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伤寒论》。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
主治 | |
制备方法 | 上切。
|
用法用量 | 用水8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日3次。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1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1.脾虚泄泻:王某,男性,39岁,初诊于1949年2月11日。病患腹泻已逾一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而少效。予诊时,患者面色惨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脉细迟。此是脾虚泄泻,法宜补中益土,方用仲景理中汤:人参三钱,炒白术三钱,黑干姜二钱半,炙甘草二钱。连服六剂即愈。 2.胃脘痛:一妪胃痛久,诸药不应,六脉微小,按之痛稍定,知中气虚而火郁为患也。投理中汤一服随愈。 3.中虚血脱:疟发而上下血溢,责之中虚,而邪又扰之也,血去既多,疟邪尚炽,中原之扰,未为已也,谁能必其血之不复来耶,谨按古法,中虚血脱之证,从无独任血药之理,而疟病经久,亦必固其中气,兹拟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疟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4.妊娠胃胀:吴餐霞室人患妊娠胃胀,不思饮食,口渴,下利,面少精采,医以消导寒凉与之,病转甚而胎不安,予曰,此得于饮食后服凉水所致耳,投以大剂理中汤,数剂而愈。 5.口疮:张思良口舌常破,如无皮状,或咽喉作痛,服凉药愈痛,以理中汤令伊常服而不发。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1.《伤寒论后辨》: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即中气失宰,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症所由来也。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药也。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3.《温病条辨》:理中汤温中散寒,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 4.《伤寒寻源》:盖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药之缓,逗留于上,以温胃而散寒;若寒胜热之霍乱,利在急温,则不宜丸而宜汤。缓宜丸,急宜汤,此先圣之成法,不可紊也。 |
备注 | 人参汤(《金匮》卷上)、治中汤(《千金》卷二十)、理中煎(《鸡峰》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干姜理中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