蛋白血症,不同程度的水肿。可出现发热。在脂肪泻发作期,常常出现夜尿增多的 | |
现象。 | |
体症描述:
|
典型病例呈现极度消瘦、营养不良、贫血、衰弱等。 |
皮肤粘膜及色素沉着,皮肤可有出血点和瘀斑;出可见口腔溃疡、舌炎、口角炎。 | |
腹胀及腹部膨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常可触及。 | |
发病原因:
|
涉及胃、肝胆、小肠的病变,其它一些系统性疾病和内分泌疾患也可导致此病。 |
诊断要点:
|
临床诊断依据:★ 营养不良:凡同时出现以下两种情况者为营养不良症。★ ★ 血清蛋 |
白<6.0g/L。★ ★ 血清总胆固醇<3.1mmol/L。 | |
消化吸收障碍:依上法确定为营养不良症者,并不一定都是吸收不良综合征,须进一步依下 | |
法发现异常者,应该为吸收不良综合征。★ 粪脂染色镜检(半定量法)。★ 粪脂定量测 | |
定(Van de Kamer法)。★ 平衡试验。★ 消化吸收试验:★ ★ 葡萄糖 | |
耐量试验(50g法)呈低平曲线;★ ★ D-木糖吸收试验(25g法,5g法);★ | |
★ B^131IRISA蛋白质消化吸收功能试验、51钴-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 |
(S chil Ling试验)。 |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多数为大细胞性贫血。 |
血生化检查: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低下。血钙、血磷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 | |
,血钾、胆固醇降低。 | |
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胡萝卜素测定时判断该病有一定价值。 | |
小肠X线检查:发现肠腔扩张、积液与钡剂沉淀,钡柱中断,羽毛状粘膜消失,出现“印膜 | |
现象”。 | |
小肠镜下可见小肠粘膜绒毛变短、增粗、倒伏及剥脱现象。 | |
疾病辨析:
|
肠道寄生虫病。 |
炎症性肠病。 | |
与肠易激综合征。 | |
治疗方法:
|
湿热壅肠 |
证候: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秽臭如蛋花汤状,期间夹有黄色脂块,烦热 | |
口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 |
食滞肠胃 | |
证候:腹泻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风质稠厚,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 | |
,呕恶。舌苔厚腻,脉滑。 | |
脾虚湿盛 | |
证候:腹泻缠绵不愈,稍进油腻食物腹泻即发,粪质清稀,夹有白色脂块,日行数次,腹中 | |
绵绵而痛,胸闷纳呆,神疲倦怠身重,面色萎黄,消瘦乏力,小便清长。舌胖苔白或腻,脉 | |
沉滑。 | |
脾肾阳虚 | |
证候:腹泻日久,粪质清稀或完谷不化,色见青绿,泡沫状,泻后汗出,肛门滑脱不禁,腹 | |
痛喜暖,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肌肤瘦削,下肢浮肿腹部胀大。舌淡胖,苔白水滑,脉沉迟 | |
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